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污染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5-05-30彭革

2015年28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

作者简介:彭革(1989—),男,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湘潭大学商学院应用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摘 要:产业的转移必然包含着污染产业的转移。如何在保持经济健康平稳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同时保持生态环境的清洁、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综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由于关注的角度不同,学者们的观点既有共通又有分歧,且尚以理论探索和宏观分析居多,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现将国内外关于污染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及评述。

关键词:污染产业;产业转移;污染天堂;污染避难所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区域间产业转移在当前以及今后中国经济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是中国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提升产业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对于我国污染产业转移的动因与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走上良性互动的轨道。

一、国内外污染产业转移理论评述

(一)国外研究评述

污染产业转移的现象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直到上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才开始系统地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研究。

Walter和Ugelow最早提出了“污染天堂假说”,该假说也称“污染避难所假说”或“产业区位重置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不同地区存在环境规制力度的差异,污染密集型企业倾向于向环境规制力度较弱的地区转移,进而使得后者的环境受到污染,成为“污染天堂”。Mani和Wheeler利用1960-1995年OECD国家相关数据,为产业转移理论提供了经验证据并发现经济发达国家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使得污染产业向环境规制力度较弱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然而,对于环境规制力度的差异是否会影响污染产业转移,学者们意见不一。与之前的学者持相反观点的有如:Duerksen通过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力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会引入诸如石化、造纸和化工等重污染型企业,以优化其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Eliste通过建立利益集团游说政府的模型论证了环境规制导致的生产成本的升高可以由生产补贴来弥补。因此,环境规制力度并不会影响污染产业的转移。

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环境规制力度的差异显然是会影响污染产业的转移,但现实中,环境规制力度较高的地区或许会有其他的因素对冲掉环境规制的力度,从而使污染企业仍然存在于那些环境规制力度较高的地区。因此,对于环境规制力度差异对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应综合其他因素来判断。

(二)国内研究评述

由于国内相对于污染产业转移的动因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仍有不少学者对污染产业转移的各种驱动力因素研究做了总结,相关观点总结如下:

张孝锋基于两区域总效用最大化的模型研究了自给自足、区域专业分工和产业空心化三种分工模式,研究发现在特定条件下产业区域转移提高了两区域的总效用。陈刚等人研究发现区域间产业竞争优势的此消彼长是衰退产业进行转移的根本原因,在此过程中,经济发达地区的衰退产业是主体。李小建研究了区域基础、国家政策、发展战略等后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由东至西是从高到低的,存在明显的梯度性。在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一些传统产业将转移至中西部地区。

二、我国区域污染产业转移理论评述

国内大部分污染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倾向于向环境规制力度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而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低下,污染产业的大量转入势必会进一步恶化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

傅帅雄、张可云认为目前,中西部大多数省份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和中期,发展经济的愿望强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比,对前者的需求更为迫切,从而导致其环境规制力度及环境规制的主动性相对较弱,使得中西部地区成为东部污染密集型产业规避高环境规制的“污染天堂”。

魏玮,毕超采用2004年到2008年中西部地区18个省(市)已经发生了显著区际转移的产业中新建企业数据,检验环境规制是否会影响产业转移中的企业区位决策。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强度对产业转移中新建企业的区位决策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规避东部地区相对严格的环境规制,是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动因之一。

豆建民、沈艳兵利用我国中部六个省份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入情况,实证检验了污染产业转入的同时相应的污染转移情况。研究发现,2004年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污染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的现象日趋显著,污染密集型行业向中部地区的转入,造成了工业三废出现向中部转移的趋势。

由于国家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欠发达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选择捷径式发展,即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从而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最终成为“污染天堂”。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切实落实好环境保护政策,提高破坏环境的成本,使政府、企业及居民自觉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总结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相对较成熟且覆盖面较广。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和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特别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在当前成为了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现有文献为污染产业的转移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也为中国的污染产业转移提供了思路。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

(1)从国际的角度研究国家层面的污染产业转移较多,对于区域的污染产业转移,如中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污染产业的研究相对较少。在东部沿海向内陆转移污染产业的过程中,污染企业由于成本效益的驱使会大量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强烈的发展愿望会降低环境标准而承接大量的污染企业。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在没有强有力的环境规制力度和污染控制能力的情况下,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将遭到严重地破坏。

(2)对于影响污染产业转移过程中经济因素研究较多,其他因素考虑较少。污染产业的转移不能单纯地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讲,其影响力和范围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因此,在研究污染产业的转移时,应当从其对社会和环境影响的角度,将制度改革、行为决策、企业文化、社会风俗、环境保护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3)现有的研究中,对于单一污染产业的转移关注较多,而从不同污染产业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较少,且将污染产业作为整体产业结构的一部分进行的研究还不深入。如何实现污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污染产业所在地和承接地环境不受影响以及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是研究污染产业转移的重点。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 傅帅雄,张可云,张文彬.污染型行业布局及减排技术对中国污染转移的影响研究[N].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宏观经济).2011.9(32).5:29-34.

[2] 魏玮,毕超.环境规制、区际产业转移与污染避难所效应—基于省级面板Poisson模型的实证分析[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产业经济).2011.8(33).8:69-75.

[3] Mani,Mulhukumara,and David Wheeler.“In Search of Pollution Havens?Dirty Industry in the World Economy,1960-1995.”[J].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evelopment,September1998,vol.7(3):215-247.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
产业集聚视角下中部六省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我国产业转移研究进展述评
河北承接京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研究
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网络分析与启示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北京专业市场向河北转移的适应性提升策略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产业迁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