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015-05-30于春梅侯思薇王军

理论观察 2015年7期
关键词:和而不同天人合一

于春梅 侯思薇 王军

[摘 要]传统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仁政德治的民本精神、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等,具有强调人的核心地位,追求和谐的价值目标,运用礼教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特点。

[关键词]传统人文精神;天人合一;和而不同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83 — 02

人文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化所体现的基本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是一个多层次的思想体系,以人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等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普遍意识,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财富。

一、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传统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讲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它包含诸多要素,主要是根据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与此相对应的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仁政德治的民本精神、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

(一)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传统人文精神以“天人合一”作为哲学思考的立足点,主张遵循天道和人道,“天人合一”思想提倡自然万物是人类存身立命的基础,破坏自然就是等同于自毁家园。但它把“人”作为整个自然界的核心来考虑的,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应该效法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仁爱、友善与和谐,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追求平等的社会理想,培养真善美合一的自然情怀,将人生的意义和最高理想都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是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也是传统人文思想的最重要内容。因此,儒学以“仁”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道德体系,包括从个人修养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后来,儒家将仁、义并称,“仁义”是内在的约束,“礼”是外在的规范,儒家特别推崇“礼”,他们以“仁义”作为“礼”的精髓和实质,更加强调“礼”作为社会伦理规范对个体道德情感的塑造作用,儒家的这种价值取向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贵德、尚义、明礼渗透到社会生活之中。

(二)仁政德治的民本精神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农业立国的,强调农业生产,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几千年来以民为贵思想贯穿在农业生产之中,《左传》中说:“夫民,神之主也。”这一思想,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发展,使民为贵的执政理念成了评价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基本尺度,也是评价百姓是否拥有基本权利和实现自己政治生活愿望的一个基本标准。所以,“中国传统的以人为本精神还表现在政治上所倡导的‘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儒家主张“仁政”,反对暴政,指出民心不可抗拒。提倡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同时要安抚百姓,必须给予百姓生活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条件。

传统人文精神重视道德修养,强调以德治国,其核心就是礼治,礼是治国的根本,“德治”思想中,君王要修德养性,官吏也要修德养性,只有执政者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才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引导百姓向善,才能维持社会稳定和谐。历代统治者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上非常注重考察个人品德,这种品德全部集中在“内圣外王”方面,也就是让官吏做个有道德的人,为统治者服务。在古代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官吏从政的出发点,又是个人修德养性、实现人生目标的落脚点。

(三)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可以用一个“和”字准确表述,古人所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国际之间和谐的理想境界,都离不开“和”的规定或寓意。“和而不同”认为,事物总是在千差万别中协调发展,所以在对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始终把和谐作为尺度。古人将这种尺度和文化价值,运用到礼法哲学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逐渐合流,以及对外来文化积极因素的吸收和借鉴,体现了中华民族包容的文化品格。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诸子百家之说兴起后,儒家对“和”的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即侧重从社会人事方面展开“和”的应用,将关注点集中在人际关系上,将协调与化解矛盾来求得平衡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于是“和”就同“中”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和”观念,被儒家奉为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则,使“和”的观念有一个可掌握的“尺度”,“中和观”也成了儒家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和集中体现。儒家“中和观”中的“和”,具有和谐、协调、和合的性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中和”作为根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完整统一,它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风骨,影响着中华民族心理、民族习俗和民族性格。

二、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宗法制和君主专制结合的政治形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政治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决定了传统文化所孕育的传统人文精神除了具备人文精神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备了自身的独特品格和鲜明的中国特色。特别是形成了传统人文精神三个主要特点: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和谐是传统人文精神追求的价值目标、礼教是伦理道德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

(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处于核心地位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古人主张尊重自然的同时强调个人意识。正如程颐所说“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人们对“天文”往往表现出尊重态度,而在“人文”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智慧,远离“天文”而追求“人文”,主张“人”是主体的人、社会的人,人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传统人文精神大部分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都来自“人文”,如《尚书·泰誓》中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人合一思想所含的社会价值,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已深深嵌入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中,并形成一整套的社会价值体系,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特点产生了直接深远的影响。”【18】29传统人文精神在社会发展中,强调以人为本。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把人从自然界中明确的区分出来,也强调了人在自然中的核心地位,“人”才是自觉的人或者是有自我意识的人,在社会关系中才有人的地位和作用,如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一焉”,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都是主张人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可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其理想人格的追求方面就可以实现立功、立德、立言。在很多的历史文献中,都能看到古人对人的理解、价值和作用的阐述,对人在自然界中主体地位的肯定。

(二)和谐是传统人文精神追求的价值目标

“‘和这种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它孕育的根基是我国古代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和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和”的本意是“相应”,引申为和谐、协调,多指不同事物之间的状态要求。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核心理念可以用一个“和”概括,“和”就成了传统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的灵魂,是自然界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本状态,也是人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就其本质而言,是充分了肯定人与自然、社会、人及自身的和谐统一。孔子把“和”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论语·季氏》中说:“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强调的是社会整体的和谐。“与天地合其德”,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协调。这些“和”还需要与“中”结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还要做到恰如其分。“中和”之所以能被广泛的运用,关键在于道德伦理,规定了不同人的权利和义务,并将其以适度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确定下来,实现统治的目的。“中和”功能提倡和追求“上中贵和”,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社会维持社会关系的纽带,贯穿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全过程,规范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传统人文精神是通过伦理道德规范来实现社会总体的和谐,对处在不同地位的个人,有着不同的道德要求,正如《系辞上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个人都必须自觉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所承担的义务,遵循统治者要求的伦理道德,各得其分,各尽其职。

(三)礼教是伦理道德发挥作用的重要形式

传统人文精神不仅重视“人文”,而且也重视伦理道德教化。这种教化,主要借助于“礼”、“乐”等形式,将其形象化、情感化,实现能够教化人的目的。孟子认为,道德教化可以培养人的“浩然正气”,通过自身修养来激发人的正义之气,加上对这种修养的坚持,才能使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本质上讲,道德教化属于人的内在行为,而外在的教化只能通过内在行为来引导,才能转化为自我完善的道德力量。因此,个人的道德自觉、自律可以巩固道德教化带来的精神品格。传统人文精神中的“礼”,是指当时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和政治规范,渗透于社会生活之中。荀子认为:“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是调整主客观之间的矛盾、寻找目的与条件之间的一种平衡关系。礼来源于现实的生活,以社会价值作为标准来应用到政治生活之中,从而形成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可参照、可模仿和根据条件可以不断更新的行为模式。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个人只有服从礼的要求,在仪态外表上符合规范,才能步入社会与人交往。礼的规范在个人道德教育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以礼树人、创业、守业的人文精神,集中体现了传统人文精神对人的道德教化功能。而传统人文精神的伦理道德与政治实践混同在一起,人文精神也就趋向于从整体上把握人,使人自觉,使社会政通人和,使世界与人相互协调。古人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把修身、正己作为治国、平天下和安身立命的标准,将人文精神渗透于道德教化之中,使传统人文精神得到了扩展和弘扬。

〔参 考 文 献〕

〔1〕程静宇.中国传统中和思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许苏民.人文精神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曲文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4〕郭齐勇.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李玲玲,先秦儒家人格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价值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

〔6〕吴希,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理论对和谐社会人格建构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史焕翔〕

猜你喜欢

和而不同天人合一
“和而不同”的美好婚姻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审美共性初探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时代发展下的词汇意义流变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
我们这样讲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