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养老科技服务创新研究

2015-05-30谢芳芳杨鹏宇张俊

中国市场 2015年31期
关键词:科技服务养老模式北京

谢芳芳 杨鹏宇 张俊

摘要:北京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科技如何在新时期的养老事业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成为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两种主流模式,调研组在了解北京养老机构服务模式和科研力量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涉老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需要政府关注和着力的涉老科技服务方向。

关键词:养老模式; 科技服务;北京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1.067

当前,北京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据统计,2014年,北京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将达300万,占总人口的14.2%;户籍老年人口将达280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1.5%。老年人口的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现象并存,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45万、失能老年人口45万。当前,老年人口正以每年15万人的规模和年均6%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超400万,每4人中将有1位老年人;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600万,每3人中将有1位老年人。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北京市当前养老服务领域显现出了政策力度相对不够、养老服务资源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诸多突出问题。课题组针对养老事业发展现状、相关科技需求和科技创新思路等开展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北京地区的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涉老科研机构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

一、北京市典型养老服务模式和科研力量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阐述。

(一)北京市典型养老服务模式

北京市典型养老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

1.公办养老机构模式

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和北京牛街民族养老院。公办养老机构可分为公办事业单位和公办民管企业。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是由市政府投资兴建的老年福利事业单位,主要接收国家优抚老人,需要照料的离、退休老人,归国华侨老人和老年病患者,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小饭桌服务。北京牛街民族敬老院为公办民管非营利性社会福利机构,入住老人多为回族老人,公办民营机构是公办养老机构发展的主流趋势,通过政府补贴,吸收民间资本,解决公立养老机构缺口。

2.私立养老机构模式

双井恭和苑和寸草春晖养老护理机构。私立养老机构可分为高端市场和大众市场。双井恭和苑是面向北京养老高端市场的一家直营连锁健康养老服务品牌,是北京市“医养结合,以养为主,持续照料”试点养老机构,融合了专业化医疗、个性化护理和社区化生活配套,为自理、不自理和失智老人提供生活照护、营养配餐、保健医疗、康复调理、修身养性等高品质照护服务。运营团队总结了多年来养老机构运营的心得体验,将其编辑成册,出版了《养老行业服务标准汇编》、《长期照护服务手册》和《卧床老年人生活照护技术》DVD,为高端养老机构运营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北京市朝阳区寸草春晖养老院是于2011年建设的专业护理型养老机构,是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为一体的实体民营养老机构。通过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了和平家园十几户居民的助医、助餐、助行和辅具评测、适配和租赁服务及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为社区养老与养老院联合经营做出了尝试。现已准备前期投入500户和平家园社区的居民作为首批示范。

3.地产养老模式

北京太阳城银龄老年公寓。北京太阳城银龄老年公寓为北京市第一家民营的地产老年公寓,主要涵盖四种养老模式。一是居家式养老。是指在北京太阳城购买了住所的产权,社区为老年人提供购物、送餐、护理、物业等上门服务的养老模式。此模式主要针对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健康老年人。二是租住式养老。是指按月交纳规定的费用,就可获得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等服务的养老模式。此模式针对生活自理和半自理的老年人。三是赡养式养老。是指将养生、保养、医疗、康复、生活护理与心理关怀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主要针对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和临终关怀的老年人。四是度假式养老。是指到世界各地的旅游度假胜地,以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养老模式。涵盖了老年人的四个阶段,为老年人制定了全程化的服务模式。

4.社区养老模式

泰康之家燕园。泰康之家燕园社区主要是泰康人寿将虚拟的金融产品与实体医疗、养老服务整合,依托保险公司投资疗养社区打造泰康之家燕园,成为第一个中国保险行业投资医养社区的试点,目前泰康之家已完成北京、上海、广州、三亚、苏州等核心城市的战略布局,未来会形成15~20个医养社区。泰康之家燕园引入了国际先进的养老模式(CCRC),以专业化团队为老年人服务,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健康状态,设有独立生活、协助生活、专业护理、记忆照护四个不同业态,该社区共有3000户,并提供专业的服务团队与专属的生活管家专门照顾老年人的居家生活、餐饮服务等。该社区自建二级康复医院、紧急救助和医疗呼叫,提供基础的安全保障,老年人也可以通过医疗护理团队制订专属的健康改善计划。

