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地情感

2015-05-30迟博辰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王澍建筑材料传统

迟博辰

摘 要:城市的快速化建设带来了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但是同时因为传统技艺、建筑材料的缺失,城市失去了本土性应有的印记。熟悉的环境变得生涩而疏远。立足于本土建筑材料,识图通过案例梳理在重建场地情感方面为设计工作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场地情感 传统材料

一、技术更迭——消失了的场地情感

进入近现代历史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械化规模生产代替了传统手工生产,加快了生产速度;城市逐渐代替乡村,成为人类主要聚居地;逐步一体化的经济反作用于人类——这个创造了经济的物种,要求我们为谋求高效的发展而逐步放弃已有的生活方式与熟悉的生存环境,并以新的审美需求填充这种发展带来的某种缺失。

机器化生产创造了能快速建造的诸多结构形式,并以能迅速大面积使用的建筑材料,如用钢、玻璃、有机材料完善这些新式结构表现方式。快速的装配、浇筑作业代替了传统的雕琢式的施工方法,将劳动力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以对工人更低的技术要求为优势完成能满足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建筑作品,逐步替代传统匠人在建造、设计中的位置。因为现在便捷的通信,新的建造技术已不再如过去需通过漫长时间的传播便可迅速在各地出现,而建筑材料也因高效的物流而不仅仅出现在生产地周围。其优点显而易见,更强有力地支撑了各地建筑物的建造速度,提高质量,却也慢慢同化了接受地原有的地域特征。如北京的新建高层住宅,与上海的高层住宅,虽相隔千里,但并无显著区别。技术提升给我们带来的,是否只能是舒适生活下的以场地情感为代表的亲切感的消亡?

二、重新建构——场地情感的复生

回顾机器生产之前,我们的建筑建造活动,以手工生产为特征的工匠占据了主导位置。工匠通过对易于在生产地获取的材料进行手工加工而完成建造活动。这种加工方式包括了对木材等天然材料的加工,也包括了对砖等人工材料的再加工,传统的建筑材料借此蕴含了匠人所创造的审美形式。因为产地的不同,各地建筑材料呈现出缤纷的种类与不同的使用方式,在千百年的使用过程中,各地居民早已对各种本土材料了熟于心,相比之新出现的工业材料,人们从感官上获得的是一种“粗糙的”、“毛茸茸”的归属感,而不是快餐式消费带来的品质缺失。

如果说由工业化材料拼装的建筑是没有人情味的作品,那么值得庆幸的是,一批富有人情味的建筑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

青松外苑位于上海青浦,运用了杉木与青砖为立面材料,是矗立于景观绿地边界的餐厅与活动中心,建筑面积1303㎡。整个建筑分为东、西两幢,顺应使用功能来组织空间。被称为木房子的东楼面向景观绿地,外墙包覆了一层竖向杉木条构成的幕帘,它为内部的贵宾室提供了私密性和户外空调机位,并在内外之间形成了动人的视觉效应。在被称为“砖房子”的西楼,同样的“木帘”用在东侧,将室内空间向着绿地打开;西侧则采用厚实的砖墙来阻隔马路方向的噪音。这道砖墙的外皮用青砖和望砖合砌而成,它们尺寸上的差异形成了有深度感的水平纹理,以符合西楼平长的性格。在墙上的开窗处,青砖自转90°,完成了砖格式的花窗。

虽然青松外苑的维护结构材料为传统建筑材料,但平面布局、使用功能等却完全按照现代使用功能设置,只在墙面施工时变相使用了传统的施工方法。然而,这种“跨界”似的建造方式并没有影响使用的舒适性:木条的使用使绿地景观透入室内,而靠近马路的石墙则为室内空间营造了安静的室内环境。这些对空间的处理手法当然可以以更为便捷直接的现代工业材料完成,但显而易见地将失去对场所的控制力,以及使用者对建筑自身所产生的强烈归属感。

位于北京798内的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空间则是由一组旧厂房改建而成的。其中最大的一座厂房有近千平方米,为排架大跨厂房,净高高度8 至11米,巨大而空旷。已完成的艺术空间总建筑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有展览空间约2000多平方米,其中主展厅面积为1200㎡,呈5米、8米、11米的梯度结构,特意保留的桁车也丰富着内部空间的结构与层次。其余展厅面积约为1000平米,净高3至4米不等。围绕展厅的有数个大小不一的室内外空间,包括影像资料馆、图书资料馆、学术报告厅、影像工作坊、艺术品仓库、展品包装区域,以及接待区、衣帽储存、咖啡厅、商店、办公空间和庭院。建筑内部保留了原有砖墙墙面,少数部分墙面粉刷为白色。所有新加和改建部分为白色,以钢和玻璃为主。展厅为混凝土耐磨地面,咖啡厅和局部讨论区为木地板。在建筑临街部分,有一面新建的曲面砖墙将原有的三栋不同的建筑联系在了一起,并以此重新组织了通往不同功能的出入口。

