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用家当》看美国黑人女性的身份认同
2015-05-30张倩
作者简介:张倩(1993—),女,汉,陕西宝鸡人,陕西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2级4班,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育及汉语国际教育。
摘要:《外婆的日用家当》作为艾丽丝·沃克的经典短篇小说,已有相当丰富的分析和解读,但大多数评论都从文中的隐喻、象征、女性人物形象、文化冲突、妇女主义等角度进行分析,对于黑人女性文化身份及社会身份的寻求方面写的却不多。因此本文试图以《日用家当》为基础,从美国黑人女性的文化及社会身份认同角度出发,对文中的三位黑人女性进行重新解读,从而给出一个相对全面的研究结果,即面对白人及其文化,黑人女性自己如何更好地认同自己文化和社会身份!
关键词:《日用家当》;美国黑人文化;艾丽丝·沃克;身份认同
一、引言
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表现了生活在以盎格鲁——萨克逊白人种族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迷惘。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生理特征的认同,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不仅导致了美国黑人个人人性的压抑、心理扭曲和畸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社会内部美国白人与黑人社会、文化冲突的重要根源。黑人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怀疑和追求成为研究美国文学与文化的重要线索。艾丽丝·沃克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最为杰出的一位,她的短篇小说《日用家当》说的是在一个黑人家庭中,受过西方白人教育的大儿女回家看望母亲和妹妹,由于受自身性格、经历和教育背景的影响,三人对待祖母留下的两条手工制作的百纳被的态度不同,而引起争执的故事,这三位角色分别是: 黑人母亲(Mama),大女儿迪依 (Dee) 和小女儿麦琪(Maggie)。
二、迪伊对自己身份的寻求
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将大女儿迪伊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在《外婆的日用家当》一文中,大女儿迪伊一直在积极地争取,她通过学习白人的文化,与白人结交朋友,改变自己的名字,试图摆脱黑人文化对自己的约束,来创造自己新的身份。迪伊从小接受了主流白人文化, 白人文化在她心里的内化使她厌恶甚至看不起黑人文化。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为了寻求自己的身份认同,一个不懈努力的黑人女性形象。
首先,和妈妈与妹妹比起来,迪伊的皮肤较白,身材高挑,且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当时的审美标准下,迪伊显然要优于很多黑人女性,因而在家中产生了强烈的优越感!妹妹麦琪“觉得她姐姐真正是生活的主人,想要什么便能得到什么,世界还没有学会对她说半个不字!”在母亲眼中,大女儿“对任何人都不畏惧,犹豫不决可不是她的本性!”迪伊对黑人社区的周遭感到不满,她痛恨破旧的老房子,嫌弃母亲的肥胖和妹妹身上丑陋的伤疤。迪伊离开了她破旧的房子和卑微的家人,走进了白人的世界!她受到良好的教育使她能够更好地接近白人的文化,她想摆脱黑人文化对自己的束缚,渴望走近白人的世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美国主流社会消费文化盛行的时代,文中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喜欢打扮、赶时髦、喜欢装饰品且尽自己可能融入美國社会消费文化的迪伊!文中还描述迪伊外出上学前常给她母亲和妹妹念书听,但她们却没有共同的语言,得不到妈妈妹妹的理解,于是她努力向自己的目标群体靠近!迪伊接受了美国主流社会的高等教育,热衷于美国主流社会的消费文化,但是她还是无法改变自己是有色人种的事实!于是,在寻求自己身份认同时,虽然迪伊努力接近白人文化,却始终无法真正融入白人社会。她的一些思想也得不到妈妈和妹妹的理解。在寻求自己文化身份时,迪伊很迷茫,也很无奈,她处在黑人与白人文化的夹缝中,是夹杂在黑人与白人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典型的新型黑人女性。