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民族化群众化发展
2015-05-30段凤琴
段凤琴
【摘要】师范院校声乐教学的民族化群众化发展问题是关系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大问题,文章在追溯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现在师范院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声乐教学民族化群众化的建议。
【关键词】声乐教学;民族化群众化;发展问题;建议
何谓民族化群众化,要想给一个准确的、标准的定义是比较难的,但我们有现成的评判员,那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如果说人民群众不喜闻其声,不乐见其形,那就没有做到足够的民族化和群众化。
关于歌唱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问题,在上个世纪就曾经讨论过,也发表过很多文章,声乐家为了解决演唱风格问题,在艺术实践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最有影响的是国家层面的是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将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单列比赛,从舆论宣传方面广泛引导公众,突显了声乐演唱民族化和群众化。最重要还是得益我国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有针对性的民族化和群众化教育。这才是提高我国国民音乐素质,实现音乐表演的民族化群众化的关键力量。
一、声乐教学民族化群众化发展初期,呼吁摆脱欧洲唱法
中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设的,当时是沿用欧洲的教育体系,声乐教学则完全按国外的流程,练声曲、声乐曲,完全用欧洲现存作品,学校有不少外国教师,但多半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巾围人,他们完全照搬欧洲的方法。以传授欧洲声乐作品为止宗,其巾以意大利作品为主,当然也有德、俄、法的歌曲作品。那时欧洲唱法是唯一合法的唱法,民族唱法没有形成体系,是被排斥的。戏曲、说唱、民歌是中国的主流艺术,但根本没有资格进入音乐学府。欧洲意义上的巾围作品非常少,即使有教师创作一、二首巾国歌曲,也必须用欧洲发声方法唱。学生学习声乐,必须从发声位置、吐字咬字、口形变化、表演风格、表情姿势等等,都以意大利名家为典范。没有一点巾国民族音乐艺术成分,以袁里为代表的音乐家呼吁,中国声乐必须走民族化发展之路,并以:“演唱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为题。在1963年《人民音乐》上发表。他说:“虽然有一部分教师致力于巾国歌曲的教学和演唱,他们力求发声吐字清晰易懂,并与巾国语言相结合。也有人演唱经过加工改编的民问歌曲和具有民族音凋的作品。使得西式的演唱巾带有民族色彩。这种做法存在致命的缺陷:他们既不熟悉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劳动人民的所喜欢的音乐。他们在思想感情上、审美习惯上和劳动人民有着很大的距离。因此,即便他们演唱民问的歌曲,也使人感到风格情调、精神气质上和劳动人民有很大的距离”。从本质上讲,就是欧洲文明与中国的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存在差异,思维习惯、审美习惯也不一样,所以外来艺术就必须民族化,才能融人这个社会,融进大众的心里。
二、声乐教学民族化群众化发展的目标是为人民服务
解放后,我国学校教育的兴起,音乐教育开始受到重视,一切都提倡为人民服务,歌曲艺术要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就首先要求唱法的民族化。不但教师要为工农群众服务,歌唱家也要到工农群众中去、向他们学习民族音乐,所以积极要求改革声乐唱法,并明确声乐演唱改革的目标,就是民族化。这时期,无论舞台上,还是在学校教学巾,歌唱发声有了较大的变化,尤其在吐字、发声、感情、表演、风格等,都向民族化迈进了一大步。并且创作出了相当多的具有民族化特色的歌曲作品,也涌现出一大批为群众所喜爱的歌手。
当然,歌唱艺术民族化的发展,需要无数的歌唱家去探索实践具有巾国民族特色的声乐演唱方法,这条道路是慢长的。当时得到中国广大群众认可的代表人物有:郭兰英、才旦卓玛、李谷一、胡公华等。这些人是民族声乐发展的开拓者。在他们的引导下,各高校的声乐教育工作者,逐渐开始开始探索科学民族声乐训练方法,努力培养民族的歌唱人才,为广大的群众服务。
三、声乐教学民族化群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民族声乐训练的科学方法,是中国的歌唱家和声乐老师苦苦追求的目标,在老一辈音乐家的努力下,倡导成立了中国民族声乐学会,以王宝璋为代表的声乐家,大胆进行探索咽音唱法,广泛培训推广民族唱法。金铁霖为代表的学校派,为加强声乐教学民族化,开设了民族声乐专业,致力于民族歌唱人才的培养,产生了以彭丽嫒、宋祖英为代表的民族唱法的歌手。他们是声乐艺术民族化的典型代表,这些楷模的示范力量,止借助现代各种媒体,进入千家万户,深入老百姓的心中,这也给我国师范院校的声乐教育带来了一定影响,但是还没有能完全捍动,欧洲唱法的学院派,他们仍然同守这一个体系,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也自称学院派,而且墨守成规,使得中国声乐教学民族化发展,近百年来都没能得剑解决,我分析有以下原因:
(一)高校声乐教师崇尚美声的正宗血统
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也受到严重影响,有的以自己是某地方歌唱家,自己是师从某某止宗留欧洲派,唱法止统,而居高傲慢,根本就从骨质里瞧不起民族声乐,更谈不上对民族声乐什么感情,有的甚至贬低教授民族声乐的教师,称之为“师范唱法”。这些人学习和研究民族音乐不够,或口头上讲一讲,实际上做得少。在思想感情、审美观点、精神气质上和工农群众有很大的距离,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高校声乐教学崇尚原文,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也跟专业音乐学院一样崇尚原文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有相当多的教师仍然生搬硬套欧洲唱法,要求学生唱原文。在他们看来唱原文能体现水平。所以他们只为了体现教师的水平,全然不顾教学对象的素质能否唱原义;不顾对象的职业是否需要唱原文;也不顾学生有多少时问能否唱好原文歌曲等。我认为这些教师没有摆正自己位置,忘记我为谁服务?我们唱给谁听?这一根本问题。止如袁里在1963年《人民音乐》说:“有些教师忽视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不管中国歌曲的地方民族方音特点、语言表述特质、和自身的民族音乐特性。只要求发声上和中国语言相吻合,只按乐谱的记录去掌握风格,这就和群众所要求的民族化有距离,值得注意的是重外轻巾的习惯势力,让中国学生沉溺欧洲古曲歌曲中而不能自拔,以致在思想感情、审美观点上和中国的广大工农群众格格不如。”
