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国内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2015-05-30陈鑫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思潮历史

陈鑫

摘要:发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自近代以来就始终沉浮于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之中。近年来,在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这一思潮又在我国沉渣泛起,甚嚣尘上,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对此,学界予以了高度关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在广泛收集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基础上,主要集中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起源演变、本质表现、消极影响及其应对对策等四个理论维度,以期反映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历史源流和现实概观。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社会思潮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5)04-0123-0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也趁机在国内兴风作浪。这其中就包括解构宏观历史、歪曲正确历史观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该思潮打着“告别革命”的口号,借着“重评历史”的幌子否定党史国史,妄图颠覆我国社会主义政权。面对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1]同年,习主席在国家公祭仪式上再次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2]学界对此同样也予以高度关注,自1989年第一篇相关文献的问世至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已经走过了近三十个春秋。这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形成了以梁柱、梅荣政、龚书铎等为代表的核心学术群体,并取得了浩瀚的学术成果。本文在广泛收集、系统整理材料的基础上,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起源演变、表现本质、影响危害及应对对策等方面对国内有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作一个简要概述。

一、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起源演变

目前学界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起源问题,有着较为一致的观点,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思潮,并通过西方国家近代的殖民扩张而渗透扩散到全球各个角落。但由于不同学者在研究侧重点上所存在的异质性,使得他们的研究有着不同的着眼点。为此,笔者主要按照国内和国外两个论域进行梳理。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国外的起源演变。学者们主要以“虚无”、“虚无主义”为起点进行介入。韩炯老师认为“虚无主义一词系德文Nihilismus的意译,源自拉丁文nihil(虚无)”[3],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在这本书中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是不会死亡的,而是由信念来支配的。许恒兵副教授则强调是德国哲学家F.H.雅各比于1799年最先使用“虚无主义”一词,《给费希特的信》就是有力的证据。随后虚无主义又通过文学家屠格涅夫的诸多文学作品而流传开来。与这些观点不同的是,李舫老师认为“‘虚无主义命题,是尼采思想中首次出现的”,“尼采的‘上帝之死将虚无主义推至极限”[4]。倪剑青教授则以折衷性的观点认为虚无主义至少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来源:哲学来源和文学来源。哲学方面采纳了韩炯老师的观点,认为是起源于雅各比对康德哲学所作的批判,随后成为一个专门的哲学术语;而文学方面则是汲取了许恒兵副教授的观点,认为“虚无主义”是通过屠格涅夫的文学作品而流传于世。虽然学者对于“虚无”、“虚无主义”的起源存在差异,但殊途同归,他们都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早出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是西方文化传统之现代流变的产物”[5]。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资本积累的快速发展期之后,逐渐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经济危机、社会问题也初现端倪。面对这些问题,资本主义社会“把虚无主义与西方现代性的终结相联系,将西方现代主义价值观的没落,将晚期资本主义文化观的颓废,泛化为整个世界存在意义和人类基本价值的消弭与否定”[6],体现在历史领域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虚无主义也随之渗透到全球各个民族。受这种扩张渗透影响较大的就是苏联,自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开始一直到苏联解体,历史虚无主义就一直在其中不断推波助澜。尤其是雅科夫所著的《甘尸也抹圣油》,其中以十六条罪状对布尔什维克党进行彻底否定,并将苏共拉入历史的深渊。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国内的沿革发展。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国内的起源,许恒兵副教授认为,这是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近代中国大门所带来的后果,国内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先由西方传入。对此,韩炯老师也撰文表示支持,他指出“中国的学术土壤中并未曾孕育出历史虚无主义,但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却不断遭遇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3]。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兴起的标志,国内学者的意见也是十分统一的,他们都认为20世纪三十年代以胡适、陈序经为代表的“全盘西化”派是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出现的标志。可以说,目前学界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国内的起源及其出现标志已经达成共识。但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后来在国内的发展演变,由于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致使学界目前有着诸多看法。林泰教授在《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中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国内的发展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以胡适、陈序经为代表的“全盘西化”派的兴起,这标志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的出现兴起;第二个阶段是民主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由于中外民族矛盾的不断尖锐,外加民主革命的不断胜利,使国民的自信心、凝聚力得到极大提升,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这一时期也是有所收敛;第三阶段是新历史时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着“反思历史”,“重评历史”的幌子又得到兴起,主张从否定文革到否定毛泽东,从否定改革开放到否定社会主义建设。对此持不同观点的有吴仁华教授、朱汉国教授,他们分别在《社会思潮十讲——青年师生读本》、《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中对林泰教授的观点作了补充。他们将林泰教授的第三阶段又作了一个细分,认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文革结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又重新兴起,并以纠正文革为名来否定毛泽东,出现“非毛化”现象;1988年又出现了“《河殇》现象”,此现象主要借助“反思黄河文明”的幌子来否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于1989年对政治动乱进行推波助澜;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再一次有所收敛;但随着苏东剧变,再加上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又一次在我国得以兴起。在此基础上,曹守亮博士在《历史是不能虚无的——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一文中又通过文革时期与文革后历史虚无主义的不同表现将其国内演变过程进一步细分,丰富了相关理论。

