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现实与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2016-12-06陈亚辉
陈亚辉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这里新课标提出的体验,指的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主要从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知规律出发,提出了以“感受、经历”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及有关的学习内容。
关键词:回归 现实 体验 数学
关注学生个体行为,让每一个个体在经历学习过程中,都能引起个体心灵的震撼、内省、反思,激发对学习材料的独特领悟,使个体独特的心理内容、体验的个性特征都能得到充分展现,在情境创设、角色互换、激发回忆等条件作用下,个体将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材料相关的知识积累、事理感受、人生体验激活、催化起来,并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进行多次地加工、创造,不断地冲突、顺应、融合,从而累积为新的体验。
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给体验作了这样诠释:它是指人们以一种从本质上说很个人化的方式来度过一段时间,并从中获得过程中呈现的一系列可记忆事件。由此可以看出,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
反思当前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长期以来,我们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强调的是理性,走的是科学主义、工具主义,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与实践,学生是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没有主体的体验,导致了学生认知的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有一道鸿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
那么,作为新课程标准实践主体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材的开发者,学生进步的协助者,课堂教学的创新者,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怎么去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在体验中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呢?笔者结合近几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和感悟学习
如:在教学“利息”这一内容之前,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存钱活动,学生在存钱时与银行工作人员的交谈中,获得了不少有关储蓄的知识,如储蓄的种类,储蓄连续几次降息的原因,为什么要用实名制,以及国家收取利息税的原因等知识。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轻松多了,特别是有关计算利息的题目,由于有了生活的体验,每次计算利息时总能结合实际把所得利息的利息税给扣除掉。这样,通过创设情景,学生头脑中的“利息”就不再是抽象的数与符号构成的,而是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了。
二、提供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学习
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严格的说,能力并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逐步形成的
1.设计“玩”的环节,让学生在玩耍中体验数学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新授知识转化成“玩耍”活动,不仅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厌学情绪消失,而且还能让学生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使“玩”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所以会玩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拿着36本书让学生按第一小组分得这些书的1/3,第二小组分得这些书的2/6,第三小组分得这些书的3/9,进行分书游戏。学生从争论这样分不合理,到结果每组分得的书一样多,从中体验分数的基本性质。
2.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数学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让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摸一摸、摆一摆、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也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
学生是有差异的,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3.给予“说”的空间,让学生在“说”中体验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数学,体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我要学数学的心理需求。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和感悟学习
《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指出,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应用数学。要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学生学完新课后,我就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总之,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过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体验,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