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步哲学”视阈下的“选课走班”实践探索

2015-05-30熊福建

江苏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选课走班

【摘 要】功利性哲学造成“选课走班”式课改的异化现象。“散步的教育哲学”摒弃了功利性,以审美的姿态直接把握教育真谛,引领课改。实践中,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通过建构自主成长课程,科学实施“选课走班”,促进生命和谐发展,以期达到散步哲学的境界。

【关键词】散步哲学;选课走班;自主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1-0060-03

【作者简介】熊福建,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江苏连云港,222000)校长。

当前,“选课走班”成为课改发展的一个潮流。它在保证每个学生基础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在媒体对北京十一学校的“选课走班”实践进行报道后,许多学校争先效仿。

但是在实践中,有些学校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背离了“选课走班”的初衷,看似“选课走班”,实则穿新鞋走老路,无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无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需要对这种功利性哲学导致的异化现象进行反思,有必要寻觅一种新的教育哲学范式以弥补其不足。本文尝试对其做一点探讨。

一、功利性哲学下的“选课走班”的异化现象

【现象一】形形色色的选课活动让课改只有铿锵的序曲,没有激扬的主旋律

一些学校急于宣传自己,追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一张“名片”,开展了形形色色的活动,如“选课走班”“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等。但其中很多只注重外在的形式,注重“一鸣惊人”的效应,只有一个铿锵的序曲,学生最感兴趣的过程却没有了下文。最终这些活动只是让学生疲于应付,没有体现出教育性。

【现象二】琳琅满目的校本选修课程只注重“地域常识特色”,却忽视了学生的“精神底色”

笔者参加过几所学校举办的“某某学校实施某某课程现场会”。这些学校聘请了专家过来论证,有的给与会者以启发,但更多地给与会者带来迷茫和困惑。与会者带走的材料往往是一本本沉重且装帧豪华的校本课程教材。不同年级不同科目皆有,可谓琳琅满目,但平时学生很少学习这些校本教材,而且也并无多大的兴趣。

“选课走班”不能无视学生对选课内容的兴趣。不少校本课程往往将“地域常识特色”当做唯一标准,虽然琳琅满目,供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现学生兴趣的选择,散发出“霉烂”的味道,远离学生的精神生活;学生没有学习的乐趣,精神空间被强制填满,难以有“选课走班”的热情。

【现象三】名目繁多的选修课学习更多体现成人的意志,却背离了儿童的学习本质

有些学校的“选课走班”,为了推陈出新,绞尽脑汁想出了许多“妙招”。一所学校开展“做中学”选课活动,一位教师喜欢茶艺,便开设了这门选修课,目的是让学生在“茶艺”中体验生活乐趣。虽然整整一节课,学生忙来忙去,沏了一杯又一杯茶,显得兴趣盎然,但作为参观者的笔者心中却感到疑惑:学生真正得到发展了吗?

“选课走班”不能止于纯粹好玩的浅显学习方式。诸如此类的选课设计看上去是接地气,与当前的生活现实紧密相关,也能让参观者“眼前一亮”,可是却背离了学习的本质,只是单纯追求好玩,学生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闲得“无事可做”,体现不出引导者的作用。

【现象四】“大刀阔斧”的课改只顾往前迈步,却远离了出发的原点

媒体对北京十一学校的选课走班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位学生不想学习语文,想学习摄影,学校答应了,专门为其指定导师。于是不少学校纷纷响应,以为母语学不学无所谓,重点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即可,对语文、思品与生活等学科进行整合,甚至是大幅度删减、压缩,以便节省大量时间学习选修课。

笔者认为,“选课走班”不能以牺牲基础科目的学习为代价。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改革确实是一个方向,给各级各类学校以启发。但倘若以牺牲基础科目学习为代价,尤其是牺牲母语学习换取兴趣的发展,则这种发展也只能是片面的发展,没有“精神之根”的发展,学生虽有技能在手,却没有价值于心,是不足取的。

二、散步哲学的渊源、内涵与特征

1.散步哲学的渊源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宣称自己的学派为“散步学派”,希冀在散步中有所得,在所得中散步,为散步哲学开掘源头。黑格尔、康德、海德格尔等哲学家都喜欢在散步中思考讨论问题,大师们走过的路被称为“哲学小路”,为散步哲学开渠引流。中国现代美学家宗白华的思想被誉为“散步美学”;当代学者刘铁芳则明确提出了“散步的教育哲学”这一概念,开辟了研究散步哲学的新纪元。

2.散步哲学的内涵

散步的教育哲学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散步”本身所包含的教育哲学意味,在散步之中来思索、体悟教育;二是以一种散步在自然、天地之间的精神气度,以一种抵达生命本真的较少功利色彩的审美姿态,去直悟教育真谛的教育思考方式。以生命关怀为中心,直接把握生命的真谛,让生命健康和谐地生长。

3.散步哲学的特征

(1)在“林荫小道”与“宽阔马路”的场域间辩证思量——散步哲学强调“选课走班”需要适当的“轰动”效应,但更需要属于自己的宁静空间。

宽阔马路上比较喧闹、嘈杂,林荫小道上比较宁静、淡雅。散步哲学强调教育需要行走在“宽阔马路”上,对外宣传自己,获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但是更强调教育需要行走在“林荫小道”上,有属于自己的宁静空间。“选课走班”是突破课改瓶颈的有力举措,但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一味追求轰动效应,而是为了学生快乐学习,个性发展。我们须静下心来,摒除“选课走班”的“作秀”成分,不折腾学生,为学生创设纯净、宁静的选修学习氛围。