不难看到,最先出现于哲学领域的虚无主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渗透到文学领域、史学领域,最后演变成为政治领域的一种思潮,并随着西方列强近代以来的殖民侵略而逐渐渗透到我国,呈现出从西方到东方、由国外到国内的一种演变方式。自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西方渗透到我国之后,国内学者就不断地予以批驳抑制,但并未从根本上清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近年来,在唯心史观的重新泛起、其他思潮的推波助澜、世界格局的演变及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等背景原因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几经沉浮后在国内又重新泛起,并逐渐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与本质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唯心史观为哲学基础,以形而上学为方法论指导,通过一系列错误的认知观点和方法来歪曲事实、解构历史。这些错误观点不仅体现在党史国史领域,而且充斥到文学、艺术以及传统文化等各个层面;不仅体现在近代史,而且还漫溢到古代史和当代史之中。为了抑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错误观点的肆意传播,学者也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对其作了全面的归纳与剖析。

部分学者从整体出发,在宏观上阐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种种观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梅荣政、曹二刚、庞世伟、吴仁华等几位学者。梅荣政教授在他的《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一书中就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归结为四点:一是否定革命。借助“改良优于革命”、“现代化取代革命化”等,全面否定20世纪中国革命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认为革命是“疯狂和幼稚的表现,革命就是杀人流血”[7]211;二是否定五四运动。视五四运动中断了中国学习英美的美好道路,“救亡”压倒了“启蒙”,中国就此走上了“以俄为师的歧路”[7]211;三是否定社会主义改造,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早了,而应该让新民主主义社会长期存在,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四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肆夸大党领导过程中的失误,进而将党的领导看作“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7]211。而曹二刚,庞世伟两位学者在其《当代社会非主流思潮评析》一书中又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观点归结为六个方面:“贬损中华民族的历史,把五千年文明描绘成漆黑一团,对农民战争更是一笔抹煞;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大作翻案文章,为已被历史淘汰的旧势力评功摆好;否定和歪曲中国革命的历史;刻意导演和假设历史;‘戏说、‘恶搞历史;追求所谓的‘价值中立和‘纯客观。”[8]与前两者角度不同的是吴仁华教授,他侧重于从表现形式上来阐述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观点,他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往往是“以‘学术研究的名义企图颠覆历史;以‘重新评价为名肆意歪曲历史;以‘艺术的形式来戏说和恶搞历史事实;以虚假的谎言,抹杀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合法性”[9]。针对以上的诸多观点,龚书铎教授以极其精炼的语言进行了概括,他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无非就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10]。在他看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虚无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不虚无的,反而美化的则是历史中的种种反动历史与人物。

