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方性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2015-05-30李彧孙雨萱胡丽娟
李彧 孙雨萱 胡丽娟
一.武汉地方性课程资源的价值及可能性
语文课程资源的种类有很多,可以说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一切有利于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都能称之为语文课程资源。
然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人文等多种各有其特色的课程资源。我们可以将其界定为“在学校里由师生共同实施的,能够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文价值取向的取材于地方的文化资源”。
地方语文课程资源一方面追求地方性的知识,另一方面是寻找地方语文课程与传统语文课程的差异,凸显地方语文课程的特质与价值,让学生从“本土”获得知识的乐趣,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
开发利用武汉的地方语文课程文化资源,可以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乡土情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综合实践与探究的能力,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同时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角色,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可能性:
第一,武汉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开发地方语文课程提供了条件。武汉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及华中地区最大都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然景观、社会遗迹、风俗民情等资源数不胜数,都可供课程资源的开发。
第二,武汉地方文化资源与学生周边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开发和建设地方语文课程作了保证。武汉地方性课程资源将丰富多彩的世界带入课堂,超越传统狭隘的语文教学,打开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武汉课程资源开发现状调查
为充分了解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与可操作性,笔者走访武汉市三所初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老师、学生发放问卷或个人采访,有针对性的了解当下武汉初中教学中对于地方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
调查时间:2015年3月2--8日
调查学校:华师一附中初中部,鲁巷中学,美术中学
调查方法:问卷法、访谈法
调查数据及结果分析:
(一)教师情况:
对于教师使用课程资源的情况调查,我们设计了7个问题。内容涉及教师对地方课程资源的使用态度、频率、使用方式、出现的困难以及建议等方面。
从使用频率上看,地方性课程资源(不包括学校规定的校本课程)虽然不会出现“从未使用”但被引进课堂的频率不高,只是“偶尔使用”且作为“课外拓展”的方式加以利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老师反映有如下原因:
57%反映缺乏合适的教学内容;43%认为得不到有效指导;71认为苦于应试教育没有时间和精力。在应试教育下,由于时间有限而使用地方课程资源并未对学生成绩提高有明显作用,所以降低了使用的频率。同时,57%反映是“缺乏适合的学习内容”导致利用率不高。笔者认为,原因是教师因缺乏有效指导,而未深入挖掘课本与生活的联系,造成丰富的地方资源不得重视。同时教师也要自主提高积极性,加强课程理论的学习,从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技能。
(二)学生情况:
我们对“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程度”和“学生希望地方文化进入课堂的程度”作以调查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所处地方的文化有所了解,但了解不深,最了解的也是主流宣传最多的名人名家。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社会风俗这三个方面完全不了解的学生所占比重偏大一些。而分析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本地文化的了解主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在学校课堂和社会实践中却收获不多。从表中也可以看出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热情。同时同学们也提出了武汉地方文化进入课堂可能遇到的阻碍,其中来自社会教育制度、学校、家庭的压力尤为重。同时学生们给出的具体实施建议中,大多希望能够走出校园,多进行亲身实践。这都是我们在作出实施计划时必然要考虑的问题。
三.武汉地方性资源举隅
