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
2015-05-30鄱阳刘花红
鄱阳 刘花红
【摘 要】我国古文化历史悠久,经典古诗文是我国历史文化所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授学生系统的学习朗读经典古诗文具有很大的教学意义,本文从小学生如何朗读出发,探究在语文教学中朗读经典古诗文的意义和方法等。
【关键词】语文教学;经典古诗文;诵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教育也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重要部分,而小学生教育作为人们接受教育的第一站,更是重中之重。人们在探索小学教育和学习中发现,诵读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够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也能够帮助小学生塑造内心的人文情怀。而且小学生经典朗诵也是一项素质教育,是帮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重要途径。所以本文就是在各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朗诵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小学语文古诗文朗诵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探究,以及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实行经典古诗文的意义与重要性。希望本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朗诵方面有所成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讨论,为以后的教育改革提供一定帮助[1]。
一、小学朗诵经典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大家常常会把背诵和诵读混为一谈,一味的追求熟记,其实则不然,虽然熟记和背会也是诵读的目地之一,但诵读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语文经典古诗文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民族情怀。其次就是教师都不重视古诗文朗读,课堂上教师在这一方面的教授,都只是浅尝辄止或者都是流于表面,只在乎学生读的音是否准确,语序是否正确,而不去管学生是否是有感情的朗读,也很少告诉学生哪里应该轻读,哪里重读,哪里快读,哪里慢读,怎么朗读更符合古诗文的意境。还有就是诵读时间难以保证,课堂上时间都被教师用来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去了,没时间带领学生诵读,而且小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意识都比较差,课后放学诵读的概率很小。
二、针对小学诵读经典古诗文教学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明确清楚诵读和背诵的区别和不同,真正认识到诵读的形势和方法,理解诵读的意义,让学生在了解诵读之后正确的、有效率的展开诵读。其次,将经典古诗文诵读列入教学体系,从制度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有就是教师应该耐心详细的向学生讲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讲解古诗文的内容和意境,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此外学校应加强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在校园的墙壁和橱窗张贴历史典故和诗文赏析,将校园布置得诗意盎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加大诵读教学时间,学校可以适当减少一些教学目标,另外安排一些诵读课。如可以和学生家长沟通,希望他们配合小学生古诗文的诵读。
三、小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必要性
(1)通过诵读古典古诗文,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小学语文的教育目标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和口语交际,通过对古典古诗文的诵读,不仅可以培养识字和口语,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这也是小学生写作时素材的积累。也可以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可以理解作者的情感经历和社会经历,以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可见诵读对小学生学习语文有着多么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2)通过诵读古诗文,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提高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情怀。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走进了二十一世纪,传统文化更多的是被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打败,渐渐消失于我们的生活中。而且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更是难以想象的,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动漫、电影等一大推舶来品,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精髓正在一天天的流失。所以,为了复兴中华民族,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就需要从小学生做起,从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做起。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怀,塑造民族自信心,并且经典古诗文一般都是意境优美、思想深刻、感情丰富、语言精炼,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对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也是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
(3)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记忆储备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的发展是最快的,一直到十三岁达到最高。所以,针对人记忆周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年代多多背诵经典古诗文,尽管当时可能用不着,但是也能为他们的将来提供一些必备的文化和知识储备。此外,诵读古典古诗文也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在诵读古典古诗文中可以了解作者的奇思妙想和瑰丽恢宏的构思,学生也可以根据古诗文的内容自由展开想象,幻想诗中所描绘出来的美好画面,感受语文和语言的优美魅力[2]。
四、结束语
经典古诗文诵读,不仅是培养小学生学习和兴趣的方法,还是能够使中华文化世代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古典古诗文诵读的引导,让学生得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正热爱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董月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研究[J].考试周刊,2014,38:56-57.
[2]韩天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研究[J].考试周刊,2013,6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