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形式创新与主题把握

2015-05-30郭萍郭海林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主题思政课创新

郭萍 郭海林

【摘要】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的最新精神和相关理论成果的宣传、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亟待改善、更加开放的信息环境都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新的挑战,面对此挑战,思政课教学要进行教学语言、教学组织和方法、教学平台的创新。在此过程中要避免陷入形式创新的误区,要在坚持形式创新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同时,牢牢把握教学的正确方向、底线和立场,牢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牢牢抓住马克思主义这条主线、主题,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传递理性,杜绝无知和盲从。

【关键词】思政课 教学 创新 主题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52-02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社会处在深刻变革之中,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高校意识形态日益复杂化,这给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对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系统的要求和部署。而随后教育部长的一些关于高校思政教学的言论在继去年《辽宁日报》关于“呲必中国”的讨论和今年初《求是》所刊发徐岚的文章引发讨论之后,再次引发了大规模的讨论,这也再次引起人们深入认真思考大学的思政课教学究竟该怎么进行?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1.新的理论任务

党的十八大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大会。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则进一步为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入新时代的改革果敢抉择、指引方向。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老师如何学习、领会、研究这些新的理论成果和精神,进而贯彻落实到教学中,做好这些新内容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将是思政课教学面临的一个新的任务。

2.教学效果亟待改善的问题

近些年来,国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下了不少的功夫,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视程度在逐渐加强,但仍然有一些高校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进行思政课建设,师资力量不足,素质不够过硬,教学管理松散,教师照本宣科、上课缺乏吸引力,学生在课桌下看手机或者其他类书籍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情况的存在大大影响了思政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如何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是当前以及今后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3.更加开放的信息环境

这几年,社会的舆论形式、媒体方式变化迅速,当前的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信息传播的途径、媒介都多。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了解、发布信息的渠道更为便捷,网络上充斥着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代表了不同的价值倾向和文化观念。这就意味着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很容易接触到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并且由于缺乏辨别力,容易被一些负面的信息所误导,这也给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思政课老师如何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讲明白大道理,端正学生的思想认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以及我国的基本制度获得学生内心的真正认同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二、新形势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创新的要求

新形势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教学的形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识好、解决好我国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

1.语言上的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较强,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居高临下、空洞说教、照抄照搬”、“模式化、套路化、语言生硬、形式刻板”。而在当前的时代条件下,新的语言表达形式层出不群,典型的就是网络语言的流行,除了一些原有的词汇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外,还创造出一些新的词汇表达。青年大学生是对网络最易接受,对网络关注度也最高的一个群体,对这些新涌现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更感兴趣。作为思政课老师,要真正地融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真切地感受网络文化,尊重学生的创意创新,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语言要更生动、活泼,更贴近学生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要更接地气,更有时代性,更通俗易懂。在语言上不能陷入本本主义、纯理论主义,不能为了讲理论而讲理论。

2.教学组织和方法上的创新。

当代青年学生主体意识强烈,不喜欢被灌输说教,崇尚追求自我展现,教学内容的传播、思想的传达和影响在当前的多样化时代紧靠单纯的老师说教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学生甚至已经产生逆反的心理,因此,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一定要灵活多样,在发挥传统的老师讲授的方法作用之外,还应创新其它的形式,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比如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法,辩论法;可以开展爱国、诚信、公平正义、爱心等为主题的演讲;开展关于党的基本知识、历史知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的知识竞赛;结合特殊的时间、节日开展演唱比赛;还可以让学生分组开展一些社会小调查,交流分享调查成果;运用故事说理启发;针对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学生们关心的问题开展实例;运用视频教学、情境教学强化直观教学。多种方式的运用不仅可以减少单纯说教的枯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学生的参与度,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等能力。

3.教学平台的创新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上完成。但是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树立大思政的概念,要拓展思政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1)充分发挥现代网络的作用,创新网络技术平台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环境对思政课教学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挑战。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尤其是夸大其词的负面信息严重冲击了正能量的传播和影响。网络技术是一面双刃剑,关键是怎么去利用。在思政教育的阵地上,必须占领网络这个意识形态革命的高地。充分利用网络对思政课教学的积极作用,老师可以将精品课、公开课的视频上网,在网上进行互动答疑,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理性看待网络上的各种不良信息。对反腐、贫富差距等社会热点话题不是回避了事,而是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要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理性看待。还可以利用QQ群、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网络课程等打破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

(2)结合学校特色,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平台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在本质上保持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融入到校园新文化建设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学校社团活动的开展、建筑设计、环境布置、文化宣传、大学生文化节等方面发挥作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重大事件、重要庆典活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结合,使思政教育以更多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提高大学生爱国荣校、服务社会的精神追求。

(3)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思政课教学要将理论讲“活”,就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就必须接地气。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学拓展实践教学的平台,要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课堂平台不能丢,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课前新闻播报,形式可以模拟新闻采访、播报场景,更重要的是要多借助校外的实践教学平台,多和社会接触,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如博物馆、革命胜地、反映地方特色的一些基地、通过老师或讲解员的现场解说,让学生切身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优良家风和作风,了解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发自内心的对祖国、对民族、对民族文化产生自豪感和认同感。也有一些学校把实践教学直接列入教学计划,当作思政课的一门必修课程,算入学分。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题把握和掌控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形式创新是必须的,但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在创新的过程中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实践中,出现为了丰富形式而频繁不加实际地采取各种教学形式,甚至忽略了传统的老师讲授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大片段的放视频、花样百出的搞课堂教学形式改革,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在教学组织上、在教学内容的掌控上都远远不够,往往是形式多于内容。思政课的形式创新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形式的创新不是简单的形式堆砌,也不是形式、越多越花里胡哨越好,关键是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综合采取合适的教学形式,要让教学内容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接受,影响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惟其如此,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才能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有认同感,才能具备国家意识、民族情怀。

二是教学内容主线主题的把握掌控不够牢。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并不是意味着老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用什么教材就用什么教材、也不意味着思政课堂无禁忌。实践中一些教师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在课堂上公开发表不当言论,“抹黑中国”“扭曲历史”“美化西方”。前段时间辽宁日报关于“呲必中国”的讨论,袁贵仁教育部长系列讲话反映了当前的思政课教学在方向性上把握不够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的教育,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把握坚定的政治底线、道德底线、法律底线。思政课教学形式不管怎么创新都不能失了方向、丢了底线和立场,不管怎样创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这个魂不能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牢牢抓住马克思主义这条主线、主题,必须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传递理性,杜绝无知和盲从。

参考文献:

[1]高耀志,陈媚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体系构建探析.广西社会科学[J],2013(3).

[2]张瑜.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网络阵地建设[DB/OL].http://edu.people.com.cn/n/2015/0210/c1053-26539916.html.2015-2-10.

作者简介:

郭萍(1978-),女,湖北十堰人,讲师,法律硕士,思政课专职教师。

郭海林(1975-),男,湖北十堰人,郧县南化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主题思政课创新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