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美学向日常生活的回归
2015-05-30孟唐琳
孟唐琳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发展产生了很多的争论,尤其是在艺术界和美学界,将对艺术和美学的研究方向逐渐向生活化靠近。对我国而言,中国传统的美学本身就是生活化的美学,从我国近三十年的艺术发展情况上看,我国的艺术从现实主义到现在主义再到当代主义,其艺术理念逐渐从欧美的艺术观念下回归本体。
关键词:艺术与美学 日常生活审美化 回归
上世纪末,审美文化概念形成后,便于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逐渐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传统的审美文化和现代的审美文化以生活化趋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亟需促使艺术和美学向日常生活回归。以大众文化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日常生活艺术与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态和美学形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传承了传统美学理念中的理论支撑,有对传统美学理念下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实现了摒弃和超越,并最终实现了艺术和美学的生活化回归。
一、生活艺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俄罗斯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论,表明了艺术的创作源泉是生活原形的体现[1]。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最早在人类艺术文明初期,人们在生活中居住的环境或使用的工具,会有图案等装饰物的出现,这应该算是原始的艺术,这个阶段的艺术和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艺术开始和工艺挂钩,有较强的实用目的,将艺术品当作珍藏品或展览品在艺术博物馆进行展示,如古希腊雕像最初是作为一个宗教思想的载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开始从宗家信仰和实用活动中独立出来,形成一种独立于生活的产物,成为一些组织或个体的专利,艺术开始被“贵族化”逐渐与生活脱离,并进入了审美艺术的古典时期。同时,美学的概念被首次提出。
17和18世纪的欧洲,封建制度开始动摇,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至20世纪初期,黑格尔提出了“艺术终结论”,在艺术领域开始产生抽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流派,艺术变得更加形式化。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在他编制的《续画品录》中提到了“心师造化”这一理念,具体意思是指在创作艺术时,要认真观察周边的自然环境,从自认中体会艺术的内涵和灵魂,以更好的进行艺术创作[2]。可见,自然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纵观古今,从梵高的《向日葵》、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人》、郭熙的《早春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到齐白石的《花鸟小品》等都体现了艺术对生活的领悟。
二、生活美学:人类生活实践中的产物
脱离了日常生活的生活美学是肤浅的,是感性的,是无法真正实现艺术和美学真正目的的。生活艺术与美学必须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日常生活为源泉发展而来的。德国的古典美学产生前,美学多为远离世界、脱离生活的审美文化,即所谓的精英美学。这种美学形式的审美文化表明上看比较纯粹,但是实质上无法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可见,这种精英美学是存于庙堂之上的一种与现实和生活脱节的美学形式。具体意义上而言,只有与现实和生活相联系的美学才能完全体现美学真正的内涵和其存在的内在价值。我国的美学研究开始受西方传统的美学理论影响较深,一定程度上阻隔了美学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所构建的美学文化也缺乏生活品质。不过,随着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飞速发展,国内艺术和美学领域对生活艺术与美学的探索不断加深,已经成为了美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我国人们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在不经意间就被影响。加上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发展,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使得一些人过度注重了物质生活的追求,导致精神文化的空虚,审美出现泛化和感性化。因此,生活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们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的科学回归,不仅表现在人们自觉思路日常生活化的美学价值,还能让人们能从身体到心灵都能得到真正的解放。生活美学印证了理查德罗蒂一贯秉承的“美的生活就是伦理上善的生活”生活化美学理念[3]。生活美学的形成,不只是简单描述人们现下的生活状况,还是探索出人们当前生活状况的潜在发展空间,并勾画出一幅幅美好的生活图景。在美学界,生活美学的新模式一旦形成就会被广泛接受,并产生深远的影响,让社会公众能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审美文化,并将这些审美文化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因此,生活美学是人类生活实践中的产物,体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理念、审美标准、行为方式,并促使人们能借助形成的这些思维范式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
三、现代生活艺术与美学的日常生活回归路径
美学的发展趋势最终要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即生活化[4]。日常生活审美化发展既是一种传统的回归,也是一种新型的美学现象,其发展离不开系统的理论体系,需要理性化的存在,要在对传统美学理念的摒弃和超越中实现艺术和美学的日常生活回归,促进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发展。因此,现代生活艺术与美学的回归路径就是要对传统美学模式的摒弃和超越。
(一)摒弃传统艺术与美学理念和模式
传统的美学理论是在精英层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主要注重在理论上解释美的本质,是一种力量意义上的美学。然而要想实现现代生活艺术与美学的日常生活回归,必须要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相适应。目前我国的物质财富得到了巨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使得传统的物质文化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们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学理念和模式探究开始与人民大众靠拢,美学研究和创造的材料也逐渐从生活中搜集,这种意义上的美学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日常生活实践经验下的产物。可见,现代生活化的艺术和美学与传统美学的支撑点和价值观是有差别的,生活美学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美学的重新构建[5]。不过,现代生活美学模式的构建一定意义上也无可避免的染上了传统美学的品性,必须在吸收传统美学理论中理论体系支撑的一面,也要摒弃仅满足于理论构建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现代生活艺术和美学的日生活回归。
(二)超越异化现实审美观念而发展
艺术与美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发展,是美学学科的延伸,要与传统的美学理念相结合,促进现代艺术和美学的生活审美化发展。超越异化的现实审美观念是在在现代化条件下,充分发挥了审美的超越功能,对日常生活的异化现象进行批判,促进人的自由追求。不过,促进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发展进程中,生活美学概念的产生,使得艺术和美学界产生了生活美学是否被表象化的疑问,这在物质丰富、技术发展的今天更是突出。在这样一种理念的引导下,人们往往会沉溺于肤浅的物欲世界里,影响了艺术和美学最初的纯净。因此,为了现代生活艺术与美学的日常生活回归,必须超越日常生活审美原则的世俗性、平庸性等异化和感性化特性,以理性的态度推动艺术美学的生活回归。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美学实现了社会大众对自由的追求,提倡把超凡的理论转化成现实生活中的快乐享受,而异化后的美学不仅无法有效排解人们心中的郁闷,反而会增强其心理压力,即便能获得一定的快乐,那也是感官上短暂的快乐。所以,在促进现代艺术和美学的生活审美化发展,需要有理性的理论体系来支撑,以形成完整的、健康的艺术与美学。
四、结 语
总之,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和美学形成和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促进艺术和美学朝日常生活回归的过程中,既要传承传统美学理念体现的感性化支撑,又要摒弃并超越传统美学理念,形成一种新的审美原则,从日常生活中出发,挖掘出生活中艺术与美学的真正价值,最终促使艺术与美学回归生活,回归本质。
参考文献:
[1] 崔凤云.生活美学:传统美学的扬弃与超越[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3):14-15
[2] 刘悦笛.“生活美学”:是什么与不是什么[J].艺术评论,2011(04):19-20
[3] 王确.生活美学的多元对话——“新世纪生活美学转向:东方与西方对话”国际研讨会综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25-26
[4] 袁鼎生.绿色人生和艺术人生的耦合旋升—— 生态审美者的生发路径[J].哲学动态,2011(03):16-17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