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传播的价值

2015-05-30周欢

出版广角 2015年18期
关键词:新媒体价值

【摘要】碎片化一度被认为是网络传播的弊端,但在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传播逐步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我们应站在传播模式变革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它的价值。碎片化传播打破传统的传播秩序,正悄然改变人们接收信息的习惯。

【关键词】新媒体;碎片化传播;价值

【作者单位】周欢,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革新,信息可瞬间到达世界每一个被网络覆盖的地方。手机、台式电脑、手提电脑、iPad……只要连接上网,现实生活中的影像和文字就能成为传播碎片在数字世界飞速蔓延。何谓碎片化传播?浅层的理解是一个事件的传播不是完整的,没办法一次性传播,其内容被分成零散的信息,进行若干次传播;深层的理解是受众对事物的看法呈现多元化特征,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再是一种声音,可能会伴随五花八门的解读。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认清和利用碎片化传播,值得我们深思。

一、构建接近现实环境的拟态环境

新媒体时代,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网络传播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碎片化传播方式的优势和劣势同时被放大。在信息环境中,碎片化传播在优势和劣势的共同作用下,会构建一个让受众接近现实环境的拟态环境。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他的《自由与新闻》《舆论》等论著中提出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人们由于受实际活动范围、经历和注意力限制,不可能接触整个外部环境及所有事物。对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不是对现实环境的直接复刻,而是传播主体对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后重新为受众构建的环境。

2015年年初,歌手姚贝娜患病去世。1月17日(姚贝娜去世的第二天),网友“掀起你的头盖骨”撰文《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质疑深圳晚报记者的道德责任心,指责记者“在记录不幸的同时,也在制造新的不幸” 。此文一出,立刻席卷微信圈和微博平台,明星转发、网友评论,记者群体被推向风口浪尖,受到舆论声讨。不出半日,新京报记者陈博的《每人都有15分钟站上道德高地骂记者》,不仅为同行正名,也让受众看到记者这一职业背后鲜为人知的辛酸。18日凌晨,深圳晚报官方微博正面回应“记者扮医务人员进太平间拍姚贝娜遗体”事件的真实情况。短短几日内,各方信息轮番扫荡网络:大批记者在病房外守候死亡—深圳晚报记者“闯入”太平间拍摄姚贝娜遗体—姚贝娜经纪人微博怒骂记者—姚贝娜角膜捐献……一场关于记者职业道德的网络讨论闹得沸沸扬扬,受众面对各方说辞,如何取舍、判断、理解,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面对如纸片般飞来的碎片化信息,受众经过拼凑、整合、分析,倒反有了呈现事实真相的可能。

这个事件是典型的网络碎片化传播事件。首先,信息来源渠道丰富,信息传播者众多。报纸、微博、微信、门户网站等多种传播渠道,医院、姚贝娜家属、经纪人、深圳晚报、记者、网友等多方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让这个事件很快成为新闻头条,受到极大关注。其次,我们承认碎片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让事实被曲解的空隙,受众可能受到姚贝娜经纪人微博短短几句话的影响,也可能受到不同立场方的说法和网友言论的干扰。但是,当密集的信息碎片在媒体空间汇集与碰撞时,事件更真实和立体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大家发现事件的真相或许没有想象中的龌龊,开始对记者的职业道德进行反思,也引发了对死亡和人性多侧面、多角度的思考。

我们总是担心网络的流言蜚语会影响事件的真实性,但事实上,网络就是公开的市场,碎片化传播使更多的信息参与进来,真相则可能在信息斗争中浮出水面。几个世纪前,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就已经提出: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开的斗争”,真理本身就具有战胜其他意见而留存下来的无可比拟的力量。实际上,受众和传播者在这场斗争中都得到了成长。过去,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资源有限;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的全面应用为受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源,海量信息俯拾即是。新闻背景、相关链接、网络调查、网友评论……各路信息源遍及网络,为全面、深度挖掘新闻事件真相提供了事实依据和证明观点的舆论平台。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范围拓宽,来自多种源头的信息在飞速传播中经过筛选、整合,互为补充、互相印证,最终使新闻事件完整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使得媒体建构的拟态环境有机会无限地接近现实。