(三)民族声乐作品创作激励机制缺陷
近些年来,由于中国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创作了不少民族化作品,尤其是在青歌赛上,这些具有民族化特色的优秀作品,因为自身的民族化风情和母语的韵味,一夜之问就家喻户晓,并得剑了广大工农群众喜爱,让全中国的老百姓记住这些歌,这些人。比如:好日子、西部放歌、斑竹泪、梅花引、亲吻祖国等等。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为推广民族唱法起到了很好宣传效应,是肯定的。但是,优秀的新作品还是太少,远远不能适应广大工农群众文化需要,这也与中华民族泱泱大国繁荣的音乐文化不相称。我认为音乐创作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是造成这一结果的深层原因。这有待文化部门重视,研究解决。
要想推广民族声乐健康发展,关键是声乐教育工作者和表演者,必须树立为广大T农群众服务的思想。为祖国音乐文化繁荣的献身精神,要认识剑唱法上的民族化道路,只有声乐教育T_作者和表演者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四)当前师范院校仍然从制度上巩固音乐学院模式
在我国多数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都采用“主修制”,这种为少数学生提供优质资源,重点扶植、精心栽培的制度,实际上是音乐学院培养表演人才的精英模式。这种制度只存在于师范院校的音乐系,并且多数的音乐系,本身就只有一个音乐学专业(过去称:教师专业)。且专业定位就是音乐教师,是不能再细分的。更确切地说,音乐学专业实施主修制的行为是不科学的。它生硬地借用音乐学院模式,进行专业教育,如音乐学院的钢琴专业,声乐专业,小号专业。在音乐学专业内只能下设主修,如钢琴主修,声乐主修,小号主修等,实质是音乐学院的翻版。
这种敢于放弃大多数学生,敢于放弃自己的办学宗旨,而重点培养几个表演人才的制度,本身就是急功近利,何况选拔制度要求学生必须原文演唱外国作品。毕业必须唱多少原文作品,从制度上保持学院派的传统。
四、声乐教学民族化群众化的建议
(一)要善于利用借鉴
我们必须承认,欧洲的美声唱法确实是一整套有效控制支配嗓音器官的科学的方法。但是如果一味强调美声唱法,甚至一味要求用意大利语原文演唱,这会造成学生在唱中国作品时会汁现咬字吐字不清,音不准,演唱困难等情况。所以我们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只能借鉴欧洲美声的科学方法,又要结合我国传统戏曲咬字吐字技巧和声音润色、民族情感的表现方法,才能培养出真止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人才。如:彭丽媛、宋祖英等,他们就是当前民族化群众化的典型代表。
(二)要增设戏曲、曲艺的教学
从巾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最典型的、最有群众基础的、水平最高的中国民族演唱艺术当数巾围的戏曲艺术。它从人民的生产生活、语言、思想及心理状态出发,经过历代的发展形成r完整的体系和表现手法。巾国歌唱艺术与巾国戏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追根溯源,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与戏曲的咬字吐字、呼吸换气等技术要求是一样的,所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习一些中国戏曲,可以取长补短。从音乐风格方而来看在高师声乐教学巾经常采用一些具有浓郁戏曲、曲艺音乐风格的作品。如《江姐》选段巾川剧、四川清音的风格,《洪湖赤卫队》选段中湖北花鼓戏的风格,《白毛女》选段在的河北梆子、秦腔的风格,等等。怎样把握这些曲目的音乐风格?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加唱某些戏曲片段,再演唱这些曲目,对音乐的风格把握会更加准确。
(三)要凸显“师范性”
我国师范院校声乐教学除了要重视民族化群众化外,还要凸显“师范性”。因为师范院校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较高素质的各级各类音乐教师,音乐教育对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意志、身心健康的影响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民族化群众化的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更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凸显“师范性”:第一,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狭窄,音乐专业的学生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问放在主修课上,缺乏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的全面的文化修养,所以要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第二,加强学生对中小学教材的认识和r解,据本人统计,现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各类歌曲有四百多首,高校教师必须要了解,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作品。改变目前绝大部分学生崇尚美声,崇尚原文,崇尚歌星,只唱自己喜欢的歌曲,而对巾小学教材毫不了解的现状。第二,提倡学生综合发展,强化教学的基本能力。如:歌唱示范能力、自弹白唱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课外活动组织能力,少先队活动辅导能力,鼓号队训练等等,这些综合素质就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声乐教学在重视民族化群众化的同时,就要凸显师范性,才能适应中小学教育需要。
五、结束语
师范院校的声乐教育教学的方向,影响整个国民音乐文化教育的基础。只有加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民族化群众化的进程,我们才有能力与世界文化进行平等交流与融合,也只有这样,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才能得剑真正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