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镇化发展评价

2015-05-30李苏宇

2015年3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指标体系

作者简介:李苏宇(1987-),男,汉,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统计学。

摘要:根据中央十八大全会精神及国务院《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进行了探讨,构建了我国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20年城镇化实现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当前城镇化实现程度均高于七层。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是做好顶层设计,搞好路径规划。为此,对新型城镇化的统计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卓有效的成果,GDP的高速增长带动了各行业、产业的急速繁荣,虽然目前我国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但其增长速度仍然相对较高,经济增长规模仍然庞大。三十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推动了急剧的城镇化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4年的54.77%,年增长1个百分点。我国目前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经济结构进迈入深度调整期,同时旧的、简单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成为必然,新型城镇化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已成为政策共识。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决定要求从传统的城镇化支撑工业化发展转变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上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同时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

全面推动城镇化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进而拉动经济社会的改革步伐。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不简单地是,推动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而是全面建成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按照中央新型城镇化发展精神和城镇化发展现实需求,如何对当前城镇化发展进行科学评价,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容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在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下,如何遵循城镇化一般发展规律,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城镇化能否成功的关键。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结构不均衡、发展水平低,原始积累主要来自于农业、发展偏重于第二产业、而非发展第三产业、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城市低收入群体占有很大比重等特点,国家深入研究制定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

新型城镇化的“新”首先在于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不仅仅是促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人口的户籍变化,更是推动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升级转化的过程,同时人口城镇化的实现需要与之相应的基础实施建设、福利保险覆盖等。户籍制度的改革会促进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的上升,但是与之匹配的设施、服务、福利却需要不断地努力去完善。其次,新型城镇化要推动布局优化要求,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的占比,加强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集群效率。再次,要加强和谐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让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最后,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城市个性化发展而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三、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既应充分体现我国新型城镇化主要内容,又要遵循城镇化评价一般规律。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文件指示,参考联合国人居中心的城市发展指数和国家统计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借鉴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在户籍改革之后,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特别是要把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逐步吸纳农业人口,提高就业水平和保障水平,避免逆城镇化现象的出现。主要选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等5个指标。

2.布局优化,合理发展。推进城镇经济合理化发展,加强城市之间的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缩小居民生活差异,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优化结构,实现以较小的资源、环境耗损获取最大的城镇发展。主要选取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比等5个指标。

3.和谐发展,共建文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加强和谐发展,着力推动生态建设。习总书记强调“城镇化建设要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镇化建设必需将生态因素渗入每个建设环节。主要选取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单位GDP能耗、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等5个指标。

4. 舒心生活,宜人城鎮。不断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为此,可选取的指标有: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5个指标。

指标体系选取后,根据灰色关联度对指标进行筛选同时要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国家统计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等确定出各指标2020年的标准值。指标权重的确定借助层次分析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政策的侧重点进行修正,最终确定我国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表1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单位权重(%)标准值(2020)指标类型

一、以人为本30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60正2.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690正3.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698正4.人均受教育年限年510.5正5.平均预期寿命岁575正二、布局优化256.人均GDP元631400正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50正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0.4逆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419000正10.城乡居民居民收入比%42.8逆三、和谐发展2511.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平方米/人6100正12.单位GDP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元70.84逆13.城市污水处理率%495正14.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95正15.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4100正四、舒心生活2016.居民文化娱乐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516正17.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人312正1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8.9正19.城市公共用水普及率%390正20.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62.5正

四、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以市场为中心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坚决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着力全面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在对城镇化发展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根据以上建立的指标体系,结合各文件对城镇化建设2020年的要求,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实现程度进行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正指标、逆指标,这两种指标的计算方法均是通过与标准值进行比较而求得,正指标、逆指标具体的计算公式:

