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培养导向型外语专业文学课新模式探讨
2015-05-30姜楠
[摘 要]外语类文学课存在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低迷、知识体系松散及知识碎片化现象严重等问题。文学课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更加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外语专业文学课因课时安排、内容设置、教学模式等问题并不被学生所欢迎,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为提升外语专业文学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及基础科研能力,应该采取一种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新型外语专业文学课教学模式,以此作为大学教学中网络时代文学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新尝试。
[关键词]能力培养导向 外语文学课 大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27-03
一、引言
文学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文学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在外语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文学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对象国的语言文化及风俗人情,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综合素质。然而,现在的文学课却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鸡肋。这样说主要是因为文学课的总体上课情况是“教师如痴如醉,学生昏昏欲睡”。如何让学生能够在在校期间真正地喜欢文学课,通过教法改革提升文学课的教学效果,成为文学课教师的重要挑战之一。
二、外语类文学课现状
(一)课程设置总体情况
通过考察北京大学外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等院校外语本科培养方案,笔者发现,绝大部分专业的文学课程均为必修课,零星几个专业将文学史定为专业选修课。从培养大纲上看,各校外语专业对文学课程普遍还是比较重视的。
课程名称主要有以下几种:文学史、文学简史、文学选读、文学导读、文学作品选读、文学史与文学选读、文学名著导读等。单从课程名称上看,大概三分之一的文学课程将文学史与篇章选读并重,其余主要以选读为主,或将文学史课与选读课分开设置。
从知识结构上来看,文学史与文学选读并举的模式是比较合理的。学生只了解文学史,而没有进入作品是不能够实现文学课提升学生文学综合素养的教育目标的。文学课教育目标的重点应该落在以文学史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原文阅读的过程。
(二)课时量及开设时间
各专业文学课的总体课时量在2~8课时之间不等,绝大部分专业将其设置为4课时,即文学史两课时,文学选读两课时。这种课时量的设置能够让教师基本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搭建一个对象国文学的基本框架,更深入的学习还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在课下完成。
近90%的专业将文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在了大三及大四学年,少数专业将其设在了大二学年。结合外语类专业学生其他课程设置及学习状态、语言水平变化的实际情况,大三学年是学生学习状态的波峰时期,外语水平较之大二又有了质的提高,有能力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较好的配合教师完成文学课教学目标。而大四期间,学生忙于找工作,写论文,不能够专心学习,外语水平也随着练习的减少而有所下降。所以将文学课放在大四,特别是放在大四第二学期,基本上相当于对文学课的放弃,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具体来看,近一半的专业将文学史与文学选读分设在不同的学期,上学期进行文学史的介绍,下学期进行文学篇章选读,这种设置到底好不好有待商榷。笔者更倾向于将文学史与文学选读结合在一起教授,即介绍文学史的过程中涉及某个作家作品时,及时将该作品原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文学史的介绍和评价下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加深对该作家作品的印象。而文学史与文学选读分开教授则不能达到连贯而深刻的教学效果,因为绝大部分学生在文学史课下并不会自行寻找原文材料。
本文在此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可以尝试将文学课设置在大一学年。此时学生对所学外语的求知欲最强,而不断的重复和几乎没有思维能力训练的外语基础课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积极性。此时,如果能够借助文学史中文译本或英文译本,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求知欲,这种求知欲也会相应地激发学生更快、更好地运用外语表达所学知识的期望。总的来说,目前的外语教学培养方案,将技能训练放在低年级,而将素养训练放在高年级,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随着学生对本专业的新鲜感和求知欲的下降,一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课程在高年级却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将学生的素养训练及能力和逻辑思维训练在时间设置上提前,是否有助于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还有待商榷。
(三)选用教材
文学课的教材选用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各专业的发展历史、对文学的研究翻译程度不同。发展历史较长的外语专业大多有中文的文学史书籍,而新兴外语专业或非通用语种专业则只能依靠教师自行寻找材料。有的教师可以借助完整的原文文学史书籍,有的教师则只能根据自己对文学史的把握自行整理形成教学资料。类似于诗歌选读、篇章选读这样的文学类课程存在的问题,是教师选取资料时大多是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性较大,不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并形成系统性知识架构。另外,各专业根据对象国文学的实际情况,教学中关于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比重不平衡的现象也值得教师注意。大多数外语类文学课的授课内容以古典文学为主,现代文学的比重较低,而对当代文学的涉及几乎为零。古典文学及现代文学由于经历了历史的沉淀而成为经典,将其作为授课的重点是有道理的。但是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大,信息更新速度快,对新鲜事物有更大的热情,所以在文学课中增加现当代文学的比重,将文学课与文学的最新发展动态相结合,以当代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作为导引,可以极大地提升文学课的时代感。
三、外语类文学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
