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之我见

2015-05-30熊思浩

中国广播 2015年2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人文关怀

熊思浩

【摘 要】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媒体应遵循不妨碍事件处置工作,不做过度血腥描述与展示,避免提出压迫式的问题,尝试“远事近做”的报道方法,强化互联网思维、实现新媒体首发等原则,担负起防止谣言扩散、关注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提供救援和协助民众的信息、体现人文关怀等职责。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 新闻媒体 报道 人文关怀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①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一直是大众传播活动的重点之一,是新闻媒体竞争的主战场,是集中展现新闻媒体竞争力、影响力的重要舞台。突发公共事件几乎涵盖了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每当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新闻媒体通常都进行大量深入、翔实的报道,让受众及时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最新进展。但是,新闻媒体在报道突发公共事件时,也暴露出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

一、突发公共事件报道误区

在报道突发公共事件时,一些媒体在缺少官方可靠信息与可靠新闻源的情况下,没有做好信息核实和专业调查,就一拥而上急于发布或转发各种消息;还有些媒体不适当地采访和渲染灾情,对事件细节进行不厌其烦的报道,以此来提高发行量、收视(听)率、访问量。这里举几个例子: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跨年夜踩踏事件发生之后,微博、微信朋友圈上立即出现“有人抛撒疑似‘美金导致踩踏发生”的消息。在未经任何核实的情况下,一些媒体官方微博、微信账号直接转发这一消息,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后经上海警方调查,该疑似“美金”为上海外滩一家酒吧的代金券,且此事发生在拥挤踩踏事件之后。

在马航MH370航班失联当天,某大报通过其官方微博账号发布消息:“越南海军第五军区政治处主任窦凯还大校称,飞机坠落在坚江省土珠岛153海里处,是越南和马来西亚领海交界处。”四个小时后这家报纸的官方微博账号又称飞机可能在马越重叠海域坠落。后来事实证明,并没有证据显示航班在越南海域坠落,也没有在相关海域找到飞机残骸。

在报道“马航客机失联”这种备受关注的突发公共事件中,一些媒体抓住受众急于得到最新消息的心理,故意制造新闻点,歪曲事实。有的媒体报道台湾当局收到恐怖袭击警报,称要小心“飞北京航班”。后来台湾安全部门负责人表示的确收到过警报,但并非是“飞北京航班”。

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一些媒体通常会采取现场连线的方式,不断重现事故发生的现场,一旦找到新的生还者或罹难者遗体,照相机、摄像机立刻聚焦,也不管是否妨碍救援、是否侵犯隐私、是否阻碍通行,一路跟拍,甚至跟进医院的急诊室,就为了抢拍受难者痛苦的神情。

比如:当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有的记者竟采访年幼的儿童:“现在有什么感觉?爸爸妈妈有逃出来的吗?害不害怕?”镜头对着孩子惊惶的小脸,记者却一派镇定、专业的姿态,一副一定要孩子回答出什么才罢休的架势。也曾有记者询问因地震死亡者的家属:“现在心情如何?”家属痛哭失声的模样难道还需要什么言词去表达吗?在报道传染性疾病时,有的媒体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过多刊登人们抢购口罩、药品的巨幅照片(而且多为面部特写);有的媒体刊登疑似或确诊患者时,不为其面部做技术性处理,不经意暴露他们的个人身份。再比如:在报道空难事故时,许多媒体反复强调某航空公司保持了数十年的“安全记录”,大谈空难后保险金的发放方式、数额和中外乘客的差别,很少有媒体引导人们去关注可能导致空难的人为因素。而过于急切地谈保险金,更是对死者的大不敬。

从上述例子不难看出,在报道突发公共事件时,有些媒体把关不力,不加分辨,随意传播失实新闻;有些媒体有意夸大、断章取义,片面追求眼球效应;还有些媒体不惜炒作、煽情,用当事人的痛苦与伤痛来填充自己的时段和版面以增加访问量,这些行为不但被高水平媒体所不齿,也被广大受众所厌恶。

二、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体职责

谈到突发公共事件,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人们总会把它同财产的损失、生命的伤害、家庭的破碎联系在一起。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往往都带有很强的悲剧色彩,当事人及其家属在这段特定时期心理非常脆弱,特别需要社会的同情和帮助。媒体在报道突发公共事件的同时,还应当肩负起以下职责:②

(一)防止谣言的扩散

谣言的效应多数是消极的,由于其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大量的不实之词在传播过程中常常被夸大、扭曲和编造。如果信息涉及的对象是个体,那么这种虚假信息就会伤害个体形象;如果涉及的对象是群体、社会,特别是涉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或生命安全时,往往会使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一种紧张感和不安全感,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的动荡。③尤其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往往非常混乱,缺乏完整而明确的信息,灾区民众极易受到谣言的影响,甚至会引发动乱,妨害救灾工作的进行。因此媒体有责任查证信息,降低受灾民众的困惑与不安,即使告诉民众“消息无法查证”,也有助于防止谣言的扩散。