(一)自然风光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的东部,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特有江城之美名。其中东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东湖位于武汉市东部,总面积八十二平方公里,目前已对外开放的有听涛、磨山、吹笛、落雁四大景区。一百二十个多个星罗岛渚,一百一十二公里湖岸线曲折,湖水镜映,山体如屏,山色如画。秀美的湖光山色、厚重的人文底蕴、别致的园中之园、丰富的节庆活动是东湖的主要特色。此外还有山清水秀的木兰天池;美轮美奂的云雾山,处处皆是美景,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美景作为写作素材。
(二)名人遗迹
武汉历史文化悠久,生于或长于此地的名人更是数不胜数,如著名作家方方、池莉,体坛名人伏明霞、李娜,政界董必武、黎元洪等。这些著名人物以及历史遗迹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都是值得广大武汉中学生学习和发扬的。所以将这些作为中学生需要学习的地方课程资源是很有必要的。
不屈女神——李娜,亚洲第一位大满贯女子单打冠军得主,亚洲女单世界排名最高选手。 步入31岁的李娜,一次次刷新着自己的职业纪录。特立独行的李娜,似乎很难被归类,她脾气火爆,赢了球也不会说“感谢国家”,但她在网球场上的坚韧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在为中国体育赢得世界瞩目的同时,也传递关于力与美的正能量。作为“正能量”存在的女神,李娜可以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
(三)风俗民情
江城武汉以其“九省通衢”的天然优势,成为有识之士交流、经商的风水宝地。孕育了丰富却又独特的民俗风情,体现着强烈的楚文化风情。
据统计,武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12项,而民间传说更是影响深刻。不管是“惟楚有才”,还是木兰传说,都让我们领略荆楚大地的文化气质。而黄鹤楼“仙人黄鹤”的传说更是值得我们经久不息的传唱。独特的地理环境,生动的民间传说,精美的诗、词使黄鹤楼成为千古名楼。毛泽东的作品中常以“白云”、“黄鹤”两个重要元素作为武汉的代称。
崇尚浪漫的诗人才子们,便十分钟爱黄鹤楼的传说,写下不朽的诗篇。其中,最有名的当说崔颢《黄鹤楼》。在教师讲解《黄鹤楼》一课时,可提及黄鹤楼传说。且根据有利地势,可以让学生直观黄鹤楼全貌,亲身感受它的魅力。
此外,汉剧扎根于群众,活跃于乡间,在历史洗礼中展现着楚人的智慧。“葛麻装睡”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追捧。至今琴台剧院、武汉剧院的汉剧仍引来很多中年甚至青年人的关注。而初中教材中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课文可以找到汉剧来更加通俗的理解。
四.案例设计
基于武汉拥有丰富的地方性课程资源,而教师教学现状表明这些资源并未很好利用。本课题组认为有必要用“实例”说话,深入浅出的从阅读拓展法和综合活动法两方面,将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与地方课程资源紧密结合。在更好地理解、拓展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增强学生对于家乡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土地情思”的主题,而这一单元综合性学习是“脚踏一方土”,也是紧紧围绕这个单元的阅读主题而设计,从探究土地本义出发而挖掘土地背后的文化含义。
步骤一:观景集文
选定武汉的一条风情老街——昙华林,让学生在父母或朋友的陪伴下进行参观游玩和深入了解,观赏期间可询问街上的住户对于昙华林的历史和变迁,并拍照留念。回家后搜集有关“昙华林”的诗词、散文或者小说,返校汇报展示。
步骤二:佳文共赏
学生搜集了关于“昙华林”的文章后在班上进行汇报,登台讲解赏析,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最后全班学生尝试着文章鉴赏方法的归纳总结,老师进行补充或纠正。(选不同体裁文章的三位同学讲解,每个人6分钟左右)
举例如下:
诗词类:《临江仙·昙华林》《五律·昙华林》
散文类:辜学超《梦回昙华林》
小说类:方方《春天来到昙华林》
总结鉴赏方法:诗词类从立意、结构、炼字、音韵、意象、修辞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鉴赏;散文类从选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内容四个方面综合评价赏析;小说类从人物、情节和环境三方面鉴赏。
步骤三:妙笔生花
学生学会了诗文鉴赏的方法,并能发现文章的亮点与可借鉴之处,在此基础上学习写作。时间关系,可以进行片段创作。老师点评。
教学反思:
走在昙华林蜿蜒的小巷,数十处百年以上的历史建筑尽收眼底,林则徐、张之洞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痕迹,圣诞堂、仁济医院、瑞典领事馆、文华学院等经典老建筑,让人仿佛伸手即可以触摸到历史老人那鲜活跳动的脉搏。学生参观“昙华林”,从中感受到武汉的历史风情和变迁,也照应了本活动的主题“脚踏一方土”。其次,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与语文学习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活动调动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虽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点评到每一位同学的作文。但我们利用班级QQ群,可在群里进行交流互动。
总述:
武汉地方资源丰富,荆楚文化博大精深,教师们需要发挥教学智慧对其进行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完善课堂,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和需要,采取恰当合理的开发利用形式,教学相长。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