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我国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2015-05-30李翔宇

理论观察 2015年7期
关键词:世界历史中国全球化

李翔宇

[摘 要]全球化使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重归人们的视野。它揭示了现代社会产生以来人类历史由各民族相对独立发展走向全面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和趋势。全新的历史时期,全球化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扩展到了新的领域,中国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之上谋求发展以期更好地融入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的改革大潮中。

[关键词]世界历史;全球化;中国;策略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09 — 02

当今时代,科技、人才、信息的多面发展使得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打破了时空的局限,联系日益紧密,世界渐渐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人们把这种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上的发展和全球意识的崛起称作“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于它的利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作为与全球化密切相关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回归了人们的视野。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简析

(一)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产物

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转向是源于西欧的现代性向全世界强行扩张的结果,它本身是现代性的重要维度之一。地理大发现之后勃兴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通过生产和交往的扩大实现的。科技革命推进生产和资本的扩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地域,民族逐渐打破原有的隔阂,国际竞争日趋明显。客观上,前工业文明时代的交往方式和范围得以改变和扩大,现代性的跨国交往方式出现,在空间上把世界范围内的人们联系起来。生产和交往是一种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生产促进交往,交往的发展也会刺激需求,衍生产品,扩大市场,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加快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所以,世界交往一方面通过自身对社会的直接规定性,直接推动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对生产力的推动,形成了现代大工业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间接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二)世界历史是一个矛盾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世界总体和各个国家元素之间的矛盾性和国与国之间各个部分的矛盾性(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发展与危机交替的周期性矛盾三个方面。世界总体和国家要素之间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以西方民族的现代性为主导的,但不能因此否定甚至消灭其他民族及其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马克思认为民族性和世界历史在根本上是相悖逆的,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悖逆和由此衍生的批判及自我批判的存在,才共同组成了完整而又多彩的世界历史的画卷。国与国之间由于发展水平、文化样态等方面的差异构成了一个矛盾发展的体系,它让一些国家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输出资本、信息、技术,而让另一些国家成为世界市场,输出资源和劳动力,这种中心化和边缘化的不同角色扮演形成了一个偌大的客观的世界经济的体系,每种角色都各行其道,而且每个角色都不是一尘不变的,都会在不同时间随着不同条件的出现消亡自行变换。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称作“普遍交往”或“世界联系的体系”,而把英国比作资本主义的“造物主”、“心脏”,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比作“四肢”,两者的关系定义为“依附”,这正是对世界历史的不平衡性的矛盾发展的生动而又深刻的描述。此外,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固有矛盾使得资本主义会从繁荣走向危机随之会是一段痛苦的局部生产关系的调整而后恢复正常的阶段而且这种现象会呈现周期性的循环。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危机不会再局限于一国或者几国,而是会以更加严重剧烈的震荡波及整个世界。从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来看,也正是由于世界历史的发展,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在世界范围内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使新的分工体系和新的世界机器相适应,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的打击,而且使资本主义的发展趋于相对的稳定。须看到,这种赖以生存的固有矛盾是永远不会根除的,每一次生产关系的变革都会推动历史的前进,所以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也导致了世界历史的周期性。

(三)世界历史是世界文化的有机融合

资产阶级开辟了世界市场使得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这种生产和消费不仅包括物质生产和消费,还包括精神生产和消费。一种全新的世界具有典型的交融性、现代性和时代性文化形态——“世界文化”得以酝酿。

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一直都裹狭着文化入侵的过程,上溯到中世纪的西方传教活动,大批西方传教士积极奔走于世界各地,兜售基督教等西方文化,随之而来的便是经济渗透和政治入侵。在此过程中,由于资本主义文化本身的一些先进特征,人类共同的生存经验加上许多人为的因素,一种长时间累积的文化共性逐渐形成。“同样的条件,同样的对立,同样的利益,一般说来,也应当在一切地方产生同样的风俗习惯”。世界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虽然伴随着文化帝国主义的侵略性和残酷性,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它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而且这种融合的过程必然会伴随世界历史发展过程的始终,我们可以大胆估计其现今存在和以后必将更加丰富的包容性。直到“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之间的民族分割和对立日益消失”的那一天。

