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外景主持人现场采访的几点技巧

2015-05-30何丽梅

大陆桥视野·下 2015年5期

何丽梅

摘要 本文作者结合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外景主持采访的工作经验谈了对新闻外景主持采访的认识、少数民族地区主持人现场采访技巧。电视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采集、发现、挖掘事实与信息的调查研究活动,也是电视报道的表现手法之一。众所周知,精彩的电视新闻外景主持人采访能够给观众留下智慧、机敏的印象;而蹩脚的电视主持人外景采访则给人以无知、迟钝的印象。在少数民族地区对从事新闻的工作者要求很高,要很好的把握采访尺度,也要了解政策法规风土人情,更要懂得情感沟通以善示人,否则在基层采访时会困难重重,难以出色地完成采访任务。

关键词 外景主持人现场采访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概况 现场采访技巧

广播电视一直充当着党和政府的喉舌,处在时代变革前沿的广播电视媒体,已不仅仅是消息的载体,且已成为了直接影响和创造消费与生产的价值载体,是新型经济中的前沿产业。电视现场新闻,是以最快速度传播信息、报道新闻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是目前电视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种报道方式,这也对出现场的外景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视外景主持人现场采访是“面对面”的沟通,是心灵的碰撞,思想的交锋。电视采访展现了现代电子采访的新潮流,促动了即时进行的全球性信息传播。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而电视采访还可以成为报道的表现手法,节目形态的突出特征;在报道方式中起到结构作用;构成特有的电视节目样式。

在信息时代媒体竞争口趋激烈的今天,现场新闻报道显得特别重要,它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主持人必须到现场去,面对摄像机捕捉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说明事实真相的画面,使观众如临其境。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采访技巧是极为关键的一项专业技能。作为新疆新闻工作者,采访技巧显得尤为重要。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达1096.49万人,聚居着47个民族,县域是少数民族的主要活动场所。多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关注和重视新疆的民族区域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之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所谓尊重,就是承认民族平等,承认并尊重各民族在风俗习惯方面的自主权。民族风俗习惯是在民族生产生活需要的基础上,由民族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决定的,通过民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并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它反映着民族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生产方式和心理感情,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民族问题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长期以来,新疆新闻工作者在进行众多新闻活动的过程中,始终把握和领会少数民族政策,坚持敏感的政治原则,运用高超的采访技巧,获得了很多宝贵的新闻线索与资料。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在少数民族地区现场采访取得成功,就必须熟练掌握国家、地方政府少数民族地区政策,锻炼自身的现场采访技巧,增加新闻采访的成功率。

一、外景主持人现场采访要理性机智,以尊重少数民族为前提

采访,就是针对不同的人群通过某种交流方式获取自身所需的新闻价值。这里面包含了三个要点:采访对象、采访方式、采访目的。

从采访对象来看,新闻采访对象的范围广泛,往往包括社会不同的人群和阶级。从政府官员到企业白领到平民百姓,都可能成为采访的对象。针对这些不同知识水平和社会层次的人群,新闻采访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采访语言和技巧,适应被采访对象的心理与接受能力。这就同时引出了采访的第二个要点——采访方式。正是由于采访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不同的采访方式,灵活运用,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例如,当采访一名小学生时,出境主持人可能就要采用诱导式的采访形式,通过亲切的问话消除小学生的陌生感与紧张感,拉进彼此问的距离,从而在近似于闲聊的问话中提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而当采访一名专家学者时,出境主持人就可能采用与之相反的严肃谨慎的提问方式。这是因为小学生与学者的知识水平决然不同,同时年龄身份也必然决定了采访方式的相反。

