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双重的人生际遇探析
2015-05-30汤兴江
汤兴江
内容摘要:祥林嫂双重的人生际遇,浓缩了这个群体的生态状态;祥林嫂的命运结局,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虚伪与罪恶。
关键词:祥林嫂 人生 际遇
短篇小说《祝福》诠释了鲁迅对旧中国女性及封建宗法制度的认识。祥林嫂双重的人生际遇,浓缩了这个群体的生态状态;祥林嫂的命运结局,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虚伪与罪恶。
一.双重的奴隶
祥林嫂的最大愿望,就是凭自己的善良勤劳、朴实淳厚、坚忍抗争去换取最起码的“人”的生活。然而长期受封建思想文化的浸淫,祥林嫂想实现这一“崇高”而又基本的理想又何其艰难。诚如鲁迅杂文《灯下漫笔》所言,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祥林嫂的一生,便始终浮沉在这两片相通的死海之间。
二.双重的妇道
妇道是封建礼教为妇女制定的行为规范,除守节、孝敬外,最重要的两条就是卑顺和勤谨。祥林嫂本是卫家山一带以打柴为生的农户的儿媳,在封闭的山区受到封建礼教的浸熏因而逆来顺受。祥林嫂勤快能干已超出了传统“妇功”的纺织刺绣。丈夫死后逃到鲁四老爷家打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祝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祥林嫂正是凭着又“妇功”又“男工”的两大优势,才在频频皱眉的鲁四老爷家立足,从事难当的家政。“然而她却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在她,似乎是“暂时伤脑筋稳了奴隶”。
但好景不长。不久,祥林嫂就被婆家人抢走,沦到“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境地。祥林嫂被暴力强逼再嫁,失去做人的尊严与自由,八十千大钱就被卖给了深山里的农民贺老六做老婆。幸而新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加上有了孩子,旁人认为她交了好运,她就又“暂时做稳了奴隶”。
然而,这种奴隶式的生活也没有长久。第二个丈夫不久死于贫病,儿子阿毛又被狼活活吃掉,族中的大伯又收去了房子。这个双重寡妇“想做奴隶而不得”,只好再次到鲁家打工。可是鲁家及鲁镇的人以猎奇她的痛楚,填补自己的空虚生活,都认为她“不干不净”,鲁四更是认为她是“败坏风俗”的“罪人”“谬种”。四婶的多次禁止她摆放祭品,彻底打碎了祥林嫂做人的最后希望。由此可见,封建宗法势力没有宽容祥林嫂的再嫁再寡,剥夺了双重寡妇“当牛做马”的资格,使她沦落到“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悲境地。
三.双重的虐杀
悖论的封建道德铸造了祥林嫂自觉的奴隶性格,祥林嫂不仅麻木不仁地接受了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双重压迫,更遭到封建礼教与封建神权迷信两支毒剑从肉体到精神的双重摧残虐杀。
不可否认,祥林嫂对她的命运有过抗争,然而她的抗争是在礼教与神权编织的网络中进行的,她的抗争不过是想继续恪守礼教道德的可悲可笑的行为。她拼死抗拒嫁给第二个丈夫,不惜一头撞在香案上,固然表明她不愿被婆家当做牲口一样地出卖,维护基本的“人权“,但她捍卫的仍是“从一而终”的礼教戒律。她在自觉和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成了十足的双重的封建礼教受害者。
四.双重的结果
祥林嫂到底是怎样死的?《祝福》并未交代,由此出现了多种说法,其中主要的有两种:
一种版本——被动的死。祥林嫂惨死在“祝福”的雪地里,电影《祝福》的处理:论为乞丐的祥林嫂,得不到鲁镇人的同情施舍,在“祝福”的鞭炮声里,僵直的目光凝视着茫茫的冰天雪地,最后又冻又饿,倒在风雪交加的野地里。
一种版本——主动的死。祥林嫂是自杀死亡。祥林嫂被鲁家赶出来之后,体衰力竭,孤苦无助,她被人们视为不洁的异物。尤其是她的灵魂还锁着对“下一世”的恐惧,面临的结局只能是死路一条,与其冻死、饿死、恐惧死,不如尽早主动结束生不如死的人生。
究竟哪种死法更合乎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还没有定论。历来的讨论者大都认为没有必要细加考究,因此无需作出明确的判断。
笔者认为结局是殊途同归。鲁迅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倾注了无限同情,但他并不仅仅让读者停留在对这一不幸女人命运的关怀上,而是希望人们能透过人物的悲惨命运,看到封建宗法制度的荒谬无理。祥林嫂拼死抗婚再嫁,却要承担二婚的罪名,捐门槛赎罪“自救”,却不能被礼教社会容忍,最后只能在两难的处境中走向死亡。全文通过塑造祥林嫂双重悲剧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神权迷信极端虚伪、残酷的本质,强烈地传达出鲁迅对传统道德的否定与批判。
(作者单位:湖北竹山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