文学课不受欢迎,其中一个原因是大多数教师还保持着高中课堂那种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大学课堂应该是以教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注意把握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将主动权还给学生。有时候教师们没有用心去设计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陈旧的、单向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学习兴趣低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能够事半功倍。文学课,特别是古典文学课预习难度大,文学史略显枯燥,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文学,况且文学课较之口译课、笔译课而言,与日后找工作的关系不是很明显,所以并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有的外语专业将口译、笔译等实用训练放在学生学习效果最好的大三,而将文学课放置在大四,甚至是大四下学期,可以说这是教师们面对现实的一个无奈之举。外语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一种技能,提高学生的外语使用技能是主要的教学目的,而学生的文学修养、文化修养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只能让位于技能培养。但是根据学生工作后的发展情况来看,个人的综合修养是能否支持学生在工作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该将这个道理告诉学生,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文学课,提高学生对文学课的重视程度,提升文学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
(三)知识体系松散
由于文学课设置及教材等问题,学生关于对象国文学的整体面貌了解不全面,文学知识体系松散,知识碎片化现象严重。有的学生只知道一两个有名的作家,而对其他作家并不了解。或者通过文学选读课只阅读某作家作品中最精彩的片段,而对整部小说及其在整个文学史中的地位没有深入理解。
文学课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更加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不会从事与文学相关的研究工作,与其让他背诵一首诗歌,精读一个精彩片段,不如为学生搭建整体的文学史架构,以便让学生在日后能够在完整的架构下补充必要的文学知识。
文学课应该将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搭建文学史框架,介绍重要作品及其文学史意义,而课下应该要求学生进行整体原文泛读。只有将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才能达到文学课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导向外语类文学课新模式
基于外语专业文学课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本科学习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文学课教学模式——能力培养导向双向教学模式。
首先,将教师的单向、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改为双向、师生互动型模式。教师将课堂主体地位让给学生,切实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使文学课变得更加自由、灵活、生动。其次,将知识灌输式教学向能力培养型教学转变,即让学生进行文学史的讲述,作家作品介绍和作品分析,加大学生在课前的预习工作量,充分发挥学生自学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将课本教育与网络多媒体平台相结合。网络上关于作家作品的主页不胜枚举,而且国内买不到的原文小说有时在网上也能够下载到,特别是有的小说还被拍成了影视作品。教师可以将这些多媒体资源引入课堂及课下教学,丰富文学课的教学形式,有效激发学生们的辨析意识。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课前准备。教师安排好课程内容,给每个学生安排一至两个作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要求学生通过纸质、网络资源、相关数据库全面了解作家作品,并撰写关于作家生平、创作经历、国内外研究情况的综合性论文。鼓励学生在课前进行小说原文泛读,其他学生进行基本了解,并同时搜集相关材料。
2.课堂教学。由教师先进行文学史框架的讲解,当遇到某一个作家需要重点讲解时,邀请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对该作家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其他学生补充介绍、点评,教师进行最终点评。
3.课后内容。教师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及相关媒体视频资源,如作家访谈、文学影视作品、纪录片等,以便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了解。同时,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将课前准备的内容变成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
4.整体成果。将每个学生的论文集结成册,形成学生自行编著的文学史资料,并在院系内公开发表。将每届学生的文学史资料留存作为专业文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成果。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所教内容有充分的整体把握,精心设计课程的教学进度和过程,大量搜集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并能够对学生完成的内容进行具有一定高度的点评。这种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语
文学课不仅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理应受到师生们的共同重视。面对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文学课也不能故步自封,与时俱进地引入网络及多媒体平台是文学课突破重围的重要手段。通过课程的精心设计和能力培养导向的新型教授方式的实践,使文学课成为受学生们喜爱欢迎的课程,是大学外语专业文学课的改革方向之一。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守仁,赵文书.网络环境下的英国文学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2003(1):25-28.
[2] 蒋洪新.大学的理想与英文文学教学改革[J].外国文学,2005(1):104-107.
[3] 虞建华.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两个走向”问题——兼及英文文学教学[J].中国外语,2010(3):14-18.
[4] 王俊虎.关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认识和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2008(6):52-54.
[5] 谷启楠.英语文学教学与研究中的三个问题[J].外语教学,2003(3):57-59.
[6] 王新霞,李嘉懿.关于法语听力教学现状及多媒体网络平台使用的调查报告[J].信息技术,2012(12):248-250.
[7] 王虹.改革传统文学教学法的探讨[J].现代外语,1992(2):20-26.
[8] 崔少元.全球化与文学教学——英语专业英文文学教学现状探微[J].外语教学,2000(3):52-55.
[责任编辑:陈 明]
[收稿时间]2014-12-15
[作者简介]姜楠(1983-),女,辽宁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波斯语言文学,伊朗女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