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西北地区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5-05-30张继匀
作者简介:张继匀,男,汉,甘肃白银人,硕士学历,西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
摘要:随着农业的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全国各地开始进行土地流转。但是土地流转作为一种和传统的土地思想所冲突的活动,在推行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本文以西北地区的土地流转发展状况为例,分析西北地区土地流转状况以及问题,为解决土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土地流转;传统思想;对策
我国自古就是农耕型社会,现在随着我国的发展,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土地。在土地问题中,土地流转是实现农村结构调整的一个关键步骤。为了可以使得农民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对农村的土地流转做出了全新的改革以及规范,为土地流转的正确方式指出方向。因此各地的土地流转数量加速上升,但这样就引发了一些急于求成的现象,土地流转是涉及政府、农民等多个收益集体的社会问题,事关经济的稳定以及社会改革。因此面对阻碍土地流转的文化、传统以及习惯等诸多因素需要仔细的分析才可进行。
一、 西北地区土地流转现状
随着西部经济的大开发,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发展农村经济需要注重土地流转问题。土地作为农民的生产根本,是农民的收入来源,对农村的结构调整有着重要作用。而土地的流转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由于西北地区地处偏僻,西北地区的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而且思想保守,受到传统“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思想的影响,所以在西北地区土地流转的进程比较缓慢。在不同的地区的农民、不同收入的农民以及不同民族的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存在不同的差异。
1.土地流转总体水平较低。通过对西北地区的实地考察发现,在西北地区的土地的流转方式主要是以出租和转包两种形式存在,只有很少的地区存在股份合作、无偿转让和抵押的土地流转形式。由此就可以看出在西北地区,土地流转水平较低且形式单一。在很大程度上西北地区的农民还是以耕种为主要的土地利益获得方式,只有小部分的农民愿意进行转出土地区获得利益。通过实际的调查还发现一个问题,土地转入的数量要高于转出的数量,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农民还是渴望更多的土地,而土地的原有数量有限且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因此大量的农民进行开肯土地活动,对林地或者荒山进行开垦,去种植经济作物,获得利益。
2.土地流转水平区域差异明显。西北地区,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西北地区指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一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大致包括内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宁夏北部、甘肃中西部以及和这些地方接壤的少量其他省份边缘地带。将西北地区还可以分成发达区域、一般区域以及欠发达区域。从调查数据发现,在西北地区的发达地区人均土地数量要少于欠发达地区的人均土地数量,但是所有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水平依旧没有下降,愿意转出土地的农民现在也越来越少。这是由于土地原有数量是有限的,农民拥有的数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就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以让农民大量转入。
3.收入差距造成土地流转水平差别。在农村进行土地流转是获得大量利益的主要方式。通过实地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的转出土地的农民认为,将手中的土地转出可以有大量的时间去外出打工。也有部分的转出土地的农民认为转出土地是因为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收入且不需要进行耕种获得收益,才会将已有的土地进行转出。大部分的农民为了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会选择转入或者转出手中的土地。
二、 西北地区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面对西北地区的土地流转状况,通过分析发现限制土地流转的因素分别是因为农民的思想观念,收入水平以及社会保障水平。
1.传统养老观念。由于我国是农耕型社会,自古就“重农抑商”,因此守护土地的传统观念就一直存在于农民的脑海当中。很多的农民认为“土地可以养老”、“土地是不可没有的”,土地的流转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养老思想的限制。农民的养老收入都是来自于土地,土地是农民养老的保障。由此可见,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依靠土地养老的观念还是处在不可动摇的地位,正是因为这种思想限制了土地的流转。
2.收入水平制约。很多的农民认为耕种是维持生计的唯一方式,为了维持生计不敢轻易的将土地进行转出。在西北地区的发达地域,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民为了可以通过耕种获得更多的利益去改善生活也不愿意将土地进行流转。而那些已经依靠土地发家致富的农民,想要获得更多的土地进行利益的积累,但是由于土地数量的限制,没有办法获得更多的土地,因此这些农民也不会轻易的放弃手中已有的土地。
3.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从整个社会的社会保障完善程度来说,农村的社会保障还是有待进一步完善的。现如今农村的社会保障普及还远不如城市的十分之一。很多的西北地区的农民没有参与到农村社会保障当中,这就造成农民需要自己负责自己的养老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就将土地视作“救命田”、“保险田”、“养老田”,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会轻易的进行土地的转让或者放弃。绝大多数农民仍把承包地视为“救命稻草”,当作非农就业的最后退路,宁肯抛荒,也不愿意轻易转让和放弃土地。
三、 西北地区土地流转对策
从对现阶段西北地区的土地流转现状、制约西北地区土地流转的因素分析结果来看,为了规范该地区的土地流转,提升土地流转效率和土地使用率,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迫切的需要對西北地区的土地流转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
1.强化教育,提高农民素养。为了可以更好的改善西北地区的土地流转状况,就要从根本上对西北地区的农民进行思想观念上的改变。加强对西北地区农民的宣传教育,转变其对土地的原有观念,淡化传统的土地是养老的唯一方法的思想。首先,积极的宣传国家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西北地区的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特别的是要认真的贯彻国家的《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所传达的精神,帮助农民可以充分的明确稳定农村经济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重要性,促进西北地区的土地流转的良性发展。其次,通过教育提升农民群众认识水平,使得西北地区的农民可以了解到土地流转的积极作用,充分地认识到土地的流转不会影响土地与养老之间的关系,农民与土地之间仍然是家庭承包的关系。最后,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力度,使得农民可以看到土地流转的好处,积极促成土地流转的进行。
2.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西北地区的农民为什么不愿意放弃手中的土地,促成土地的流转?就是因为农民没有固定的收入,想要通过土地获得固定的收入。想要解决这一个问题就需要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就目前的社会实际来看,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城乡分离的,这样不利于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很多的企业在歧视、排斥农民工。因此就要转变这种态度,应该一视同仁。政府要帮助放弃土地的农民可以通过企业或者其他渠道获得就业的机会,所有的部门、工种、领域广大农民应该与城市居民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同工同酬。而城市的居民也应该转变思想接纳农民,注重农民群众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3.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农民保留手中的土地绝大部分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取收入以及未来养老。由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因此农民不敢轻易的放弃手中的土地,这样就限制了土地的流转。因此为了可以促成农民手中的土地流转,就需要帮助农民解决收入问题以及养老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大力推进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帮助农民可以享有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障。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为农民解决养老问题,可以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办理医疗、生育、伤残等保险,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需要的问题,使得农民可以看淡土地的养老作用,促成土地的流转。
由于我国设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如果没有明确土地流转的目的就会变成和大资本主义一样,伤及农民的利益。因此国家就需要积极的引导农民自主的,充分的配合农村资源的整合,并且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发展资金。再通过淡化农民传统的保守的土地观念,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西北地区土地流转问题。(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璐琳.当前民族地区土地流转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4).
[2]伯娜.当前土地流转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3]張西勇.鲁西北平原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问题与对策——基于聊城市29个村庄的调查[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05).
[4]陈冬生.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与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4).
[5]魏庆.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3(23).
[6]黄祖辉 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
[7]夏金英 叶发宝.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06).
[8]宋真真 高明芳 史向群 宋丽芬.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