竹笛曲 《帕米尔的春天》的音乐特征及艺术处理
2015-05-30刘飞
【摘要】《帕米尔的春天》是竹笛曲中经典之作,由李大同先生创作而成,文章从创作背景、音乐特征和艺术处理方面进行分析,运用和声曲式知识分析曲式结构,并对吐奏、力度、节奏等处理方式在前人研究成果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笛曲;《帕米尔的春天》;音乐特征;艺术处理
一、《帕米尔的春天》的创作
(一)曲作者生平
李大同,男,著名笛子演奏家,新疆军区歌舞团副团长,出生于北京,青年时期考入新疆昌吉州文工团,学习理论作曲并参加独奏演奏,随后在新疆军区歌舞团任专职独奏员、理论作曲研究至今。在谭玉泉先生的指导下,学习苦练了赵松庭、陆春龄、刘管乐等人的作品。六十年代末开始创作,以创作笛子独奏曲《帕米尔的春天》而闻名于笛子乐坛,此曲具有浓郁的新疆塔吉克民族风味,受到笛乐界的一致好评。在笛曲创作方面,《庆丰收》《鹰》《延河的怀念》《牧羊姑娘》等独具特色。
(二)作品的创作背景
《帕米尔的春天》以塔吉克族民歌为基本素材,吸取同名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进行改变加工而创作。全曲描绘出帕米尔高原壮丽多姿的风光,表达了塔吉克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态度,性格纯朴豪迈,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初春的喜悅心情。全曲热情欢快、生机盎然,旋律优美动听。塔吉克族是伊比利亚种人,他们信仰的事伊斯兰教,在帕米尔高原天山下生活,世代繁衍,以游牧为生。自然广阔的生活环境使塔吉克族人民具有坚韧、乐观、豁达、积极的民族特性。李大同先生对塔吉克族的人的了解,深入采风调查,从他们的文化生活的中获得了灵感,吸取《美丽的塔什库尔干》的精华部分,结合作者的人生历练和情感体验创作出了清新又富有异域神韵的《帕米尔的春天》。
二、《帕米尔的春天》的音乐特征
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它历来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主要地区之一。它是沉淀少数民族文化的聚集之地之一,在塔吉克族民族民间音乐中蕴含了多种重要的音乐风格要素。在这首乐曲中,作者不仅以吉克族民歌为素材,还致力于和声曲式方面,以及旋法的方面的吸收,使音乐完美展开。全曲恰当的运用了重复与递进方式有序发展,和声连接分解式旋律化的起伏,特殊节奏、节奏型的对比、以及节拍的重音交错,舒适自然的调式过渡,构成了《帕米尔的春天》这首作品的明显音乐特征。
(一)曲调素材
此曲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尽情高歌”展现了美丽草原的无限美好风光与骑在马上弹琴的高歌奔放情景;“纵情欢舞”近乎完美的发挥了复杂多变的灵活技巧,表现了塔吉克族快乐沸腾的舞蹈场面。并吸收和借鉴了民族乐器的特殊演奏风格。
(二)旋律特点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因为旋律是最易被人所感知并引发共鸣的话语线条,能描绘出人类内心深处情感的细微变化。
1.旋律以级进和小跳为主
帕米尔的春天的旋律进行以级进和小跳的结合最为多见,如在上图例中,乐句内部都是二三度音阶式的级进进行,在帕米尔的春天的级进进行的旋律类型中,又以下行级进的乐句更为多见。这是新疆塔吉克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的旋法特点,表现了塔吉克族人民平稳、舒缓的一个方面。
2.装饰音
装饰音在帕米尔春天里是旋律中的一个特色,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颤音和倚音居多,在演奏中给乐曲增加了许多情绪和活泼,连续颤音使乐曲更加情绪激烈推到高潮,整曲一般在“1”“3”“4”“6”上有颤音,音域高,热闹欢腾。同一首歌调,在不同的地区,因为装饰音的差异,也有着细微的差别。
3.材料反复
帕米尔的春天的旋律中另一特点是动机或是某一材料的反复出现,一个小型动机材料的发展,不是完全的反复,而是以装饰音稍加修饰来进行。这种反复是连锁式的,环环相扣,层层叠加,使得乐句层次鲜明,简单的旋律充满律动深入人心。
(三)曲式结构
全曲为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开始明亮辽阔有力的引子,给人鹰击长空,白云蓝天映入眼帘,引子部分是全曲乐思的高度概括,衔接自然的,节奏前面开阔,后边稍微密集,对第一部分推进作用,动机明确。
第一部分,运用了动机模进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带有反复的单二部曲式。F调,八七拍,明亮欢快,进入主题.
