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业务流程的生产协同管理模式研究
2015-05-30冯兆斌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面向生产流程的“生产管控平台”信息系统,组建跨职能的“生产管控中心”,建立一种面向生产流程的跨职能协同工作模式,以提升直线职能制组织机构下较低的生产流程效率。
关键词:业务流程管理(BPM) 跨职能团队(CFT) 协同管理
某军工企业采用了两层级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这种组织机构既保证了集中统一指挥,又能发挥各职能专家的管理作用;但也存在各职能部门自成体系,不重视信息的横向沟通等问题。本文以某军工企业为研究载体,提出了一种面向生产流程的协同管理模式从而提高生产流程效率。
1 基于BPM的生产管控平台开发
在“精益生产管控系统”系统中,“生产管控平台”通过攥取生产管理层、生产执行层和生产保障层中相关应用系统的过程数据和问题,按照“生产策划→生产准备→装配交付→军检验收”的工作流程对运行情况进行透明化展示,生产管控中心成员利用“生产管控平台”的“生产问题协调模块”实时处理生产流程中发生的各类问题,并监控问题的解决过程。因此,“生产管控平台”是“精益生产管控系统”的核心,而“生产问题协调模块”则是核心的神经中枢。采用BPM的方法完成“生产管控平台” 开发是“精益生产管控系统”建设的主要工作。
生产管控平台分为三个层级:生产策划层、型号管理层、订单执行层,向下依次细化,涵盖该军工企业所有批产型号和主要科研试制型号。
①策划层:对应角色是原生产流程拥有者、综合计划员,各模块展示内容为该军工企业需关注的各项生产开展情况;②管理层:对应角色是主管型号部领导、型号计划员,展示该型号内相关生产信息;③执行层:对应角色是型号计划员、机加计划员、调度员,展示该批产品进展、配套、生产准备、问题督办详细情况,可按照BOM逐级向下细化展示。
每个层级均有相同的五个模块:产品模型(入口)、生产策划模块、生产准备模块、计划进展模块、生产问题协调模块。各模块根据层级向下逐级细化展示的内容,以满足不同角色业务需求。三个层级从上向下关联,指标由整体到局部;各模块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 建立跨职能的生产管控中心
作为一种组织形式,跨职能团队要从三个方面因素考虑其如何构建和控制,分别是:人员结构、过程管控和考核激励,这是组织设计的基本要素。
2.1 人员结构 ①生产管控中心主任和副主任。生产管控中心设置主任1名,由主管生产流程的副院长批准任命,负责该军工企业生产业务;由主任提名副主任1~3名,报主管副院长批准后任命,协助主任进行生产管控中心管理,负责院生产业务的日常指挥。②生产管控中心业务代表。生产管控中心采用各部门业务代表集中办公的模式,业务代表由各职能单位行政正职提名,报生产管控中心主任登記后上岗履职。业务代表实行“确认身份、适度流动”的原则进行管理,保证生产管控中心人员相对固定,业务熟悉。业务代表按生产管理、生产执行和生产保障三类进行设置。生产管理(流程拥有者):生产管控中心主任、生产部综合计划员、交付计划员、机加计划员、主机部代表;生产执行:生产部调度员或生产分厂代表;生产保障:计划部总调、工程部代表、物资部代表、质检部代表、元器件中心代表、设能部代表。③现场管控人员。为拓展生产流程管控的深度和广度,还将开发“生产管控平台”的角色看板和要素看板,并将生产相关人员纳入管控体系,进行网格状分布式管控,这些人员如下:各生产分厂领导、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各生产保障部门领导、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其他部门生产相关领导和管理人员。
2.2 过程管控 ①集中办公。按照院规定的日常作息时间在 “运营管控中心”正常值班。中心主任和业务代表通过“生产管控看板”、各业务 “角色看板”,以及邮件、电话等方式,对计划执行情况实时监控,及时协调生产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并对问题处理过程进行管控。定期将上级需要信息及时整理上报,当遇到紧急情况且生产管控中心无法处理时,要紧急向相关部门和领导汇报。②现场管控。为了对生产管控中心的管控业务形成有效支撑,生产部、各生产承制单位和各生产保障部门,例如:总装厂、机加分厂、物资部、工程部、元器件中心、理化室、二分厂、五分厂等单位的领导和业务助理,也要通过根据本人业务定制的“角色看板”接收管控要求,反馈执行进展,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的生产管控网络。③会议业务。可召开型号项目协调会、生产调度作业例会、生产例会等会议。会议地点设在生产管控中心,各单位代表入座各自席位,调出对应的角色看板,进行会议讨论。各单位代表发言时,可将本席位的角色看板切换到主投影屏上,结合看板向大家汇报。相关的协调事项和安排可直接明确记录在“生产问题协调”模块中。
2.3 考核措施 将“生产问题协调完成率”作为生产管控中心各职能部门及其业务代表的考核指标。“生产问题协调完成率”来源于“生产管控平台”的“生产问题协调模块”运行数据统计。生产管控中心采用集中办公模式,负责对各单位提出的生产问题进行甄别、发布、跟踪和考核。为确保生产问题协调的有效运行,生产管控中心制定了《生产问题协调管理办法》,设置了“生产问题协调完成率”指标来考核各生产相关单位生产问题完成情况。
参考文献:
[1]孙首群,陈星,刘钢.基于ERP/BPM集成的制造业质量管理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2,21(8):43-47,62.
[2]刘成明.面向协同管理的组织模式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3,10:28.
[3]赵涛,张建勇,苏青福.业务流程管理成熟度模型实施流程研究[J].价值工程,2010(05).
作者简介:
冯兆斌(1982-),男,河南洛阳人,工程师,学士,主要研究军品的生产运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