富有反抗精神,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对抗种族主义,她们远离家乡,改变陈规陋习和价值观,期待融入白人社会,却因现实残酷而屡屡受挫,没法很好的平衡,无法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对于迪伊这个人物,我们不能简单地从表面概括。文中说迪伊“读时毫无同情之心,将文字、谎言、别人的习惯以及整个生活强加于”母亲和妹妹,但从另外一种角度,她的举动是希望向母亲和妹妹介绍她所知道的外面的世界,希望能够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和家人分享,让她们积极地了解外面的世界,改变自己的命运。迪伊接近白人文化,接受高等教育,努力摆脱传统观念对自己的束缚。她虽然向往白人社会,力图加入白人社会群体,但并不代表她放弃了自身的非洲文化身份。她给自己取名字时参考非洲文化的根源,尽管这个寻根过程中充满了错误,但她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只是面对白人文化的冲击,她没有协调好,没有自己找准位置,因而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而我们也知道,不管怎么接受白人文化教育,怎么模仿白人,她终究是一个黑人。她的皮肤决定了她永远都不可能走进白人的圈子,而这也正是她拼命想要得到白人文化认同的缘由。她之所以这么努力地接近白人社会,是想抛弃以前的身份,给自己寻求一个不同于她母亲和妹妹的新身份。
三、麦琪对自己身份的寻求
文章中的小女儿麦琪是艾丽丝·沃克塑造的一个被边缘化的黑人女性形象:满身伤疤,相貌平平甚至丑陋,没有接受过教育。她是很多黑人女性的代表,对于她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背景下,大多数的美国黑人女性对自己的身份认同。
麦琪知道世界一直对她的姐姐很仁慈,她的妈妈也很偏袒她的姐姐,因此,她从来不与她的姐姐争抢什么,她也明白自己没有任何优势。“麦琪在她姐姐离去之前会一直心神不定:她会神情沮丧地站在角落里,一面为自己的丑陋面孔和胳膊大腿上晒出的累累疤痕而自惭形秽,一面怀着既羡慕又敬畏的心情怯生生地看着她姐姐!”由于个人经历和受教育背景的限制,麦琪面对姐姐的时髦打扮和一系列变化,她不理解也不赞同,而是选择逃避,固守自己原有的东西,不愿接受她理解不了的东西,对于社会身份,她没有任何奢望,从没想过反抗或者去争取什么,她也没什么追求,固守着原来的生活状态,一直过着平淡、清贫的生活。
当迪伊想要拿走那两床母亲已经允诺给她当嫁妆的百纳被时,麦琪内心难过,但还是一味退让,同意把被子送给迪伊,她淡淡地说:“不要那些被子我也能记得迪伊外婆!”麦琪不懂得用这些日用家当来做装饰品,但是她知道这两床被子时外婆手工制作的,也是她的嫁妆,对她意义非凡。她在渐渐地活出自己,慢慢地见证着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古老文化。可是即使这样,在美丽而又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姐姐面前,她还是选择退让,她觉得自己外貌上没有任何优势,就连受教育的权利,她的妈妈都是给了她姐姐的。文中也提到,麦琪读书的时候,她的妈妈都听不明白。对于文化身份的寻求,我们可以将麦琪看做黑人文化的传承者。麦琪或许不能理解迪伊一点儿都不在乎被子的文化价值,而只是当做装饰品,但她知道如何缝制,她知道被子对她和妈妈来说意味着什么,她不要那些被子也可以记得起迪伊外婆。
在读者眼中,麦琪或许太胆怯,太懦弱,可她性格的形成与她的成长有很大的关系。从社会身份的认同来看,麦琪代表了很多面对命运的不公,仍然无奈接受的黑人女性,她们固守所有,没有反抗。文章最后,一向偏袒大女儿的黑人母亲觉醒,帮助麦琪拥有了百纳被!这是麦琪人生的第一次胜利,也是麦琪自我意识的觉醒。从文化身份寻求角度,麦琪清楚地记得家中日用家当的来历,能够详述出百纳被的历史,并知道如何缝制百纳被,可看出麦琪是自身文化的传承者和维护者。对于麦琪文化身份的认同,文化的传承固然重要,可是她却没有努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利。麦琪的生活里从来没有争取,没有反抗精神,只有退让,也就缺失了很多机会。
四、黑人母亲对自己身份的寻求
母亲是一个传统、谦卑的黑人妇女,可归为第三种黑人女性,自足自立,安于现状。她固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从未幻想让外部世界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她也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不像大女儿一样一直在积极地寻求新的身份。母亲的身份认同主要体现在她的生活方式和对待两个女儿态度的转变上!(上转第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