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非技术环节
2015-05-30姚伟
【摘要】声乐教学中,教师不要重视声音技巧的训练,更要处理好“声”与“乐”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歌唱想象力,培养学生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并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等这些非技术环节。只有将“声”与“乐”二者完美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演唱,获得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非技术;声乐;想象力;风格;乐感
声乐,顾名思义,是“声”与“乐”相结合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声就是声音,是歌唱的基础,属于声乐的技术环节,也是声乐教学的重中之重。没有好的声音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但只有声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乐”,即艺术表现。演唱歌曲时要准确表达歌曲的风格、内在情感和情绪,这属于声乐艺术的非技术环节。只有把科学的发声、高超的技巧、动听的声音、准确的情感表达有机统一,做到用心唱、用情唱,才能做到声情并茂。
声乐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其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使其能够演绎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并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歌曲再创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非技术环节。
一、声乐教学要处理好“声”与“乐”的关系
声乐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烦琐的过程。教师不仅要讲解声乐理论知识,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是歌唱的基础,这需要在教师正确、严谨的指导下,学生长期、刻苦的练习才可以获得。发声技术总结起来就是“呼吸、共鸣、位置、语言”,看似很简单,但要真正地做到正确、科学的发声却实属不易,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对待初学者和程度浅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但声乐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仅从发声技术来谈声乐艺术的观点是不全面的。只注重声音,不注重情感和艺术表现,那么再高超的技巧也无法打动人。只有把声音和情感融合为一体,这样的歌声才具有艺术感染力。科学的发声和艺术表现就像人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都健康才可以走得快,走得远,否则一定会摔倒。意大利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苔巴尔迪(Renata Tebaldi)被公认为美声歌唱的杰出代表之一。她拥有高超的技巧,演唱从容自然、柔润流畅,音色醇美干净,尤其是她对音乐有一种极其的敏锐感。听她的演唱感觉她几乎是全部身心都融入作品当中,她的歌声如泣如诉,娓娓道来,丝丝入扣,这也是她演唱的最可贵之处。可见,她之所以成为伟大歌唱家的真谛不仅仅是她美妙的声音,更多的是她的歌声与音乐融为一体,一声一字都充满了感情,让听众心灵上获得极大的满足。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声”与“乐”的关系,在声音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艺术表现的培养,给予学生正确的情感指引,使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达到声音与艺术相统一。
二、声乐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歌唱想象力
歌曲一般都有一个故事情节或者画面情节。教师在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在头脑中形成与歌曲内容相符的画面感。只有演唱时进入这个画面,融入情境中才能把作品所蕴含的情感非常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说的“音乐家的艺术绝不在于对象的直接模仿,而是在于能使人的心灵接近于被描述的对象存在本身所造成的意境。”
例如,《教我如何不想他》,这是一首经典的艺术歌曲,作品通过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来抒思念之情。这首歌共有四段,第一段写天上的微云、地上的微风;第二段写天上的月光、地上的海洋;第三段写水面落花、水底鱼儿;第四段写枯树、冷风、野火、暮色、残霞。四段分别代表四个季节,就像一幅画面的四个情景。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觉仿佛置身于这幅画面的不同场景去感受、去体会。四个画面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形成一幅立体完整的画面,这样再把自己在画面中的所“见”、所“听”、所“思”表达出来,抒发心中的思念之情。
歌唱想象力是声乐教育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教师要通过文化积累、情感积累、生活积累逐步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只有歌唱想象力越强时演唱才能做到情真意切、生动感人。
三、声乐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作品风格的把握
我们经常在声乐大师课上听到这样的话,“声音很好,但风格不对,你唱的是莫扎特的作品,但用的却是普契尼式的声音”,或者是“你用唱咏叹调的感觉唱了一首艺术歌曲,声音和作品不匹配”诸如此类,其实都是风格的把握上出了问题。
风格是作曲家和词作家创作时所埋藏在歌曲中的“良苦用心”。风格有多方面的,诗词风格、音乐风格、曲式风格、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格等等。而风格把握的恰当与否则是艺术表现是否合理的关键。
例如意大利歌曲《围绕着我崇拜的人儿》(Intorno all idol mio),这是一首古典艺术歌曲。当时的作品多以宗教和爱情为主题,演唱时要注意这类作品属于室内乐的演唱风格。歌曲音域并不很宽,几乎没有高音;音量也不追求很强的戏剧性效果;声音的强度最多是mf。而且作曲家已经在谱面上把强弱、装饰音、速度等等都做了详细的标记,要求演唱者严格遵循标记,用柔和、典雅、婉转的声音表现出来,尤其是要注意声音的连贯,表达要内敛、含蓄,而不能随意处理。同样是意大利歌曲《请你告诉她》(Dicitencello vuie),也是以爱情为主题,属于近现代的艺术歌曲。风格上就与前一首大不相同,这首歌音域跨度虽然不是很大,但集中在高声区;而且声音力度要求较强;歌曲高潮处追求夸张、戏剧性的效果。演唱时声音要热情奔放,充满激情,尤其是高潮处连续的高音要注意声音的强度。作曲家在谱面并没有做大量的标记,所以演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不同的处理,包括速度、高音和结尾的处理。可见两首作品都以爱情为主题,但由于所处的创作时期不同,风格也不同,演唱时要加以区别对待,如果将两者的风格搞混,就会张冠李戴,出问题。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学生所唱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和研究,并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尤其是对作品的风格要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日积月累,逐渐培养学生对不同作品风格的掌握。
四、声乐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
作为声乐教师,教学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的嗓音条件和发声技巧,更注重他们的乐感如何。乐感是人对音乐的感知并表达、诠释音乐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在表演过程中对作品风格、韵味、特征的表现与把握。乐感的培养是音乐教育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教学中会发现,天生乐感好的学生或许发声技术并不是很完善,但演唱作品时却能把作品内容生动化、具象化,情感表达适度、到位,律动性、歌唱性很好,感染力很强,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而乐感较差的学生即使嗓音很好,发声技术也很全面,但演唱作品时缺乏旋律性,强弱对比不明显,表现力较差,平平淡淡就像一杯白开水一样,让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见乐感对于声乐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乐感的培养可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其中,阅读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平时要求学生多阅读一些经典名著、人物传记、音乐史书等人文社科方面的书籍,不断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这对培养良好的乐感是非常有帮助的。另一方面,今天正处于一个信息资源非常丰富的时代,网络、媒体上有大量的资源,例如有很多著名歌唱家的录音录像,这对与每一个搞声乐专业的人,尤其是青年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要让学生多聆听、多感受、多对比、多分析、多借鉴、多尝试、多体会、多运用、多实践。这是一种直观的学习方式,通过聆聽、观看,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对音乐的理解表达能力,运用“拿来主义”,把别人好的东西拿来为己所用,并加入自己的理解,投入感情,从而丰富自己的表现力。
综上所述,声乐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科学发声方法这个技术环节的训练,更要重视艺术表现这个非技术环节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歌唱想象力,培养良好的乐感,掌握作品的风格、内涵,用情唱,用心唱,达到“声”与“乐”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邹本初著.《歌唱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2]韩德森著.《声乐教学法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3]姚伟.《美声唱法男高音学习中的技术与非技术环节》[D].硕士论文.
作者简介:姚伟(1982—),男,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201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