二、我国应对当今世界全球化的策略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看做是世界历史运动的必经阶段,所以,当今全球化的性质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它只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暂时的初级阶段。须看到,资本主义虽在很长一段时间主导全球化进程,但客观上,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改变也是显而易见的,它给社会主义国家生存带来严重挑战甚至灭顶之灾,但也给他们广泛参加全球竞争和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只有社会主义的全球化才能从全球范围内实现现代化,获得全人类的解放。因此,全球化的过程其实就是资本主义不断自我批判和否定的过程,因为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并不能消除其本身存在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局部的生产关系的调整也不能改变其走向灭亡的命运,资产阶级无法真正完成世界历史性的全球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就是无产阶级主导的共产主义的实现。当代的全球化已是一个全面的过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这种趋势必将会随着世界历史的的发展更加突出和明显。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脱离这种趋势而存在,参与到全球化大潮中,是当代每一个国家的必然选择。世界历史的发展道路是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对于我们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把自身的发展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想参照,相协调,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一)继续稳步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邓小平曾说过“现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现在世界的发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在变化,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所以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经验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在这场全球化革命中的地位和使命,克服弱点,发扬优势,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开放的经济发展策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有效地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互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总的来说,就是要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优化结构,积极参与到国际经济竞争的大潮中去,把自身经济的发展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去考量,努力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具体说,要以点带面,沿海内陆地区开放优势互补,以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来辐射全国;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发展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结构,形成技术,质量,品牌的新的竞争优势;加快“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以跨国公司等跨国组织为代表进行多边,多层次的交往合作,互利共赢,趋利避害,共同提高经济全球化下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

(二)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世界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不管是世界历史形成之初的全世界劳动力的搜刮,还是当今世界市场下的劳动力需求亦或是世纪历史的终点共产主义对于人的全面解放的尊重,都离不开人的参与,而且,世界历史每一个重要的阶段都伴随着科技革命带来的丰硕成果,人才和科技推动着世界历史的前进。科技和信息的发展使当代全球化竞争日益表现为世界范围内人才和科技等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现实中知识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和科技力量的支撑,所以,重视人和科技的作用是全球化的题中之意。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和人相对孤立的状态,解放了生产力,但资本和生产的全球性扩张,无止尽的资源掠夺,无休止的功利享乐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诸如生态环境恶化,能源资源枯竭,人口压力等威胁到人类生息繁衍的全球问题,使得人类自身陷入危险之中,面临着严重的可持续发展的危机。作为人口和资源大国的中国,作为全球化和世界历史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可持续发展发面更要做出自己切实的努力,重视长远利益,端正价值观,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奋斗。

(三)兼容并包,博采众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必然会发生碰撞与交流,一方面来自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往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源于各个民族人民的自觉的主体性的增强和价值选择,加之现代信息科技的支持和网络化的生存方式,文化整合和世界文化的形成成为了多重力量作用之下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也为我国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阿尔布劳曾指出:“全球时代给文化观念带来的最大新意义,实际上就是使种种界限失效并使许多成分从以前的话语强加在它们上面的种种限制中解放出来”,文化的革命对于国家主体来说是根本意义上的革命,中国的文化建设只有融入现代化的浪潮才会真正融入世界,融入世界范围的话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自己历史悠久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加以批判地继承的基础之上去合理借鉴外部文化,吸纳一切有利于自身完善和发展的优秀人类文明成果,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曹荣湘.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全球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叶险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现时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4〕闫宏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我们把握全球化的启示〔J〕.河南社会科学,2005,(04).

〔5〕张立.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当今全球化的现实定位〔J〕.理论月刊,2001,(11).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半月谈,2012,(22).

〔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性看,齐心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谭文富〕

猜你喜欢

世界历史中国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左翼力量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考
乌托邦思想、工程及其命运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