二、碎片化传播满足受众信息需求

碎片化传播具有新闻传播的时效性特点,许多新闻事件处于进行时态,可能会有一段延续发展时间。在这段延续发展时间内,受众使用智能手机上网,获取的信息就可能是片段式的。因此,受众间隔一段时间就需要通过手机上网,去了解所关心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以满足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媒体新闻传播的即时性和延续性,促使碎片化传播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思维容易断片,心态开始浮躁,深度阅读对很多人来说十分困难。但是,不阅读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近乎本能。因此,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开始兴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2月3日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提升2.1%;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人,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当今社会,海量信息每天通过移动互联终端向几亿受众推送。往往一个热点新闻冒头,所有媒体倾巢出动,实时更新事件进展,迅速占领受众的信息空间。人们吃餐饭、喝杯茶的工夫,动动手指,就能获得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信息,然后进行点评,发表观点,再次传播。可以说,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碎片化传播。

如今一档几十分钟的新闻节目,很多人可能没有耐心看下去,但如果将新闻中一段精彩的内容截取下来,进行简单加工再放到网上,则可能吸引大众目光。近几年火爆的电视节目《超级演说家》《笑傲江湖》《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时长通常是一两个小时,耐心看完的观众有限,但是这些节目经网友截取片段、加工上传,在论坛、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广受欢迎。可见,受众短、平、快的信息需求引发碎片化传播。

三、碎片化传播打破原有传播秩序

第一,受众的关注度是注意力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维系热度,传播者往往采用碎片化方式发布信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2014年,演员文章出轨的新闻让“周一见”风靡中国娱乐圈,南都娱乐周刊的娱记正是运用了碎片化传播方式,将“料”一点一点抖出去,吊足受众胃口,增加了受众对信息的期待值。在独家新闻是稀缺资源的新媒体时代,娱记爆料、当事人和经纪公司介入、连续剧一样的事件发展过程很容易发酵,能快速占据各类媒体头条,成为受众热议的话题。“周一见”事件通过碎片化传播,引发网络上口诛笔伐、段子满天飞,替别人婚姻操碎了心的受众积极参与到这场娱乐狂欢中,掀起了一阵碎片化传播的热潮。

第二,受众兼做传播者,直接参与信息传播。近年来,许多网友积极关注打拐、反腐、灾害、慈善等公共事件。一方面,网友对网络上的信息碎片自发进行发掘和整理,促使事件得到解决;另一方面,网友通过网络传播,呼吁更多人关注事件,扩大了影响力。这些是碎片化传播所带来的正能量。但碎片化传播不乏负面作用,比如网友对明星私生活的过度关注,明星的工作、生活甚至微博上发表的只言片语都可能让网友捕风捉影、错误理解;针对有些热点社会事件,网友在未明白真相前,往往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一边倒地口诛笔伐,就算结局反转,给当事人造成的伤害却不可逆转。碎片化传播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好好利用,用得好,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试想,面对政策实施、金融管理、民生事件等,网络上的公开度和受众参与度如果能达到一个新高度,人人关心国计民生,那么,社会监督体系将会更加完善,社会发展将会更加稳健。

第三,话语权的分流使原有传播主导权从单一新闻机构逐步向民间转移。新闻事件发生后,受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发表观点,参与传播。各类意见领袖涌现,他们利用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公众平台,打破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的界限,通过新媒体扩散、收集、整合信息和观点,形成不同的意见群,力争将受众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最重要的作用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他在1964年提出:对媒体而言,重要的不是内容,而是媒体本身,是媒体的形式规定着媒体的内容。传播技术的空前发展,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无资讯则死的时代,信息海量,观点泛滥,人人都是受众,人人也都是传播者。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面对碎片化传播信息的全面轰炸,只有认清它,不受制于它,对它进行理性的思考、判断并加以利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1]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7.

[2]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 外国新闻传播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2.

猜你喜欢

新媒体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