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祥林嫂:一个绝望母亲的悲剧形象

2015-05-30汪晶晶��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鲁四阿毛鲁镇

汪晶晶��

鲁迅的小说言简义丰,往往给人留下深深的回味和思考。他的很多小说都表现了妇女的坎坷人生与悲惨遭遇,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人物。这其中,祥林嫂的命运最为悲惨:在经历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后,她死在了旧历新年前夕的雪夜。许多人都在探讨祥林嫂的死因。概括起来无非三种主要观点:一是封建文化的毒害,二是专制“四权”的杀戮,三是同类的吞噬。这几种观点都是从社会根源上来概括祥林嫂之死的原因,显示出鲁迅小说思想的深刻性。但是,再推究起来,会发现这些都是推动祥林嫂走向死亡的外在原因。那么,导致祥林嫂之死的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

祥林嫂,她仅仅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女人,她不缺乏生活下去的勇气。在第一任丈夫死后,她来到鲁镇做工。她也不缺乏死的勇气,在婆婆逼迫她嫁给贺老六的婚礼上,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按照常理,这样的人应该是最坚韧顽强的,可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祥林嫂是一个女人,更是一个母亲。在她的心里,有一个永远不能释怀的痛,那就是儿子的死。在一个母亲的心中,孩子的分量是最重的,母子之情是任何情感也取代不了的。在《药》中,华大妈可以倾其所有为儿子换来一块人血馒头;在《明天》中,单四嫂子失去丈夫后,对社会没有任何怨言,而是独立乐观顽强的生活,当别家灯火都熄灭时,她要纺出棉纱来很晚才睡,因为有宝儿在身边,她觉得纺出的棉纱“寸寸有意思,寸寸都活着”。而对于失去贺老六的祥林嫂来说,儿子更是所有的未来,一切的支柱。

在祥林嫂失去贺老六之后,唯一的儿子唯一的依靠又被狼吃了,阿毛遭狼当天的任何细节,包括五脏被狼吃空,手上还紧紧捏着小篮那惨痛的一幕,深深地刻进了祥林嫂的脑海。她反复地向人们诉说这段惨剧,仿佛要藉此舒缓内心的痛悔,寻求同样为人父母者的谅解和安慰,但越是提起阿毛,越是伤心欲绝,她就这样陷入了一种循环往复的痛苦漩涡中不能自拔,而当镇上那些听烦了她的故事的人们转而挖苦她时,她知道不会再有人谅解和安慰她了,“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这时的祥林嫂,可以说因时刻念叨死去的儿子而变成俗话说的“失心疯”了。

精神上巨大的打击使祥林嫂手脚变得迟钝,记性也坏了很多,脸上又像死尸似的没有笑影,这时的祥林嫂,又有谁能去理解和安慰呢?一个失去儿子的可怜母亲,又不再符合一个佣人的标准,于是被当成“晦气”赶出了鲁四老爷家。祥林嫂被赶出鲁四老爷家以后究竟又遭遇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很明确,她并没有立即死去。前面说过,祥林嫂是一个不容易被生活打倒的人,那么在流浪五年之后,为什么在听了“我”的一番话后就很快“老”了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祥林嫂最后的几句话。第一句话:“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一般的看法认为这是祥林嫂对封建观念和迷信的怀疑。此说不当,就算有“怀疑”,也应该是在捐门槛失效之后。这句话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希望。与其说祥林嫂怀疑死后有灵魂,还不如说她希望死后有灵魂。为什么呢?因为她马上就追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注意这句话中的“都”字,显然明确无误地传达出了她渴望能见到她的“阿毛”的想法。能见到“那两个死鬼”,这柳妈已给她说了,可能不能见到阿毛,她必须再问确实。所以这句话传达出来的信息就是——祥林嫂渴望见到她死去的亲人,特别是阿毛。因为人世间最让她牵挂的、最让她痛彻心扉的就是她的阿毛。她还没有疼爱够自己听话的可爱的小阿毛,她渴望再去疼爱自己的孩子。

在祥林嫂心目中,“我”“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无论是间接经验还是直接经验都“见识得多”。而且,在“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厌烦和唾弃”时,人们的笑影又冷又尖,祥林嫂“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在祥林嫂看来,“我”是唯一值得他信任的,可以讨论“魂灵”的对象。所以,在“我”回到鲁镇,碰到祥林嫂,“预备她来讨钱”时,她却是先问候“你回来了”,接着说“这正好”等一系列的表现,寄托着祥林嫂对“我”殷切的期待和盼望。这是五年默默生活中藏在心底感情的迸发。遗憾的是,“我”先肯定,后来又“全翻过前面的话”,让她彻底地失望了。她万念俱灰,所有的期盼、困惑、恐惧之情都化为乌有。现实苦境本已把她逼上绝路,心如死灰更使她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希望。“说不清”的“魂灵”使她失去了最后的精神皈依。“哀莫大于心死”,她的绝望使她的躯体倒在那个寒冷的夜晚。

祥林嫂死了,带着内疚和痛苦,带着迷惘和无奈,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一个母亲的悲哀,更是对这个冷酷世界的控诉。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36000)

猜你喜欢

鲁四阿毛鲁镇
一起玩·阿毛犯错了
阿毛的故事
阿毛故事
鲁镇社会的“和”文化背离
“大吃一井”的阿毛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
抓住人物描写的“牛鼻子”
——以《祝福》中三处细节描写为例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祝福》中的三个“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