(二)养老研究机构调研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致力于住宅精细化和标准化设计研究,老年人、残疾人居住建筑设计研究。近年参与完成多项国家住宅及老年建筑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主持设计、研究、咨询住宅类及养老类地产项目数十余项,也是我国目前养老产业规划设计领域的权威机构之一,同类机构还有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多年从事康复辅具产品研发、行业技术标准拟定、辅具质量监督检验等,拥有康复辅具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附属康复医院和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近几年,中心业务逐渐由假肢矫形向养老辅具产品研发延伸。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是民政部直属的、全国第一所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高等学校,在老年服务和管理专业上培养了大量实用性人才。除了上述三家研究机构,还有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从事老龄问题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以及中国社会福利协会、中国康复器具协会等社会组织。

二、协调理顺养老三要素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应该关注三个要素:政府、企业和老年人。具体见图1。

“十二五”期间,总体来看养老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涉及政府各个部门、市场主体、社会力量等多个方面,老龄委各成员单位分工承担具体责任,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保基本”的作用,做好孤寡老人的兜底职责,同时体系内各成员各有分工。发展改革委负责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开展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完善养老服务业配套政策、降低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的门槛;财政部门负责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和彩票公益金,推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和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民政部门负责基层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制改革、养老信息惠民工程和智能养老物联网,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完善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标准,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商务部门负责鼓励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卫计部门负责设立老年病医院,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在养老服务地区开设医疗专用窗口或快速通道,完善挂号、诊疗系统管理等。

养老三要素关系图

(二)企业

投资商主要是指社会资本通过投融资、保险、地产等形式进入老龄事业,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市场化发展。目前,投资商的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养老产品(医药、辅具等)、养老平台(包括养老地产开发、养老机构筹建等)、养老服务(信息技术、人才团队等)等方面。随着养老产业的发展和领域细分,养老市场必然有更大的投资潜力吸引社会资本。集成商是指通过一定的科技手段,将现有的产品部件或零散服务进行整合、延展的企业,主要有硬件集成商和软件集成商两类。硬件集成商既包括老人居住环境和养老机构的适老化建设与改造,也包括医疗器械、适老辅具的整合与研发。软件集成商主要是指借助信息技术、移动通信等方式搭建养老服务综合平台,提升养老服务的便捷性与智能性。运营商是指负责养老相关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建设完成后经营、维护的企业。运营商往往是养老服务体系得以可持续的重要环节,也是为老人提供高品质服务的关键。运营商主要分为养老地产运营商、养老机构运营商、养老服务运营商以及服务与管理人才培训商。

(三)老年人

老年人对政府仍然“保留着”强烈的依赖性。目前,养老服务针对老年人并无明文的分类标准,各地分类方法大同小异,一般按照老人年龄并结合其生活自理能力、家庭经济状况、子女是否在身边(是否有人照顾)进行简单分类。但各地对老人年龄的划分又不尽相同,北京的敬老优待和福利保障相对较细。

“保底”老年人是各地政府重点关注的养老对象,集中在生活自理能力中的半失能和失能老人;家庭经济状况中的城镇“三无”、农村“五保”、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民政部门公布的低收入家庭或生活困难家庭;另外还会加入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含独居老人)。“保底”老年人完全依赖政府养老。“夹心层”老年人从定义来看,各地有所不同,上海是指家庭经济条件尚可,不符合居家养老申请条件,却急须养老服务的人,尤其是瘫痪、半自理、轻度失智失能的老人。北京对60岁以上各年龄段老人都有一定的养老补贴,但总体来说,不能完全自理老人的养老补贴不能完全满足其养老服务需求。“夹心层”老年人部分依赖政府养老,政府给予帮助的程度各地差异较大。“健康”老年人,年龄已经达到我国规定的60岁老年人标准,这些老年人身体健康,能够自己照顾自己,暂时没有养老问题和服务需求。

三、北京提升养老科技服务能力任重道远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阐述。

(一)存在的问题

经过广泛的调研和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养老领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老年人需求和市场销售产品不对称

国内市场上能销售的进口养老产品功能多,质量好,但昂贵,老百姓难以承受。国产养老产品大多雷同、功能单一,很难真正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调研中,我们在养老研究机构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养老服务产品,其中又以各类居家养老设备、老年日常生活用品、老年健康护理用品居多。但是,国内养老产品一方面享受免税政策,地方政府不愿意白拿出土地给厂商修建工厂;另一方面国家对科研人员个人的鼓励政策迟迟不能落实,导致大量非常好的养老产品生产规模无法扩大,科技成果很难造福百姓。

2.养老运营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还需研究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养老机构都反映目前养老机构在运营方面很难达到盈利,涉老行业专家都认为养老运营机制需要研究,但几乎没有养老机构和居家社区示范工程有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运营模式。而且大多数养老机构缺少标准化的服务规程,规章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已经有了。面对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工作人员依然在摸索养老运营服务,对于单纯使用高科技设备,工作人员表示还需要法律政策的支持和保护,将因其出现故障或其他原因造成的风险降到最低。