红砖其实已经并不能算为传统的建筑材料,但在以798为代表的老工业遗迹中,红砖却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在一篇场域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设计笔记中提到,“首先在设计中碰到的是整个798区域内弥漫的‘仓库美学怀旧气氛。这是一个需要谨慎处理的‘相遇。一个可能的设计陷阱是坠入符号化的对旧工业建筑及其元素的铺陈,直接迎合大众对已远逝的工业化时代的怀旧消费需求。另一个与此相反的陷阱则是对博物馆“白盒子”空间、照明设计的过度信任。不断增加的租金和艺术投资热潮将798厂区内各种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的‘升级换代推向一个争造‘美术馆的冲动中”。在这个方案的设计中,设计师刻意避免了传统符号元素的堆叠,一片曲面墙的设置使整个建筑从区域性的集体怀念中脱离出来,而建筑原来砖墙的保留、新建部分对红砖的使用,使建筑又隐藏于环境中,保留住场所精神。

当对传统材料的现代运用进行讨论时,王澍先生的作品成为一个绕不开的标志。可以说,中国当代能像王澍这样如此深刻又紧密地将极为先锋的创作与古老的民间传统联系在一起的人并不很多,这种对于传统的借鉴表现了王澍对传统的尊重。王澍先生说过,“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这句话贯穿在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之中。象山的走势决定了学校建筑的基本布局和体量,木材、砖墙的使用将场地环境抽离出烦躁的现代生活,以清新自然的感觉充斥使用者内心。虽然,象山校区在使用时遭到许多学生的诟病,但这些和建筑所传达出来的强烈的人文气质相比,却又显得微不足道。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在设计时,使用了瓦爿墙这一浙江地区独有的建筑技艺。“瓦爿墙”曾被称为“捡残砖烂瓦的建造技艺”,使用拆除房屋的旧砖旧瓦完成新房屋围护结构的搭建。如今,即使最简单的新建筑建造,也不需要因为成本而去考虑是否用回收材料来代替新材料,瓦爿墙剥去了“破砖烂瓦”感觉,背后所蕴含的故事慢慢浮现出来。每块砖瓦,均是来自村庄中的拆除房屋,因而每块砖瓦都带上了原来主人的生活印记和故事。瓦爿墙所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记忆,更是对原来场地的一种尊重和一种对材料背后存在的故事的保护。在笔者看来,“文人”气质不仅仅指的是对空间的控制,更是在设计时如古诗歌修辞般对零碎片段所营造的场地氛围的把握。王澍有自己一套完整的建筑语言。单从材料讲,脱离于材料“物”的属性,借材料原有的故事,赋予材料“意”的属性。并以“匠人”的重新表达,完成场地、材料的重生。

三、材料带来的温暖

然而,高效的生产方式为生活带来的便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传统思路上的以完全按照旧有形制与使用功能的建筑保护的方法、文脉保护方法因浪费资源、不能适应现代实用需求难以得到大范围推广,传统材料的现代运用为此领域开拓了另外一面天地。如上文所说,传统材料运用得当,并不会对建筑体量、使用功能产生根本影响,却能因传统材料自身携带的先天优势为使用者创造强烈的归属感。建筑工业带来的是大批量的快速生产和精确的装配,对大体量建筑而言,取得了精致、准确的视觉效果,但在小尺度的表现上,却没有通过手工操作对材料的加工表现的细腻。正是这种手工操作在传统材料上留下的印记,展现出了一种贴近人体尺度的、熟悉的、温暖的感官感受。在设计师的精心打磨,看似过时的材料同样有惊雷般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 钟行明.中国传统建筑工艺技术的保护与传承[J].华中建筑,2009(02)

[2]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J].建筑学报,2008(05)

[3] 佚名.王澍的瓦爿墙[OL].

http://landsss.com/?tag=%E7%93%A6%E7%88%BF%E5%A2%99,2012-11-05

[4] 佚名. 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建筑师设计笔记[OL].

http://www.aarchstudio.com/index.php/archives/1452,2008-11-03

[5] 佚名.青松外苑[OL].

http://www.scenicarchitecture.com/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王澍建筑材料传统
能自我修复的建筑材料
王澍建筑作品中的传统水墨“画意”表达
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狂妄与谦恭
狂妄与谦恭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建筑材料的控制与管理探讨
抗震建筑材料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