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5-05-30王亚琳
王亚琳
【摘要】互联网以其迅猛的发展态势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政治生活中,网络成为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网络政治参与还存在参与无序、参与不平衡、文化冲击以及政治盲从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了通过增强政府网上职能,完善政府回应机制;规范网络秩序;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新技术研究等对策,力求能够积极引导、规范参与、畅通渠道,推动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问题与原因;对策思考
一、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参与无序:政府难以把控
无序性是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一个突出问题,其毫无疑问增加了政治参与控制的难度,对政府的网络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首先,网络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网络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自由传播政治信息,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不计其数的海量信息却是鱼龙混杂,充斥着各种有害的、误导性的信息。例如,一些别有用心的利益集团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会利用网络故意捏造事实真伪,欺骗大众。事实上,大多数的网民是没有能力去甄别这些信息的真假,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和吸收这些信息。这无疑大大降低了网络公民参与的质量。
其次,党和政府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缺乏有效的引导。无序参与在没有良好的引导下往往会演变成网络群体事件,由于参与网民的数量庞大、再加上网络便捷迅速的传播特点,一般都会迅速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在较短时间内就能造成强烈社会冲击,甚至对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造成影响。
(二)不平衡性:“数字鸿沟”加大参与的不平等
网络之所以具有平等性,是因为网络剥去了网民的权力、财富、身份、地位的外壳,每个人都是地位平等的网民。但事实上,随着网络化发展所造成的数字鸿沟却导致了政治参与的不均衡状态。所谓“数字鸿沟”,又叫信息鸿沟,是指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之间的巨大差距,是信息技术在普及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极不平衡的扩张状态。[1]
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条件还不发达,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各地区之间、各城乡之间均存在着数字鸿沟的问题。我国“数字鸿沟”导致的网络政治参与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目前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参与主体并非代表全体公民,高学历及高收入人群在互联网中占据主要的地位,这些人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而掌握信息资源相对较少的那部分人群,比如文盲、老年人群、基础设施匮乏地区的人群等,则无法利用网络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二、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参与主体的原因
首先,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较弱。我国学者闵琦指出:“相当大数量的人参与政治不是基于公民的责任感,不是出于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不是出于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考虑,不能正确理解中国国情对现实政治参与的制约,而是凭着心中激荡的冲动参与政治,有时甚至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不能采取规范化、程序化的参与形式。”[2]互联网上不计其数的海量信息事实上泥沙俱下,在诸多有效信息中,不乏有害的、误导性的信息,很多网民根本无法从中加以辨别,这就容易导致政治盲从。这种参与往往会超出法律和制度的界线,具有明显的破坏性、发泄性、非理性等特征,这显然与公民政治参与的初衷背道而驰。网络政治参与需要参与型公民,要积极地参与其中,更要有能力参与其中,比如对相关的政治制度有一定的认知、有一定的自我表达能力、尤其是要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特殊性有清楚地了解等。
其次网络上公民政治素质及自身法律和道德意识淡薄。由于网络的虚拟化,隐匿性特点,缺乏传统媒体的严格把关,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加剧了对网民监控约束的难度,也弱化了网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责任感,使他们减少甚至消除了政治参与的顾虑,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现实规范的约束,放纵自己的行为。在网络参政上,常常表现为恶意中伤公务人员、散布虚假信息、危言惑众等恶劣行为;有的甚至被反华势力利用、借互联网散布政治谣言,进行政治煽动,制造混乱,攻击和诋毁政府。[3]
(二)文化环境因素
阿尔蒙德认为,公民文化是一种忠诚的参与者文化。个人不仅取向于政治輸入,而且他们还积极地取向于输入结构和输入过程。[4]但中国长期以来臣民文化和官本位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尚未形成参与型政治文化。我国公民文化中的不足与缺失的显著结果就是公民主体意识孱弱,如政治参与过程中情绪化表达现象突出、理性不足;容易受他人言论影响、从众心理严重,难以进行独立判断等等,这也必然导致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的非理性和非规范参与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在政治体系中,公民文化与政治参与密不可分。公民文化是政治参与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导着政治参与的发展,而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政治文化发育的温床,为公民接受政治文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三、解决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增强政府网上职能,完善政府回应机制
首先,各级政府要积极完善电子政务工程,做到信息公开、全面、透明,让公民能够及时、充分、全面的了解政府相关信息,使网络真正成为政府沟通民众的桥梁。信息公开不仅使民众对参与讨论的议题内容有透彻的了解,还能确保民众所获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抑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当前,政府网站、政治博客,政务微博的出现和兴起开辟了政府与民众、官员与百姓沟通的新平台。“特别是一些窗口单位,利用政务微博发布的信息广、受众多的特点,通过微博及时向公众发布权威信息、便民措施和服务信息……实现由‘宣传发布到‘服务民生的转变,从倾听社情民意的问政平台,成长为常规化、制度化的网络‘办公平台。”[5]
其次是完善政府的回应机制,服务对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反映的问题及时予以回应解决,解决方案通过公示的方式,保证决策公正透明。同时增加“投诉/举报/信访”、“ 民意调查/意见征集”等渠道方便民众对政府进行监督。
(二)规范网络秩序:自律和法律
正如有学者指出,“在网络与现实已完全交织的今天,个人在网络中的任何行为,都可能延伸和影响到现实中来。理性使用互联网,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遵守法律和社会普遍道德规范,负责任地表达意见,不做任何损害社会、侵害他人之事,才是网民应有的作为。”[6]网络中每个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政治责任意识,认识到必须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负责,因此真正做到自律,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抵制不良、虚假的信息、谣言的传播,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中一些网民不盲目转发、妄下判断,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参与政治生活。当然,这些有赖于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以及完善的网络道德监控机制。
(三)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
参与型政治文化,指的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作为一个整体以及体系的输入方面和输出方面都有强烈而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自己作为整体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以及政治行为的效能具有积极的认识和较高的评价。[7]参与型的政治文化强调理性的、积极的、有序的政治参与,帮助公民更直观的了解政治运作过程,获取有关的政治知识和政治信息,有助于公民形成正确的政治参与理念,增强对政治体系的认同感。
要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首先必须积极引导公民正确理解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有目的地培养公民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的兴趣与习惯,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政治思维和行为模式;其次培育网络公民意识,提高公民政治參与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负责任地参与到政治决策中来并自觉履行公民责任。最后培养公民从网络信息洪流中甄别信息的能力以及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逐步提升他们政治参与的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1] 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数字鸿沟
[2] 闵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221
[3] 李凤梅.浅析网络媒体对公民参与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报业,2011,(6).
[4]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28-29.
[5] 陈里.政务微博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一位官员“大V”对微博的思考(上)[N].中国青年报,2013-11-4.
[6] 京平.从实名开始,重塑“互联网观”[N].北京日报,2012-4-17.
[7] 张明澍译.阿尔蒙德,维巴著.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度[M].商务印书馆,2014: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