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差异”教学模式与初中化学课程
2015-05-30张萌
张萌
[摘 要]结合教育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化学教育的教学现状,针对初中化学课程教学重基础、与生活实际结合性强的特点,运用“循环-差异”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思路,通过采用新型的“循环-差异”使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
[关键词]“循环-差异”教学模式 初中化学 教学改革
国内基础教育先后涌现出多种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包括“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讲学稿”、“学案导学”、“活动单导学”和“六步导学”等。“循环-差异”教学模式是“六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和深化。我们运用“循环-差异”教学模式对农村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农村初中化学教育现状
淮安区马甸中学地处苏北淮安市,是一所农村地区的初级中学。淮安市淮安区有三所相对优质的初中,都位于城区中心,且吸引了本区绝大多数的优秀生源和优秀的师资,造成了在广大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学和乡镇中学生源质量较差,师资力量薄弱。马甸中学正是这样一所江苏地区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趴在课桌上睡觉、做小动作、看小说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室后排的同学交头接耳尤为严重,这样的课堂状况令人担忧。尽管教师尽心尽力,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仍无任何起色。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已刻不容缓。
化学是一门实用科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初中化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化学,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对化学产生学习兴趣,为高中学习作铺垫,因此初中化学教育的目的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中化学课程在初中三年级才开设,学生对化学课程接触时间短,课时也较少,而且在中考中的分值相比于其他科目而言较小,容易受到学生轻视,因此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循环-差异”教学模式的特点
“循环-差异”教学模式是“六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和深化。其基本构建思想基于“六步导学”,是由“目标定向——个体自学——同伴互导——教师解难——练习检测——补充学习”六个环节组成,这一点与六步导学有很多共通之处。“循环-差异”教学模式同样强调学生先学先练,教师与学生互动探究,加大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但“循环-差异”教学模式是“六步导学”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更侧重于教学模式中的“循环”和“差异”特征。所谓“循环”是指围绕课时的学习目标,按照“目标定向——个体自学——同伴互导——教师解难——练习检测——补充学习”六个环节形成学与教的课时循环过程。除此之外,在这一循环过程中学生经过“个体自学,同伴互导,教师解难”的过程实现了三种不同方式的学习,在某一知识点上实现了小的循环递进的学习过程,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课时的学习目标。而“差异”则是承认学生的个体智力、学习能力的差别,制定差异化的课时学习目标,采用差异化的过程管理和评价方式,实现整体的差异学习方式。因此“循环-差异”教学模式相比于“六步导学”教学模式具有更深更广的内涵,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三、“循环-差异”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
基于“循环”和“差异”的基本特点,“循环-差异”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的基本理念:学习是学生自己提高认识的过程;真正的学会需要多种方式的循环递进学习;整体循环学习有利于实现为理解而教;差异学习需要技术路径做保障;课堂讨论是学生差异进步、合作共赢的重要路径;教师是学生“循环-差异”学习的引导者;学案是学生“循环-差异”学习的重要载体;课程标准是学生“循环-差异”学习的灵魂。
在这样的基本理念指导下,“循环-差异”教学模式实施循环化与差异化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经历了“目标定向——个体自学——同伴互导——教师解难——练习检测——补充学习”一个完整的学习循环之后,重新对照既定的课时学习目标,没有达到目标的,课后进行加强学习,达到目标的课后进行深化拓展,由此可实现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师的教学过程,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样包含六个环节,每个环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一一对应,包括“明确目标,引导学习——督促学习,收集学情——组织学习,生成目标——指导学习,解决疑难——评价学习,巩固检测——完善学习,分类指导”的完整的教学循环过程。
四、“循环—差异”教学模式的运用应注重初中化学课程的学科特点
“循环-差异”教学模式运用于初中化学教学时应注重化学学科的特点。
1.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在化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化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实验性是这门科学的典型特征。在“循环-差异”教学模式中,教师应以实验作为课程的启发点和切入点,合理、准
确地安排演示实验,引领学生有效学习,引导学习思维和学习过程,提升学习的内涵。
2.化学教学应重视研究方法的分析,研究思路的引导和训练。初中化学课程中涉及化学的基本概论和基本现象,都是一些浅显的、基础的知识。获取知识的内容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和研究思路的引导和训练。因此,在进行“循环-差异”教学设计时,目标定向应着力于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引导。
3.重视习题和补充训练。化学教学的效果有多种评价方法,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直接的方法。因此,在“循环-差异”教学设计时,习题和补充训练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个体自学、同伴互导、教师解难、练习检测、补充学习等环节中适量的习题训练是必要的,目的在于思维能力的训练、化学素养的养成。
化学源于实验,源于实际生活。而初中化学课程重在基础,与生活实际结合性强。基于这样的特点,在“循环-差异”教学模式的课堂设计时,应强调化学实验和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演示实验和一些生活案例进行讲解,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促使课堂生动形象,增加真实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在课堂安排时可以在目标定向的环节中以演示实验或生活案例开始导入课程,提出问题和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
“循环-差异”教学模式的课堂由多个环节组成,各环节的时间安排应合理而有效。由于“循环-差异”教学模式中个体自学、同伴互导和教师解难是学习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因而在课堂组织中应分配较长的时间。对于“循环-差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建议为:目标定向2~3分钟,个体自学10~20分钟,同伴互导10~15分钟,教师解难约10分钟,练习检测5~8分钟,补充学习则为2~3分钟。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教学质量已成为学校的生命线。在教育环节中,教学模式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坚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有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循环-差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课程中的运用还需要深入的实践与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孙朝平.基于标准的循环-差异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周海军.“循环-差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4(1):36-36.
[3]李成日.“循环-差异”教学模式与“学困生”[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0):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