部分学者又从较微观的角度着眼,详细论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不同领域的具体观点表现。如李舫老师,她在《历史虚无主义的文化表征》一文中详细地说明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文学艺术领域的种种表现,她认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文学创作,尤其是新历史小说打着重写历史的旗号,通过对文学书写方式的彻底背叛、对文学历史进行根本颠覆,甚至对经典著作进行歪曲亵渎,最终使文学逐渐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黑洞之中。李伦教授对此表示支持与赞同,他在文中提出一些“新生代”的青年作家歪曲丑化文学前辈,认为“那时的人长得又矮又小,躲在政治家的石榴裙下,显得智商很低”[11],并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当代作家视作“帮中国共产党讲‘敌人的坏话”[11],最终全盘否定整个二十世纪的文学成就。又如梁柱教授,他则从中华民族及传统文化着眼来阐释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访谈中指出“在一些人的笔下,我们的民族不仅‘愚昧、‘丑陋,而且充满‘奴性、安于现状、逃避现实……把中国优秀的文化和文化传统说成是走向没落的‘黄色文明,要现代化只有乞灵于西方的‘蓝色文明。”[12]田居俭教授则从实证出发又一次证明了历史虚无主义在传统文化领域中的种种表现,他通过列举“三星堆文化”、“中华文明西来说”等现实文化现象阐明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妄图否定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切断中华文明源头的邪恶目的。同时,与其他学者不同的是,田居俭教授还在论述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表现时采用了以时间为维度的纵向视角,他分别从古代史、近代史、当代史等三个层面来论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他认为在古代史层面,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体现为否定中华文明,鼓吹“中华文明西来说”;在近代史层面,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体现为否定民主革命,否定五四运动,并美化侵略者;在当代史层面,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体现在否定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否定党的领袖。

要之,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系统、全方位的思潮,它弥漫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但万变不离其宗,纵然这一思潮有诸多表现,这也只不过是为增强其迷惑性而做出的一些形态变化。对此,国内学者也从三个不同方面看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一、在哲学层面。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历史唯心主义,否定实事求是的原则、否定阶级分析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唯心史观;二、在方法论层面。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遵循着形而上学的方法论,以静止、片面、孤立、主观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为自身目的而对历史有所虚,有所不虚,将宏大历史进行任意剪裁;三、在政治学层面。历史虚无主义在本质上不是一种简单的虚无历史的思潮,而是一种带有特殊目的的政治思潮。在我国,这一独特目的表现为否定现实,虚化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妄图抽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三、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社会中所宣扬的一系列错误观点,势必会扰乱人们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与危害。目前,虽然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众说纷纭,但其中却仍有相通之处。如果以研究群体的大小为标准来划分,那么目前学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消极影响的诸多观点可分为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的“整体影响论”和以部分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局部影响论”。

(一)整体影响论。这主要是指学者们以整个国民为研究对象,从社会整体层面来探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这也是目前国内学者普遍采用的一种研究视角。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梁柱教授所著的《历史虚无主义评析》,这本书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部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在书中梁柱教授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严重危害主要体现在“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思想;适应西方反共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企图;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等方面[13]。并且,他在发表的诸多文章和接受的访谈中又多次强调了这一观点,同时也得到了学术界诸多学者的认可,其中曹二刚,庞世伟两位学者就将此观点借鉴到二人合著的《当代社会非主流思潮评析》一书中去,林泰教授同样也是在《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中采用了梁柱教授的这一论述。在此基础上,彭迪、许恒兵两位学者分别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作为补充,他们认为这一思潮的影响还体现在危害学术界,扰乱学术研究,消解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上。除此之外,学界还有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他们的论述视角与之前的观点有着较大的差异。一个是梅荣政,杨瑞两位教授所提出的观点,他们主要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同其他社会思潮的相互联系出发,认为要搞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就必须要认真研究主要思潮之间的联系。第二个不同的观点是乔彦国教授所提出的,他从人类文明史这个更为宏大的视野出发来挖掘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他认为这一思潮不仅扭曲了人类文明史观,而且还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最后一个不同的观点是由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撰文提出的,这篇文章主要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该文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本体论……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主义研究方法路径也相违背”[14],从而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局部影响论。之所以将这部分学者的观点划分为“局部影响论”,并不是因为他们认为历史虚无主义仅仅对社会某一部分群体有着消极影响,而是因为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是一种针对性视角,将研究对象聚焦到社会群体的某一部分之中。诸如葛玉良,张晓娜两位学者就针对高校学生这一群体,详细地论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他们认为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扰乱学生的政治信仰,弱化大学生对党的认同,使部分学生质疑党领导的必然性,而且还导致大学生无法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甚至对社会主义建设持一种否定态度,从而“成为影响高校安定的‘潜伏剂”[15]。以同样角度来看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危害的还有杨军教授,他主要通过对高校师生的考察,以数据统计、量化研究的方式,分析得出了高校师生之间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区别与联系。

总的说来,目前学界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危害的研究是深入而又详实的,充分认清了这一思潮对我国的严重危害。同时,相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初期,国内学者关于该思潮消极影响的研究则又呈现出一种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一种态势。并且,最为可喜的是,目前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将研究视角从社会整体逐渐聚焦到不同的社会群体,这不仅有利于丰富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而且还会提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从而更为有效地抵制这一思潮的消极影响。

