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倾向视野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

2015-05-30廖利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大学生

廖利

摘要:本文通过对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近五年(2010-2014)社科类图书借阅情况和五年来该校学生对人文社科类图书的人均借阅量进行统计,并对借阅次数排名前10位的社科类图书进行分析,得出该校学生对社科类图书的借阅倾向,通过对该校大学生借阅倾向的分析,揭示大学生的阅读量有待增加,阅读倾向有待改进,人文素养有待提高。并指出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高校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中可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阅读倾向;大学生;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5)04-0105-05

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方面, 具体包括哲学素养、文学素养、史学素养、艺术素养等方面。[1]人文素养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大学阶段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人文素养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思维的发展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担负着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责,作为学生获取知识主要场所之一的高校图书馆同样肩负着重要职责。高校可发挥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人文关怀,以及丰富的图书馆藏等优势,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塑造人格、提升人文素养。

目前,有关描述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文章很多,但大多只停留在感性描述和阐述阶段,缺乏有事实依据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分析。本文以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流通社科类图书借阅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阅行为分析,揭示该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并阐明阅读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的重要作用。

一、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近五年社科类图书借阅情况分析

本文以贵州师范大学近五年(2010-2014)中文流通社科类图书借阅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近五年图书馆社科类图书借阅数据进行整理和五年来该校学生对社科类图书人均借阅量进行分析,得出该校学生对社科类图书的借阅情况,并对五年来社科类图书的借阅排名前10位的图书进行分析,得出该校学生的借阅倾向。文章通过整体与局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层次剖析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

本文主要采用统计分析法,对近五年(2010-2014)来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流通部中文图书借阅数据进行统计(见表1),并统计出5年来社科类图书借阅量占流通总借阅量的百分比(见表2)和该校学生对社科类书籍的人均借阅量(见表3),得出该校学生对社科类图书的借阅情况。并对社科类图书近五借阅排名前10位的图书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该校学生的借阅行为和阅读倾向。数据为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的真实数据(包含宝山、白云和花溪三大校区的借阅数据),可排除被掩盖或虚构的借阅行为和阅读倾向,因而能比较真实地反映该校学生的实际借阅情况。

表1的数据显示了贵州师范大学学生的总体借阅趋势,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该校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借阅倾向。表2是五年内该校学生对人文社科类图书的借阅数据和社科类图书借阅量占总借阅量的比例,从表2可以清楚看到,社科类图书每年的借阅量占流通总借阅量的80%以上,说明这一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代表该校学生总体的借阅倾向。因为贵州师范大学是一所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主要承担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教育类人才,因此,特别重视和强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表2的数据也说明该校学生对人文社科类图书的借阅量相当可观,反应了该校学生对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一定的诉求。

从统计数据看,该校每年的在校生人数均超过37000人,五年来学生人数都是稳中有升。但图书的借阅量却成逐年下降的趋势,2010年社科类图书的总借阅量为363470册,到2014年就下降到250978册,短短5年的时间就下降了11万余册。而学生人均借阅量已由2010年大约10册,下降到2014年人均借阅量不足7册。而大学期间往往是一个人一生中阅读时间最多、阅读量最大的时期,然而,从表3统计的数据看,该校学生人均阅读量并不容乐观,这说明学生的阅读量急需提高。

排名前五位都是文学类,而且是国内外的文学名著,这说明文学名著对学生的借阅倾向具有主导作用。而排名第六、第八和第九位的都是英语过级考试复习类书籍,说明英语热的势头还未过去,且阅读主要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排名第七位的《将军媚》和第十位的《宫砂泪》则属于流行性小说,说明各种流行性的阅读符合学生的喜好,成为相当部分学生课外休闲娱乐的首选读物。

结果分析

(1)阅读量过少且呈下降趋势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一生中阅读量和阅读时间最多、最集中的时期,然而从统计结果看,即使是借阅量相当可观的社科类(占中文流通借阅量的80%以上),其人均借阅册数也不太令人满意,说明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大。然而阅读对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阅读可以使人心灵充实、视野开阔、提升精神境界,而不阅读或很少阅读产生的直接后果是使人心情浮躁、心灵空虚、消极厌世,精神失去归依,久而久之,使人变得越来越浅薄。[2]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对培养健康积极、乐观向上、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很多并未清楚阅读的重要性,在大学这样良好的阅读条件和阅读环境中,有相当部分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借书卡里所显示的借阅数据记录是零,这令人担忧其人文素养的提高。

(2)流行性的浅阅读占了不小比例

流行性的浅阅读在借阅排行榜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深受学生的喜爱,是因为这类书籍所描写的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然而流行性的浅阅读是不能真正深入人心,无法培养学生的深思考和辨析力,没有深思考就不会有理性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就难以拔高,浅阅读只能让人迅速获取信息资源,拓宽知识面,起到培养阅读兴趣和爱好的作用,但不能承担起人文素养积淀的重责。