反复的主题材料的发展和运用个性鲜明,悦耳动听。尤其增二度“#5一4 ”与小二度“4一3”音程的凸显了塔吉克族的音乐特色,轻快的吐音后紧接连音,活泼而又连贯,运用了Ⅰ级、Ⅴ级分解和弦,同时在强调7/8拍特点的同时又升华发展。从各个角度看都带着浓浓的塔吉克人民的魅力风格,强化了帕米尔高原的绚丽奇异。
第二部分有两段体构成,依然F调,但拍子从7/8转成了2/ 4拍。材料新鲜,加强了对比度。前半段则为欢快的、活泼跳跃的小快板,乐队的间奏之后紧跟竹笛吐奏出快速的颗粒感极强的旋律。其中有“#l、#7、#5”变化音的多处运用、轻巧快速的颤音、富有蓬勃的生气,为倾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具有西域风,这样多次的强音转为反而更使乐思生动有力、起伏跌宕。后段为舒展的小快板,节奏型以开阔和密集结合,时而流畅优美、辽阔给听众勾勒出帕米尔的冰峰、蓝天、白云,又结合密集的节奏推向欢腾的高潮。
第三部分是再现的部。转辉7/ 8拍,音域整体翻高,连续高音6,用技巧颤音推动,使乐曲再次热烈沸腾。节拍强拍变化大,乐曲的进行却似行云流水般干净利落,音与音之间音程关系比较平坦,时而用变化音具有西域风情,和西方音乐的色彩,最后快速十六分音符密集,连续吐音,欢快热烈结束。
三、《帕米尔的春天》的艺术处理
(一)演奏技巧
众所周知,演奏技巧是乐曲的重要部分,技巧的不成功,一般人会说“水平不行”,进行艺术处理,除了情感方面,技术首当其中技术要加强练习。每一个动作我们必须单独训练,有的则经过千百次的练习,方能养成一定的演奏习惯。
引子开始要由弱渐强,连续八个“3”,用单吐富有弹性的吐出,每小节第一四拍稍微重一点,气息的换气口在小结后边的第一个音和第二个音之间换气。颤音要快速干净利索,手指不要抬得太高。#5注音音准,与全孔音相比,需注意声音纯净,发音准确,音质统一,音量适中。练习时候避免手指带出的抹音、脏音和滑音。
高音#5的指法建议运用叉孔比较精准,开二四孔。高音4用半空指法结合气息控制音准。有连线的十六分音符,要单独进行练习保证效果连贯顺畅。
这段吐音需要注意,吐音不用多说,达到的效果则要颗粒感强,干净利索,首先慢练,每个手指对的音,与舌头的配合,这段吐音几遍是没有成效的,也是这个乐曲的一个难点,至少上千遍的练习,吐音到高音随着音的增高,舌头不能太用劲,本来气流速度就大,舌头要适当轻吐,才能和低音保持一个状态,高音可发“Ti,Kei”舌头动作。
高音6的颤音,在高音6的指法上颤动五孔上方的手指,不要抬的太高,随后又是一段吐音,连贯轻快的吐出,在连续高音的吐音上,风门如果过大,除了嘴会干燥,吹出的音会没有弹性;口水多了,笛子的笛膜会湿。尤其在舞台上前奏这个乐曲的时候,笛膜要调整好,经过舞台灯光照射加温,笛膜易松。
(二)表现手法的运用
1.特殊节奏的掌握
帕米爾的的春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是他的旋律和特殊的7∕8拍的特色。八七拍在乐曲中难以掌握,如果拍子混乱或者不准确,会导致乐曲的表现力顿然失色,所以我们要把握好八七拍子。
把握八七拍首先慢练,先看好这个拍子混合的形式,看看是前面三拍子后面四拍子,还是前面四拍子和后边三拍子,确定之后我们确定重拍子,在帕米尔的春天里大多是前面三拍子后面四拍子,那么这首曲子是应该是在第一拍子和第四拍子上加重,1、强2、弱3、弱4、次强5、弱6、弱7、弱。第二我们应该慢着打拍子,先在嘴上唱会,注意第一拍子和第四拍子加重,先把音和节奏唱准确了。第三把唱准确的旋律往乐曲里面代,切记还是慢数着拍子,在吹奏的时候,首先注意音准,音平,尤其气息不能乱换气,控制节奏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记谱上的吐音和连音,为了防止节奏乱。等练习熟练了,可以慢慢加速。
2.力度的控制
一位优秀的竹笛演奏者,则能掌握多种变化的力度、强弱气息控制自如,强时达到三个f,弱时做到三个p,一般说演奏力度层次可以有四种弱和四种强八种不同音量的控制,即、p pp、pp、p、mp、m f、f、f、f f。
