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的哲学透视

2015-05-30乔玉强曾庆栋

理论观察 2015年7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哲学马克思主义

乔玉强 曾庆栋

[摘 要]“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是党中央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的前提下,立足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科学判定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世界发展形势而得出的科学总结,是新形势下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没有过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指导地位不可动摇。

[关键词]“四个全面”;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13 — 03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根本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坚持了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论是“四个全面”的产生过程还是其具体内涵,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奋斗的总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再是单纯地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而是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从提出 “小康社会”到十八大报告中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过程中无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全面协调系统科学的命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事物的本质要坚持全面的、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之一,其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哲学命题,具体表现在“全面”和“建成”两个方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建成小康社会的总布局要全面。无论是具体内涵还是语言表述都较以前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比如,将经济“更加”发展表述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民主“更加健全”表述为民主“不断扩大”,将文化“更加繁荣”表述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等。二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要考虑全面。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还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更应该考虑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和持久性,在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环境保护,使经济发展不仅持续而且健康。“全面”就是要在共同发展和劳动等量的前提下,东西部、南北方以及行业之间和行业内部收入差距缩小,人民生活水平最大化的提高,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正确处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使居民收入最大化,贫富差距最小化。

“建成”和“建设”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却体现着“质”和“量”的不同。“建成”体现的是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建设”还处在“量”的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从邓小平同志设计的“三步走”战略,经过江泽民同志细化“第三步”,最后在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从先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到实现总体小康,到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再到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最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整个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从提出到建设最后到建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发展过程,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辩证统一。〔1〕

(二)实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关键在于改变世界”〔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居于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历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经过慎重思考并结合当前国情和国际形势提出来的奋斗目标,绝不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做出的决定〔3〕。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历史已经证明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靠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不懈奋斗,不断实践完成的。绝不是领导干部以及人民群众喊喊口号,就能建成。作为领导干部只有思想和行为高度统一,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入基层,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脚踏实地干实事,国家才能兴旺发达,人民才能幸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胜利在望。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动力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变革,而是一场“建设性的革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我国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贫富悬殊,换句话说中国目前的问题不是贫穷带来的,而是富裕带来的,是分配不均带来的。所以全面深化改革迫在眉睫,“改什么”“谁来改”“怎么改”这是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改什么”——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单独改革某一领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无异于杯水车薪,改革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对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改革必须做出系统整体谋划、统筹安排。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的改革有制约和引领作用,经济体制改革落实的好,其他领域的一切矛盾迎刃而解,落实不好其他领域的改革将举步维艰。我国现在生产力水平仍然低下,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卡夫丁峡谷”。落后的生产力不能与先进的生产关系有机匹配,所以解放发展生产力依然是当务之急,同时也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经济领域敢于学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优秀成果。在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既要发挥好市场的作用,也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但要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有突破经济体制改革的瓶颈,才能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深化〔4〕。

(二)“谁来改”——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来谱写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建设者和推动者。所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由人民群众来进行,但是必须只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37年的历史证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共产党领导和人民群众,同样全面深化改革也离不开共产党领导和人民群众。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产党人从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人民群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才能创造历史。共产党人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在群众中发现需要改革的问题,才能带领人民群众进行彻底改革。相信在未来的改革中,人民群众会定会在共产党的带领下谱写改革历史新篇章。

(三)“怎么改”——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改革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还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勇于创新。改革的本质就是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改革的困难不言而喻。另外,每一领域的改革都会影响其他领域改革的进程和深度,利益不能重新调整,改革达不到预期效果,那么这样的改革就是不彻底的改革,就是伪改革。面对改革阻力,要想办法解决矛盾,并不能逃避。过去改革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我们也可以有选择的吸收,但是最根本措施是应立足我国的国情,打开思路创造出适合我们自己改革、发展的道路。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总目标的制度保障

社会形态五分法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社会依次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五种社会形态的社会治理会经历道德约束,人治,法治,自治。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只能充分依靠法治来对社会进行治理。全面依法治国,对于具有数千年人治历史的中国,无疑是国家治理领域内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上,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小农经济决定了社会治理只能是君主专制,“人治”成为封建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在国家治理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充斥着“人情味”,认为国之治乱,不在法而在统治者的贤能与否。

在法制世界,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主国家更应该带头坚持“法治”,这是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生产力不发达,收入分配悬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必须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法治理论创新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深化不断相适应;法律要“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有法制才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保驾护航。在法治成为主流的今天,推行人治,这种倒行逆施的做法,完全不符合民主自由的历史潮流,终究将被历史遗弃。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认识事物本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民推进依法治国实际表明我国有志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也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要深入理解这一战略部署,必须对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化认识,以便指导实践。

1954年制定了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基础。“文革”十年对社会主义法制破坏殆尽。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目标。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刑法等7部重要法律。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现行宪法。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坚持依法执政、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思想和“三统一”的法治原则,这就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原则。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把依法执政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之一。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复杂反复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化法治和法制认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才能够减少法治的误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规划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步骤和具体内容,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贫富悬殊,各种矛盾凸显的国家,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依法治国才能有力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幸福〔6〕。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坚实后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于“自强”,关键在于如何使用权力。

(一)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

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防止在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全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治理行为主体和治理对象主体要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党中央的责任,更应该是从中央到地方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贯彻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7〕。二是“全面”体现在从严治党内容方面,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把“严”作为一条贯彻始终的主线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二)全面从严治党重点在“从严”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严”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严”的标准和阶段性特征是不一样的。“严”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理论上,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优于资产阶级政党。但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监督机制不健全很容易导致多头监督或者是无人监督,在实践中本应有的优越性很少体现出来。所以对党员的选拔和培养必须“从严”,做到宁缺毋滥。第二,在党建过程中,作为代表人民利益的先锋队,共产党员必须要将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思想上能够自觉将党的纪律内化为自己的责任,达到时刻能自我约束而非靠党纪党规和其他人的约束和监督,真正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五、“四个全面”是一个有机的哲学系统

从哲学的高度理解认识把握“四个全面”,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能否发展进步,取决于我们能否抓住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主要矛盾中能否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能否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以重要的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在“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引领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者三大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起领导作用,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着支撑作用,这四个全面都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及其内容,都是一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新与特色相结合的思想体系。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的自我净化,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但是其四个组成部分又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层层递进的有机的统一体。具体说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打破僵化的思想障碍,调整利益格局,解放思想。全面依法治国,用法治理念解放思想,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用法律制度保障改革成果。但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全面从严治党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保证政治引领,三者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来源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并且还将继续在社会实践中去检验,使其理论更加完善,从而在新形势下继续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参 考 文 献〕

〔1〕赵秉峰, 赵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的哲学底蕴〔J〕.绥化学院学报, 2014, 34,(08):10-1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3〕赵秉峰,李卓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哲学思考〔J〕.理论观察,2014,(01):10-11.

〔4〕张高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N〕.人民日报,2013-11-20.

〔5〕谢英浆.依法治国理念的哲学思考〔N〕.厦门日报,2014-11-14,B08.

〔6〕王利明.依法治国方略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J〕.求是,2014,(21):35-38.

〔7〕习总书记首谈“四个全面”意味着什么[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2/17/c_127310842.htm,2014-12-17/2015-04-12.

〔责任编辑:谭文富〕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哲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