再看第三个重点,采访目的。采访,无非是寻找新闻线索,寻找新闻的途径,显而易见,采访的目的便是获取新闻。那么,目的便决定行动的方向,既然是为了获取有价值的新闻,采访时就必须紧紧围绕你所想要获取的新闻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漫无目的的随便进行采访,更不能毫无逻辑的进行提问。因此,我们必须判断采访对象,充分做好准备。采访不仅仅只是现场的工作,在实际面对采访对象之前,出境主持人往往需要进行更大量的准备工作。因为,只有充分了解采访对象的个性、经历,才能根据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强的有效问题,避免东打一枪西开一炮漫无目的碰运气的情况出现。并且,熟识采访对象的情况,在采访中往往能博得采访对象的好感,从而拉近彼此距离,增加采访的成功率。因此,积极充分地做好采访前的资料收集与其他采访准备工作,是一次成功采访必不可少的过程,也是重要的采访技巧之一。

在进行采访准备的同时,还要求出境主持人根据收集的采访对象的资料,对采访对象进行“肖像判斷”。所谓的“肖像判断”,是指正确判断采访对象的身份、知识水平、生活背景等。白描出采访对象的人物轮廓,使自身提早接触采访对象,便于采访时选用恰当的采访方式,使采访得到成功。对不同身份的人,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也就是说,所提出的问题,要符合被采访者的身份。比如:在一些教偏远的农村地区,面对那些不会说汉语的民族同志,沟通起来非常困难,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请来懂汉语的人帮忙翻译,因为不同地区语言习惯有所不同,当地的人做翻译就能把意思传达的更为准确,作为现场出境主持人,要非常有耐心的借以表情,手势向被采访者传递更多的信息,发掘他内心更深层的东西,有些甚至是你没想到的而被采访者说了出来。尤其在现场采访报道典型人物时,要特别注意发问技巧,切不可以“审案式”的方式提问,特别要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习惯及一些风俗民情。

二、外景主持人出境现场要营造认同效应,创设和谐气氛

在电视新闻节目的采制中,尤其是大型的活动现场,出境主持人的采访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观众关注新闻的一个亮点。

电视现场采访的目的主要是获取事实,了解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发掘事实真相,由此展丌解释和评述。因此我们要善于观察和接近采访对象。这是少数民族地区新闻T作者的必备技能和基本功,要使采访对象乐于提供信息,从而获取有价值的新闻,这就必须在采访一开始就尽快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让对方把记者视为自己人,产生“认同效应”。

笔者在刚参加新闻工作时,因为生活习俗和语言的不同在口常采访中很难和采访对象达到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沟通。在总结经验后,采访中通过细微观察,注重民俗民风,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现场出境采访时即轻松又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例如:作者在采访有关纺织女T在内地务工,学习新技术的专题新闻时,在纺织女工的家里,因多方原因出境时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和具有亲和力的采访画面,通过细致观察发现女工家里有一部电话,灵机一动,何不让电话当桥梁?在哪期节目里作者用电话和远在内地的纺织女工进行了连线采访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而要做到在出境时自然亲和,把更多的信息给受众,就必须能够通过自身的服饰打扮、仪态表情、行为举止等方面和采访中恰当的问题选择,语气语态向對方传达友好亲切的第一印象。比如,同贫困地区的农民接触,如果出境主持人百般顾忌,说话居高临下,对方必然毫无好感。如果主持人大方得体,对待农民亲切热情,对方自然愿意回答提问;同丌放地区的上层人物接触,如果出境主持人衣冠不整,举止粗俗,也难免被人小看。同时,采访时的气氛是否和谐合作,也同样对营造“认同效应”关系极大。因此,采访丌始前往往要有点“跑题”的谈话。可以从采访对象的生活、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方面人手,提出几个轻松又讨巧的问题激发对方的回答兴趣,从而通过几分钟的题外闲聊,拉进双方距离,这样,再进入正题就相当顺利了。