诚然,在《帕米尔的春天》中要具备这样一个水平和能力,这样在演奏中表现各种的力度才能得心应手。而力度的变化则是音乐处理手段的极其重要的关键,若没有细微力度的变化,乐曲演奏就会变得平淡乏味,更谈不上感染力了。故此,一个好的演奏者能吹出宏亮、优美饱满、清脆的笛声来,都应当正确地掌握演奏的力度。比如在《帕米尔的春天》中引子部分,由远及近,风门和力度的变化就要配合好,由弱渐强。所以在练这个曲子之前,可以单独练习单音的强弱变化,若能做到强弱张驰有度,控制自如,对此曲表现力则更强。
(三)情感与体验
作品《帕米尔的春天》通过音响在音高、速度、节奏节拍、力度和色彩的变化直接给听者以一种明显的音乐变化。对音响变化的感受,使其能构想出这些音乐本身不提供的东西,从而通过听者的主观体验将音响运动具体化,乃至帕米尔高原的视觉空间表象联系起来。演奏者所表现的音响形式本身就是自身感情的直接载体。通过本曲的音乐,使听者对外部世界产生联想,如会出现一幅动人的图画:在帕米尔高原的春天,温暖的阳光普照下,冰雪与大地相融为一体,春意朦胧、溪水潺潺、雄鹰展翅。演奏者所表现的情感,要尽量贴合曲作者所表达的,读关于作者的生平,创作、民族背景都有助于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开始可以分段理解,慢慢熟悉后加入自己的理解,从而达到“人曲合一”的境界。在每段中可以边吹边想象,画面与乐曲结合。
结语
《帕米尔的春天》是李大同的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不仅仅因为此曲的高音吐奏和颤音都有李大同的独创性,更重要的是结构上是新疆风格特色的曲式和7/8的节奏型都体现了真正的塔吉克族的民族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演奏技巧的不断创新,《帕米尔的春天》也在不断充实,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必将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竹笛演奏者,被他们继承和发展下去,在中国竹笛艺术发展史上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注释:
①光耀.《李大同竹笛半窍技巧的新探》[J].中国音乐,2006(04).
参考文献
[1]张莉.《品读笛曲经典帕米尔的春天》[J].乐器学堂,2006(04).
[2]方光耀.《李大同竹笛半窍技巧的新探》[J].中国音乐,2006(04).
[3]刘强.苖子独奏曲《姑苏行》的音乐内涵及其演奏风格[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0(04).
[4]郭佳.《帕米尔高原的童谣继续原生态传奇》[J].北方音乐,2008(09).
[5]朱汉斌.《建国以来竹笛演奏技法及风格发展状况》[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01).
[6]庞桂南.《从西方民族乐派的发展看我国民族音乐之路》[J].艺术教育,2008(10).
[7]于会泳.《试评民族音乐概论》[J].人民音乐,1964(Z2).
[8]史玉.《论哈恰图良作品民族性对新疆民族音乐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9]柳海林.《论竹笛优美音色的形成》[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3).
[10] 张平.纪维剑.笛曲《深秋叙》探微[J].中国音乐,2008(03).
[11]蔡敬明.《中国竹笛的演奏力度》[J].南京艺术学报,1988(04).
[12]吕青山.《特殊节奏的探究》[J].沈阳音乐学院管弦系,2007(06).
[13]蒋志超.《曲笛的演奏特点》[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01).
作者简介:刘飞(1990.8-),女,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主攻器乐表演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