(2)在“独自散步”与“结伴而行”的方式间辩证思量——散步哲学强调“选课走班”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压力,但更需要给予学生精神的自由。

独自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结伴而行可以与人交流,但缺失独自散步让心灵得到最大舒展的那份张力。

散步哲学强调教育要给予学生精神的自由,把教育看做是一种“闲暇”的艺术。散步哲学意义上的闲暇,不是游手好闲,而是强调精神上的真正解放,把属于孩子的时间还给孩子。有精神上的闲暇,才能有个性的生长,才能有智慧上的创造。诚如美国最有魅力的教师雷夫所言:“我这个老师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

(3)在“快步”与“慢步”的状态间辩证思量——散步哲学强调“选课走班”的过程有功利性的成果需求,但更有生命的尊严和成长的规律。

散步可以有快有慢。在散步的过程中,可以穿插快步,但总体状态和趋势是慢步,慢步可以让散步更持久。

散步哲学强调在“选课走班”的实践过程中不回避有功利性的目标,如学校为了发展特色、学生比赛获奖等原因开展“选课走班”,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因为急于求成而违背成长的规律,不能因为竞争让生命受到严重扭曲,失却尊严。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知识技能的获得,生命的成长,经常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教育需要等待,需要耐心和乐观的态度,让生命自然快乐地成长。

(4)在“近距离”与“远距离”的目标间辩证思量——散步哲学强调“选课走班”不仅仅止于当下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更注重为学生在未来拥有蓬勃的“选择力”打好基础。

散步的距离可近可远。每日有“近距离”目标,但更应该确立一生的“远距离”目标,坚持不懈,散步一生,让生命健康幸福。

散步哲学强调“选课走班”要注重阶段目标的实现,但更要瞄准教育的终极目的。“选课走班”不能仅仅满足学生当下的兴趣需求,停留在让学生学会一种舞蹈、一种乐器等技能层面,不能把基础教育演变成职业技术教育。选课的背后应始终存在着一个“大爱”的生命观:关注生命价值,肯定生命意义,始终以成全每一个健全和富有个性的人为根本目的,让学生在未来拥有蓬勃的“选择力”。

三、散步哲学视阈下的“选课走班”式课改路径

1.建构目标:开启天性,自主成长,拥有幸福人生“选择力”

散步哲学理念下的“选课走班”式课改路径,是一条不断解放儿童、放飞性灵、提升生命质量的路径,祛除由功利性哲学滋生的异化现象,最终达到“自主成长”这一至高境界。为此,我校(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确立了以“自主成长”为核心的课程研究与构建工作,探索“选课走班”模式,培养“宽和问学”(宽厚谦和、善问好学)的一附小人。主要目标分解如下:

(1)建构“自主成长”课程体系。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构建适合孩子发展的个性选修课程,开启学生天性,促进学生性格、气质、心理、道德等方面的发展,为将来拥有幸福人生的“选择力”奠定基础。

(2)实施“选课走班”。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让学习成为一种主动自觉的行为,让每个生命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3)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全体教师走进课程,重建课程,改造课程,在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激发热情和能量,克服职业倦怠,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主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建构方式:五大领域,科学与人文并重,着力学生的综合素养

散步哲学既注重阶段目标的实现,更注重教育的终极目的。虽然“选课走班”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的选择,但不仅仅是满足学生当下兴趣的需求,它要为学生终生受用的综合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综合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关键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表现,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共同要求,不同于特定领域的专业素养要求。

我们结合一个人的健康健全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养,开设了五大领域——人文与社会(包括德育、语文、英语、专题研究等)、数学与信息、科学与技术、艺术与生活(美术、书法、音乐)、体育与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共一百余门课程,旨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真正实现“自主成长”。

3.建构体系:两大分类,公共与自主并举,瞄准学生的个性发展

散步哲学是成就“全生命”的哲学。它强调不能把教材本身看做是目的,不能把这些教材看做是为学生谋求职业做好准备的手段,而应当把它们看做是自我发展和自主实现的手段。不能使学生受教材的支配,而应该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

(1)公共“选课走班”课程

公共课程包括学校公共课程和年级公共课程。学校公共课程是全校学生都要参加的课程。主要包含知识类(如童话节)、情感类(如女生课堂)、实践类(如远足)三个层面。年级公共课程是根据年级段特点开设的特色课程,如一年级的入学礼、三年级的十岁成长礼。课程主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大讲堂、主题教育活动、体验活动等,授课教师可以是学校教师,也可以是社会各界人士等,地点可以从校园拓展到大自然、社会场馆等。

(2)自主“选课走班”课程

主要包括校级社团选修课程和班级社团选修课程。校级社团选修课程由本校或校外有专长的教师承担,在全校学生中开放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课程,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实现个性化发展。班级社团选修课程主要由班主任承担,与学生共同协商而定。

由于受到师资水平等因素影响,我们的“选课走班”实践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采取了“顶层设计、阶段实施、有序推进”的策略,至今已走过两年的路程,对于它的明天我们满怀期待和信心。“不能因为我们走得太远,而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散步的教育哲学是我们关怀生命、追寻教育真谛的理性抉择。

【参考文献】

[1]刘铁芳.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宗白华.美与人生[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选课走班
新高考下学科功能教室的创建与运行
成长导师培训:走班制的补给与诉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选课走班:意义、挑战与实践策略
选课走班模式下的班级管理策略
走班模式下高中政治教学策略探究
“选课走班”背景下学困生学习力提升的策略初探
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选课走班教学思考
选课走班形势下的分层化学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推进“选课走班”教学促进育人模式转型
“分层-分类”选课走班复习策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