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的效用
2015-05-30李青
李青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让其主动地学习。”许多教育行家也提倡向学生“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我在尝试学法实验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必要性。
关键词 因学设教 学法指导 学习能力
一、“学法指导”的原因、作用
“学法”作为重要内容被引进课堂后,从思想上把学习的主动权彻底还给了学生,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摆脱了当前教学上的两种弊端:
一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依赖教师才能学习的惰性;
二是课堂问题的设计,思考问题的思路,这些都是教师的思维方式与经验之法,这期问存在着成人与儿童认识规律的差异,过程中难免会有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部分。因此,我们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结合不同单元的具体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地训练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预习、识字、阅读、分段等学习语文之“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整体上看,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四个突出的变化:即由被动学到主动学;由盲目学到有目的地学;由死学到活学;由厌学到乐学。并且,学生的实际识字水平、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有了普遍的提高,特别是在良好的自学习惯养成上,成效更佳。学法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自觉求知、举一反三的能力。
那么,在教学中,教师是怎样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呢?
二、确立因学设教的观念
理论是行为的先导。明确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必要准备,培养学生由记忆型转化为创造型,在研究教法的同时研究学法,侧重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确立因学设教的备课思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中心,去钻大纲,研教材。
三、实践中使学生领悟学法、實践学法、迁移学法
1.明示学法。对于背诵,过去学生苦无良策,一味靠死记硬背,现在,教师可向学生传授“总体把握、掌握顺序、想象情境、串联成诵”的方法,许多学生都可沿着这条思路去练习,比过去用更少的时问便可背诵完课文和精彩片段。
又如,在指导中年级学生学习分段方法时,可以告诉学生这篇课文是按某种顺序分段的,学生按照这种方法给课文划分好段落,从中领悟到教师明示的方法,并在今后的分段练习中反复应用,形成了按“时序法、地序法、空序法、事序法”等给文章分段的技能。
2.相机渗透法。即适时小结归纳法,教师良好的教法往往会潜移默化地转变为学生的学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把正确的学习过程呈现给学生,便于他们模仿参照,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法。如遇到结构类似的段落,教师可重点讲一段,总结出方法,让学生依法自学其他段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实践运用学法。
如学习《桂林山水》二、三段时,要指导学生编写段意的方法,教师可重点讲解第二段,先让学生找出统领本段大意的中心词、中心句,然后将这些词句抽出来就是本段的大意,即桂林水“静、清、绿”的特点。并归纳小结出:这种总结段意的方法叫“摘句法”。最后让学生运用此方法白行总结出第三段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3.注重迁移、掌握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了某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后,要使学法真正根植于心,还必须通过教师有计划地重点训练来帮助他们学会迁移学法。如:怎样理解文章题目,怎样分段、概括段意,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教师要创设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阅读实践的机会,只有多尝试,才能运用自如,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独立阅读的效果。
四、定期总结,交流学法
通过定期总结和交流个人悟出的学法,使全体学生受益,帮助学生总结自己已有的学习方法,学习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形成富有个性特点的学法。可供交流的学习方法,可以是教师指导的,也可是自己课外掌握的,这样,学习方法不仅不拘一格,而且还延伸了课堂。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笔者在尝试渗透“学法”时收到了成效。通过实验不仅培养了优秀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训练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了学生全面学习的能力,还坚定了自己丌展学法实验的信心。
记得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育必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技能,让他们成为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和应用知识信息能力的人,这是时代赋予当今教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