比如:去年8月3日我国云南昭通发生6.5级地震后,有谣传将有另一次规模更大的地震,使得人心惶惶。当时有赖于中央几家媒体的查证,使得这个谣言及时被澄清,安定了人心。

又如:埃博拉病毒从去年2月起肆虐西非地区,有谣言说广州很危险,因为那里居住着数量庞大的非洲黑人群体,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是尼日利亚和其他西非国家的客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迅速跟进报道,及时予以澄清。

(二)关注突发公共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媒体进行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警戒世人,帮助人们分析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事后的处理措施等,使人们能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尽量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比如:关于空难的报道,媒体应把侧重点放在找到飞机上的黑匣子之后,通过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如何使相关人员从中吸取教训,总结飞行经验,加强飞机安全检查和设备、设施的维修工作,普及安全飞行知识等方面。同样,现在的一些自然灾害也有人为的因素在里面,有的甚至就是人为的结果,如有些地方的山洪爆发,就是乱采乱伐带来的恶果。对于此类新闻的报道,找原因、找教训就显得格外重要,有必要将这类报道引伸到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加强水利建设上去,提醒人们要未雨绸缪,防止大自然的报复,避免更大的损失。④

(三)提供突发公共事件救援和协助民众的信息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家庭成员可能会失去联系,亟须通过媒体寻找亲友,确认彼此平安与否。而灾民也需要各种救援信息,如避难所的位置、粮食和饮用水的发放地点与数量、供水和供电的时段与区域等。这些都是媒体可以也应该提供的信息。

(四)体现人文关怀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不能仅限于直面悲剧,更应该发掘其中的人性光芒,体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作为媒体,应尊重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受害者(包括死者),充分关心受难者家属,尊重家属的个人隐私,不做违背家属意愿的采访或拍摄,不把家属和受难者的个人隐私作为煽情性新闻公之于众,要尽量给予他们安慰和帮助,而不是让他们作为新闻的主角进入大众视野。

三、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原则

一般来说,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有三个可资报道的侧面,即突发公共事件本身、突发公共事件的受害者和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政府或社会行为。媒体在报道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不得妨碍事件处置工作

记者在采访中应遵守现场警戒线的设置,避免进入警戒区采访、摄影、摄像,且记者的装扮不宜过分华丽,言谈举止宜对突发公共事件现场表示同情心与关怀。而记者在到达现场后,应先与现场指挥人员或发言人取得联系,服从其调度,且采访车辆不得妨碍救灾与交通。

(二)不宜做过度的血腥描述与展示

对灾区伤亡惨重的过度化描述和展示,会造成灾民的负面情绪与心理压力,更忽略了对生命的关怀与尊重。在画面与影像的处理上,应避免呈现惊惧、令人害怕、不忍卒睹的画面,如罹难者肢体残骸、现场血迹等凄惨画面。

(三)避免提出压迫式的问题

若欲采访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受害者及其家属,应避免提出压迫式的问题,如“你难过吗”“以后该怎么办”。在经过受访者同意后,应请其复述突发公共事件经历等,这有助于减轻受害者与家属的心理压力。而若欲采访受灾儿童,也须先征询其监护人的同意,避免闪光灯、摄像机、麦克风直接对着儿童,以及错误引导或强迫儿童触发痛苦情绪等,以免造成受访儿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而对于从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所救出的幸存者,记者应待其身心稍微恢复后再做采访,避免造成惊吓或延误送医,更不要给受害者施加任何采访压力。

(四)尝试“远事近做”的报道方法

在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国际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应尝试运用“远事近做”的报道方法。在当今已经是“地球村”的时代里,任何一个遥远的地方发生的事情,都有可能与你和身边的人相关联。因此,把远方的事件拉近,就是让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增值。以7·17马航客机MH17航班在乌克兰东部坠毁的报道为例,中央几家媒体除了报道空难造成了重大人员损失外,还都及时援引我国驻马来西亚使馆官员的讲话证实坠毁客机上暂未发现中国乘客。中国公民在国际突发公共事件中有无人员伤亡,从这个角度做新闻同样会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五)强化互联网思维,实现新媒体首发

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从新媒体传播角度早策划、深采访、出精品,然后通过先进技术加以包装、广泛传播。现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竞争非常激烈,传统媒体已经不再一统天下。2013年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发生之后,第一条推特(Twitter)消息的发布时间比第一家媒体正式公布的时间早了6分钟,比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足足早了15分钟。因此,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而应积极创新,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积极探索。也就是说,不能再满足于通过传统的报道形式集中突出报道,而是要通过全媒体运作,通过集中统一的管理和采编,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工具,立体化、多媒体地报道突发公共事件,集中展示记者编辑的采编成果,体现媒体的综合实力,以多样化的展示、多介质的推送,全方位地满足受众的多方面需求。

(作者单位:新华社国际部)

(本文编辑:宁黎黎)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人文关怀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过程分析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研究
广播媒体在非自然灾害报道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
浅析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三农”报道如何“精准”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突发公共事件中微信公众号的谣言治理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