(3)经典著作阅读的兴趣需要提升

历史淘洗沉淀下的经典著作是文学中的精华,是人类在发展和进步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它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表现出的人生智慧让人深思、耐人寻味。大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加强修养、提升品味,而且有益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正确树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尽管相关的经典著作在统计数据中没有明显体现,但国内外的文学名著在排行榜中却占有很大的比例,优秀文学作品对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排名第一的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经典词句是任何流行小说都不敢与之相比,作家曹雪芹广博的学识,高深的人文素养也是现代作家难以媲美的。因此,引导和组织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和文学名着,是提升其人文素养十分有效的途径。然而,从借阅数据来看,即使是排名第一的《红楼梦》,五年的借阅量还不到600人次,而该校每年的在校生人数多达37000人,从这一数据看,绝大部分学生并未涉足文学名著方面的阅读。

(4)功利性阅读占有相当的比例

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是90后大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特别是近几年,大多数工作岗位都必须通过考试获得。因此,受危机意识的影响,很多学生一跨入大学校门,就开始忙于专业考试和各种过级考试,为学业和今后找工作做准备,除了专业书籍和各种考证书籍外,根本无暇顾及其它的课外读物。尽管他们知道“深阅读”、“经典阅读”能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但受学有所用的功利心驱使,加之人文学科类知识的掌握短期内收效甚微,与计算机、外语等实用学科相比,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就不那么明显。因此,像计算机、外语等学科在大学期间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人文素养的提升则被淡忘。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

贵州师范大学是一所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在校学生37500多人,其中本专科学生25000余人(不含求是学院)、研究生2600余人,根据2014年全国高校的排名情况,在全国排名196,在省高校中排名第二。从排名情况看,在全国属于中偏上的大学,因此,其学生的阅读倾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代表当代大学生的阅读诉求。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探讨该校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相当于讨论当代我国大学生。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未健全,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呈现多元化的趋向。受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冲击,身处象牙塔内,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处于成熟期的莘莘学子们,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加之就业难,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接受人文教育的洗礼与感化,严重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学校人文教育的缺失

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目的的当今教育,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市场化,教学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却往往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很多大学为了追求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影响力,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各种功利性的教育和考证上,因为这种教育方式短期内就能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而文、史、哲等人文社科是一个长期的、以唤醒人的内心为前提,短期内收不到明显的教学效果,也不能给学校产生太大的效益,因此其空间被不断地挤压,许多学校人文课程的设置越来越少,加之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导向,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脱离,造成人文教育的空泛化,最终导致高校的人文精神逐渐被淡化,人文内涵日益流失。[4]

(三)学生自身缺乏自我建构的意识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物质条件优越,从小备受家庭的溺爱,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挫折教育,造成部分孩子自私、狭隘、唯我独尊的性格,独立克服困难和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进入大学,第一次脱离父母而独立生活,很多学生表现出无所适从,缺乏批判意识和自我意识,缺乏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他们的课余生活主要以网络为主: 网上聊天、打游戏、看影视视频、看没有多大含金量的各种流行性的网络小说等,成天生活在网络和自己的世界里,尽管身处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却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由于生活的单调、无聊和封闭,造成部分大学生性格孤僻,人情淡漠,缺乏责任感和集体主义意识,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紧张等,最终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频繁发生打架斗殴、自杀事件、投毒事件等的原因之一。而这些令人痛心的行为,正说明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严重,大学生人文素养亟待提升。

三、高校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策略

(一)推广阅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不知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此,学校可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献,高校应把图书馆与各院系联合起来,加强阅读推广,开展与阅读有关的各种活动,如利用新生入校导读课、校园网页、图书馆网页、宣传板报、 Blog、微信等对学生做好图书推荐、精品阅读推荐,创办“阅读沙龙”、“阅读鉴赏”、 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等举办读书讲座和撰写书评等活动,各学院成立学业督导教师,督促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读完哪些课外读物,并把这一任务纳入学分制管理中。同时,学校应加大经费投入,要求图书馆多增加格调高雅、内容健康、可读性强的相关的高质量精品图书的馆藏数量。通过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使学生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营造良好的人文校园环境

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其中,环境的熏陶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高校可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人文环境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利用各种社团活动,把学生融为一体,使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定期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人文学术讲座。建设具有校园人文特色的建筑,创建文化长廊和人文景观,以及利用校园网络创建人文教育专栏等。努力营造富有活力的文化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使身处其中的学生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校园文化环境也包括学校的工作人员,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他们的知识水平、道德情操、服务态度、精神面貌、事业心和责任感等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总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肩负着重要职责的各高校,应将学校的发展前景、教学理念、办学宗旨、师生风貌、景观布局等都作为关注的对象,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校园环境。

(三)转变教育观念,完善教育体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主要采用定量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成绩的好坏和分数的高低,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情怀、思想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和培养。从而涌现出大批高分低能、有知识没文化的大学生。对此,各高校应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对学生实行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同时,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和对大学生在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等方面的考核指标,以此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石玉威, 王德座.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建[J].科技信息,2010(33):162-163.

[2]祁文茹.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从阅读开始[J].作家杂志,2007(12):116.

[3]党怀兴. 倡导阅读经典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10(3):9-11.

[4]刘含颖,张瑞红,薛冬岩.驻保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及实践提升策略研究[J].学理论,2013(12):352-353.

责任编辑:刘遗伦王廷国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