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职专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策略
2015-05-30陆春燕
陆春燕
【摘要】宁静致远”是为学的境界,这里更是职专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策略。职专语文课堂教学之“静”,并非指无声的环境,主要包括静阅读、静质疑、静倾听、静感悟等,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实践体验。
【关键词】“静” 课堂教学 策略
【基金项目】该论文属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66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44-02
职专语文课堂教学之“静”,亦即“以静为动”,其实是一种“内动”,并非指无声的环境。这里,“静”主要包括静阅读、静质疑、静倾听、静感悟等,是一种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策略与新实践。
只有在安静的氛围中阅读课文,才能唤起独特的思考,才能自然而然地与作者“交流”、“谈心”。在具体的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去安静地阅读,在这一静心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的感知,才能进一步探索, 钻研。
一、质疑释难,静思考
职专学生的特点是喜欢动手动嘴,而不喜欢动脑。如果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思路连锁式的提问,就让他们合作讨论,这样好多学生就只会人云亦云,缺乏思考,甚至有的同学在讨论的热闹氛围中逗笑取乐,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却置若罔闻,更谈不上自己去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有时甚至还会在讨论中出现消遣性倾向,随心所欲。课堂看起来热闹,而实质上是外动而内不动。有少数教师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问题一出,就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殊不知任何问题的结论都需要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就讨论交流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古人云:“宁静致远”未有“宁静”而何来“致远”?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一个沉静——思考——整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让众多学生产生出多种思想,然后让这众多思想去碰撞,才可以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结论。如果是在没有思想,或者只有一种思想甚至是在肤浅的思想的情况下“凑热闹”,那么,热闹的课堂无异于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所以,静心思考千万不能被合作交流所取代。一个问题提出后,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安静思考的时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观点。在这样沉静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学生之间才会有火花的碰撞,这种碰撞才能产生出巨变,课堂效率也才能真正提高。
二、取长补短,静倾听
通过自己的静心思考,此时自己的见解已生成, 教师再做适当点拨,比如可以利用图片、音乐等方式。即使是这样也绝不能只专注于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观点固然重要,但是学会倾听才能去伪存真。静心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才能对照找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所存在的问题,汲取别人观点中的精华,使生成的观点臻于完善。
语文教学专家王尚文教授曾经说过,听,是语文教学的精髓。[1]因而我们不能只追求发言积极主动地热闹课堂,有时,倾听就是处理教育事件的艺术和智慧。当我们倾听别人有不同见解时,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当然,倾听不仅仅要听某同学说了什么,还应该从他的发言中听出他所怀有的心情、想法,思考他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尤其是在觉得“太棒了”“好深刻”“原来如此”“我怎么没有想到啊”,对他佩服的同时与他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整理自己的观点,在前一生成的基础上,砥砺思想的火花。师生间、学生之间能够静下心来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
三、陶冶情操,静体悟
汉语言包含了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感情与历史文化。语文教师面对凝聚作者人生阅历、生命体验、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思想信仰等文化因素的语文学科,达到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教会学生体悟。“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学生的体悟。”而体悟又是一种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的体悟所需要的就是一种安静,唯有给学生创设一个安静的课堂氛围,体悟才能落到实处。所以在课堂结束之前给学生几分钟的心理体悟的时间,在静心体悟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认民族文化的精髓,从而得到文化的陶冶和精神的洗礼,辨识作者的价值取向,梳理、整合所学内容,直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级教师严华银说:“让语文课堂安静,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静静地看书,静静地读书,静静的思考,接着与同学、与老师静静的研讨,悄悄地对话。”[2]
当然,课堂的教学不能“千课一面”。安静与热闹也是相对的,都不是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养。所以,课堂应张弛有度,据课型、体裁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思考,当静之处则静,当闹之处则闹,从而切实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1日
[2]严华银.大夏书系·让学校安静:严华银讲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