正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CD=∑30i=1wizi

基于我国新型城镇化2020年的实现标准,由以上公式计算我国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当前城镇化实现程度可知,2013年我国城镇化实现程度已经达到79.83%,31个省(市、自治区)城镇化实现程度均达到70%以上,54.84%的省(市、自治区)城镇化实现程度达到80%以上,北京和上海的城镇化实现程度达到了90%以上(详见表2)。从区域分布来看,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相对较慢,东部沿海广东、浙江等省份则发展较快,北京和上海做为单列市和一线城市城镇化实现程度相对较高。

表2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城镇化实现程度2020年(%)

省(市、自治区)城镇化实现程度省、市、自治区城镇化实现程度北京市90.99湖北省81.44天津市87.60湖南省79.59河北省77.27广东省89.23山西省81.05广西壮族自治区75.97内蒙古自治区80.68海南省83.00辽宁省86.44重庆市83.60吉林省82.03四川省78.10黑龙江省82.32贵州省73.92上海市92.04云南省73.83江苏省88.30西藏自治区70.44浙江省89.46陕西省79.53安徽省78.39甘肃省74.50福建省81.56青海省75.21江西省78.68宁夏回族自治区83.90山东省83.9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9.80河南省76.32全国79.83

注:数据来源《2014中国统计年鉴》、《2014城市统计年鉴》等。

五、总结

虽然各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化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充分说明了各地城镇化建设良好的基础,但是必须明确城镇化建设具有复杂性、艰难性的特性,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后续的发展中要不断推动群众的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发展,要充分考虑生态建设与保护、经济绿色发展等。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我们构建了绿色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城镇化发展的难度将逐步加大,推动城镇化建设需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奋斗。

对于城镇化建设评价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评价中基于科学性与合理性并考虑到测度的需要,选取的评价指标仅是各地区都公布的官方数据指标。同时评价体系会根据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的探索希望对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

[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4月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国家统计局,2008年6月

[4] 刘全.张勇.李苏宇,《新型城镇化的统计评价》[M],中国统计,2014.4

(下接第83页)

(三)大数据的核心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他的《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列举了许多案例来介绍大数据的力量。例如,谷歌公司通过用户在网上的搜索记录来预测冬季流感的传播。美国著名计算机专家奥伦·埃齐奥尼(Oren Etzionzi)通过建立一个基于在41天之内的12000个机票价格样本基础之上的预测系统,就让美国航空业损失数百万潜在收益。

(四)一种基于大数据支持下的决策模式

实际上,大数据的优势就是凭借对大量的结构化的数据信息的分析,了解个人或组织的偏好,辅助决策。那么,大数据是否能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得到有效应用?答案是肯定的。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时候,由于政策决策者掌握的信息有限,只能凭借有限信息或是样本信息作出“有限理性”的决策,决策结果不具有普遍性,最终影响政策效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据成为新兴的生产要素。由于这些数据就是由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所提供的,然后把每一个人的“偏好”汇集在一起形成具有导向。如果政策决策者能够利用大数据分析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则可以很好的作出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决策。

2015年,在全国两会召开前,中国政府网与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发起“2015政府工作报告我来写——我为政府工作献一策”活动。公开征集社会各界对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建议。建言献策的类别包括简政放权、“三农”、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环保、反腐等方面。根据央视数据统计,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网民建言就有4.1万条,报送起草组建言有914条。参与两会的人数是有限的,但是会场外面的人数是十分庞大的,政府通过开通两会内场与外场的民众建言渠道,将会场外的大数据建言引入会场内,让那些形成集体偏好的重要意见直接成为两会议案。大数据决策颠覆了自上而下的精英决策模式。可以展望未来,在我国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同时允许引入大数据进行时时的民意数据信息分析及预测。通过这种时时的数据传递实现了政策决策既有效率又发扬民主。(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版,推荐序一。

[2][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孙柏瑛译,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版,第14页。

[3][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谢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版,第14页。

[4]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版,第305页。

[5]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51页。

[6][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扶松茂、丁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92页。

[7]丛培民:《从政策研究视角看大数据对科研管理与决策的影响》,《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3第6期。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