四、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应对对策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肆意传播,面对党史国史被不断虚无,国内学者纷纷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这一思潮的研究中去,从不同的角度积极探寻有效的方法对策,以此来祛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曹守亮博士从教育文化主体出发,强调教育主体、文化创造者的责任。他认为科学文化工作者首先要坚持意识形态领域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做好本职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从而真正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侵蚀。同时还有学者认为要在学术领域深化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认识,进而更加全面系统地把握这一思潮的本质,力求“与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展开辩论,辨明是非曲直……把正确的历史事实和价值传播给社会”[14]。梅宁华教授则以史学研究者为出发点,认为他们在历史研究中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客观性、全面性的原则”[16],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科学严谨的历史研究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则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进行撰文,强调充分利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他们认为“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中要采取‘堵疏并重的方法”[14],并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教育,让人民群众掌握正确的历史观,自觉抵制唯心史观的侵蚀。同时也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深化教育与教学改革,丰富教育的手段和内容,充分利用新内容、新途径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感召力。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尤其是高校师生、青年官兵等重要群体,要加强针对性教育与疏导,帮助他们认清思潮本质,防止侵蚀变质。

而杨军教授又从教育媒介出发,强调媒体对历史观形成的引领作用。认为国家监管机关要积极把握思想领域的新动态,“对于一些明显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信息应该及时删除,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观点相对集中的网站和博客,可以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定期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检查甄别,在把握充分证据的前提下依法处理”[17],加强对国内影视、艺术的审查。同时,杨军教授还呼吁要用优秀的文化创新作品来打动人、鼓舞人,力图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创作、传播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打造政治性与艺术性有机融合的力作精品……提高整个社会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国史的认识”[17]。

简言之,从全方位、各领域共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同认知。总结起来,这种认知主要体现在:一、教育主体方面,教育者、社会科学研究者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反击批驳,揭露这一思潮的本质,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将正确的价值观及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到社会;二、教育客体方面,要加强对社会中不同群体的疏导教育,不断完善教育制度,丰富教育手段,切实通过各种途径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群众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辨别能力;三、教育途径方面,要强化对图书、报刊、网络、新闻媒体等媒介的监控管制,切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途径,同时也要创新主流文化,积极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来宣传党史国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做到从源头上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

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总结思考

纵观国内学界近三十年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真可谓是成果丰硕,浩瀚如海。这不仅有效地抵制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肆意传播,而且对后来学者的研究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然而我们在看到前人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中的不足与缺陷。

首先就体现在研究方法上,前人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绝大多数采用的都是传统研究方法,而缺乏多元化的方法运用。其次,由于目前国内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还尚处于零散化、碎片化状态,所以也导致之前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研究。再次,国内学者往往将研究视角投放到整个社会层面,缺乏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针对性分析,尤其是高校师生、青年官兵等重点社会群体更是触及甚少。同时,前人的研究缺乏对于时代性信息的关注,致使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时效性不够。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大肆传播,面对这些亟待完善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与紧迫感,坚持以多元化研究方法来全面系统的分析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加强对社会不同群体的针对性研究,同时也要着眼于时代变化,以创新思维来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新时期新阶段的新变种,不断增强研究的时效性,丰富研究成果,及时彻底地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2]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14(2).

[3]韩炯.历史事实的遮蔽与祛蔽——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理论进路评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3).

[4]李舫.历史虚无主义的文化表征[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3).

[5]杨增岽.国内近期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0).

[6]程馨莹,卢黎歌.近年来国内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4(7).

[7]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8]曹二刚,庞世伟.当代社会非主流思潮评析[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66-71.

[9]吴仁华.社会思潮十讲——青年师生读本[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45-148.

[10]龚书铎.历史虚无主义二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5(5).

[11]李伦.评近两年的历史虚无主义批评[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0(7).

[12]本刊记者.要充分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严重危害性——访中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梁柱[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

[13]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70-85.

[14]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对历史的自觉自信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石[J].求是,2013(1).

[15]葛玉良,张晓娜.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

[16]梅宁华.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J].求是,2010(13).

[17]杨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责任编辑:刘遗伦王廷国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思潮历史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