三、出境主持人出现场要善于引导主题,积极把握主动

在采访活动中,主持人能否始终保持主导地位,使采访活动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这是采访成败的关键。要保持主导地位,第一要善于运用语言提问引导,善于提问。访问艺术要解决的基本问题,首先是使访问对象乐于丌口说话,其次是使之能说清楚事情的真相和说出事情的要害。整个访问活动,都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的,提问是问与答,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导向的作用。访问活动朝哪个方向发展,能否取得成功,都取决于主持人如何提出问题,问题问得如何。前者顾名思义,对主持人选择准备的问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准备的问题必须前后连贯,富有逻辑,且紧扣主题,有利于挖掘所需的新闻价值。而后者虽然不如前者那样直截了当,但却有着前者不可比拟的暗示、感染、激励、驱动的作用,它往往会形成一种十分重要的心理力量。在不自觉问引导采访对象进入主持人设定的问答逻辑中,避免采访对象不着边际的胡乱回答。例如,当谈话偏离采访要求时,现场主持人可以通过自身的非语言符号,譬如淡化专致的神情、移丌凝视的目光、放下正在纪录的笔等等,适当提醒和暗示对方。这样使对方有所领会时,再通过语言转移话题,就会显得较为自然,对方在心理上也容易跟上。第二还必须善于运用种种非语言的手段。

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一种是经常性准备工作,一种是临时性准备式作。经常性准备工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政策上的准备。要到少数民族地区采访,就要熟悉党的民族政策及当地的风俗习惯等等。例如:2003年巴楚一伽师大地震后,有记者到受灾地区采访,看到灾民的情况很不好,就把随身带来的食物分给灾民,不曾想灾民没有接受反而和他们疏远了距离。这就说明平时没有仔细的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了解政策,采访报道往往缺少针对性。轻则不痛不痒,重则闹笑话甚至出大错。”出境主持人平时要对同家的大政方针,地方政策不断学习、领会,才不致在采访活动中迷失方向。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因其经济生活类型的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哈萨克族以牧业为主。这种准备要靠经常的学习和积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二是资料上的准备。你是搞哪一方面的现场报道,就要有哪一方面的资料积累。这样,一旦有了新闻线索,就能够迅速判断这一线索的新闻价值如何,有了资料积累,还可避免报道失实。临时性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实报道目的;二是设计报道方案,包括选择采访对象、确定采访方式、方法,拟定向采访对象提出的问题等等;三是做好一些技术性的准备工作。如帮助摄像记者检查摄像器材、外接话筒、尤其不要忘了带话筒的防风罩。准备T作做得好,可以提高采访效率。

总之,成功的外景主持人会为节目锦上添花,并成为整个节目的“灵魂”。其中所要用到的一些技巧,是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摸索才能掌握的。只有善于总结,勤于积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应用各种现场出境的主持技巧,才能出色完成采访任务。现场主持人出境是主持人置身事件性新闻的现场环境中,伴随事态的发展进程同步进行,边观察、边叙述、边提问、边倾听的采访方式。在现场出境采访中,主持人的表情与观众的感受是同步的,情绪随着事件现场的时空变化而起伏跌荡。主持人的言行举止操纵和影响着观众,调动着观众的情绪。

四、其他采访技巧

作为节目的“灵魂”,现场出境主持人应精神饱满、内心保持倚马可待的状态,沉着地应付采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主持人在采访全过程中,如果保持饱满的情绪、专注的神情、全身心投入的态度,便有利于调动采访对象的积极心理,使其始终保持昂扬的谈话兴致。当谈话对路时,不论主持人是否同意对方的具体观点,都应通过会意地点头、适当的“嗯嗯”应答声、或在笔记本上摘要而记的行动,给对方以肯定和鼓励。如果对方在不经意中吐露了某种隐私或对自身不利的情况,主持人应该保持若无其事的神态,以免对方感到后悔、尴尬而影响后续的谈话。

主持人现场采访是人与人交流的过程,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再多的技巧也比不上新闻工作者自身的真诚与热情所能带来的成功效果。面对采访者,只有主持人本身抱有正确真诚的态度,才能感染对方,完成一次成功的采访。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希望新闻工作者一定要牢记这一点,并随着现场采访次数的增多,实际经验的丰富,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出更多,更丰富的采访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