3.既有社区与住宅的适老化改造标准体系急需建立

我们身边很多社区与住宅并不适合老人居住,没有电梯让住在高层区老人们普遍感到不便,但迫于经济压力不可能换房,不少老人只能“将就”度日。社区与住宅的无障碍改造,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一方面,对社区与住宅做“适老化改造”,精细化要求非常高,这方面专业人士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新建房屋的适老化设计标准体系。另一方面,市民接受社区与住宅适老化这个观念也需要一段时间。不少孤老并没有经济能力支付改造费用,而多数年轻人还没有意识到,现有的社区与住宅有哪些地方并不适合老年人生活。

4.养老供给的归属界定不明晰

养老供给的归属徘徊于社会福利性事业和市场化产业之间,二者之间始终没有明确的界限,导致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明显不足。从归口管理来看,养老事业归口民政部门,而养老服务产业归口商务部门,但并不意味着两个部门可以各自为战。

5.“医养结合”任重道远

“医养结合”的理想模式是“三位一体”:一是解决院内老人的医疗需求;二是解决医院出院老人在回归社区过渡期的临床护理需求;三是向周边社区派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发挥机构的养老服务支撑作用。调研中,我们发现养老机构更多的只是老年人的养护点,医疗设备和人员配备有限,而具备定点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更是寥寥无几。要想真正将养老和医疗服务融合在一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相关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调研组对北京养老科技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1.开展福利机构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研究

重点提升政府对福利机构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根据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紧迫需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实现福利机构、老人多方资源整合,对福利机构提供的照护服务进行规范、指导和监管。利用职业培训机构+互联网技术,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培训,提高福利机构非专业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

2.开展国家实验区养老运营模式研究和信息化平台建设

在国家实验区鼓励养老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在原有老年人安全服务(跌倒、突发疾病)研究的基础上,拓展更多的养老生活服务,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针对这些服务寻找政府—运营商—老年人之间的工作模式。重点解决政府如何补贴,运营商如何盈利,老年人如何得到实惠和服务等问题。最终将这套服务运营模式固化在信息化平台上,引入第三方养老服务运营机构,接替街道对信息化平台进行运营。远期,北京市相关单位可等卫计委的医疗和养老融合方案成型后,继续拓展“医养模式”下的医疗服务运营研究示范和信息化平台建设。

3.开展既有社区与住宅适老化改造

组织专业机构开展适老化改造标准体系建立,相关技术、材料、设备研发,包括老年人既有住房功能空间、公共交通空间、社区环境、转型养老机构等适老化设计及改造,为今后既有社区与住宅适老化改造奠定理论基础。远期开展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技术及标准研究。

4.开展标准化建设

开展重点研究养老院设备、设施配置标准化,以及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整体提升首都养老服务机构、街道乡镇区域性养老照料中心等北京市民政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京津冀福利机构设施配置、服务标准统一研究。

5.开展适老文化教育产品开发

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建设老年文化传播网络,开办养老服务网站、老年大学,支持老年广播电视栏目发展和老年适读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出版。

6.开展老年人生活辅助产品与服务研发及推广

针对老年人:从政策上研究如何落实科研人员激励制度,将科研机构已有的助餐、助行、助力、助浴等有助于老年人保持基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独立的辅助科研产品推向市场。针对养老机构:开发帮助养老机构减轻“护理”负担的老年护理照料辅助产品。同时,开展法律政策的支持和保护研究,使养老机构能够有信心使用养老科技产品。针对养老管理部门:开展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紧迫需求,提高养老工作管理水平。

7.开展康复辅具产品研究及推广

开发基于嵌入式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加或改善残障人技能的康复训练类辅具以及个人保健、休闲娱乐辅具;研究各类生物医学材料、纳米材料、轻型材料等在辅具设计中的应用,康复辅具设计生产所需的专用设备、康复辅具生产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康复辅具检测理论、方法、准入系统,检测设备以及产品的质量分析及评估系统;研究康复辅具产品生产、配置、检测、技术服务等方面标准;支持科研机构已有康复训练辅具、材料与专用设备、质量检测等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全国民政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Z].2009-07-13.

[2]张恺悌,罗晓晖.新加坡养老[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Z].2011-10-22.

[4]北京市民政局.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纲要(2014—2017年)[Z].2013-06-24.

[5]魏华林,金坚强.养老大趋势: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未来[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4.

[6]谢芳芳,谷潇磊,杨鹏宇.养老创新还要“以人为本”[J].中国科技财富,2015(4).

(编辑:周南)

猜你喜欢

科技服务养老模式北京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
西安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发展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