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于练,“归”于思

2015-05-30江亚文

东方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整体思想化归思想数学模型

江亚文

【摘要】数学思想越来越多的在新授过程中被重视,而在练习时却很少见到。然而,化归思想在练习中却是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练习中体现化归思想,使数学思想得到不断的延续呢?本文将以《圆》中的练习案例,通过思维的不断来回训练,用“集成”的眼光关注整体等策略,把化归思想深入学生的学习中,为学生学习所用。

【关键词】化归思想;思维;数学模型;整体思想

新课程标准由原来的“双基”变成了现在的“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显然,“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越来越被重视,只有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才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众多的数学思想方法中,化归思想是一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攻克各种复杂问题的法宝之一。在现实教学中,老师们越来越多的感受到了化归思想的重要性,而且在新授过程中也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但在新授结束后,化归思想的渗透也就戛然而止,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那么如何在练习设计中也能较好地体现化归思想呢?笔者认为,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关注思维来回,实现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的相互转化。

1.操作抽象,架构实际问题到数学模型的桥梁

教材的设计,非常合理地安排了相关习题,如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后,就出现了这样的题目:(作业本P15)

本题最关键的就是寻找它的目标模型——求顶点A在旋转时所经过的路程。其实是简单的一条线段绕其端点旋转一定角度后,另一端点所经过的路程。而这个活动过程,其实就是圆的形成性定义——当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一个端点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个端点的轨迹叫做圆的真实诠释。所以可以进行如下环节:

第一层次:动手操作,发现本质联系

师:请你用学具演示三角形绕定点C顺时针旋转的过程。边旋转边思考:

①旋转时,关键是什么?三角形哪些地方是没有用的?去除这些部分结果还一样吗?

②这个过程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是相似的?顶点A在旋转时所经过的路程是什么图形?

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可以去除非本质信息。发现这和绳子画圆情况一样,也就是一条线绕着一个端点在旋转。为实际问题和目标模型的转化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转化和解答,利用数学模型求解

有了上面的发现,学生就自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圆的知识,即经过的路程其实就是线段AC绕点C旋转后,点A所经过的路程其实就是圆弧,而旋转的角度和等边三角形的60°角有关,正好是120°,而120°是整个圆的三分之二。所以所走的路程是半径为1dm的圆周长的三分之二。把三角形绕一个顶点旋转后另一个顶点所走的路程,通过化归思想,转化为线段绕一个端点旋转后另一个端点所走的路程,也就是归结于圆的形成性定义,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这样的转化。比如洒水车规定时间内洒过的路面的面积,它的数学模型就是长方形的面积,洒水的宽度就是长方形的宽,经过的距离就是长方形的长;村庄饮水铺水管,怎样使成本最少(水管最短),它的数学模型是过直线外一点所有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

2.有去有回,拓宽数学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种数学模型,往往不是只正对一题的,它其实在很多地方都适用,如果就以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样为止的话,我想这样的训练无疑是单向的,也是封闭。那么当学生遇到其他题目,就不会有这种转化的意识,所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这样的数学模型可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思维有去有回,才是真正的体现了这种数学思想的价值。

比如学生在进行圆的周长的巩固练习时,会碰到这样的题目:一个羊圈的半径是15米,要用多长的粗铁丝才能把羊圈围上3圈?解答此题时,肯定会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也就是求3个半径为15米的圆的周长。学生利用模型规律轻松解决本题后,我们不妨反过来,让学生说说:像这样除了利用圆的周长解决此题之外,我们还能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呢?你能举例说明吗?此时,学生在思考的是数学模型的具体直观现象。比如,一头羊用5米长的绳子栓在一棵树上,绕着走一圈,走的路径是多少;李爷爷用3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圆形的菜园,它的半径是多少;当然,数学模型还有很多,比如圆环的面积计算,我们可以解决小路的面积,可以解决圆环饰品的大小等等。

二、关注整体思想,实现形与形的互通

1.借助分割法,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不断渗透化归思想

比如当学生遇到不规则图形时,不是盲目地进行计算,这样只会使计算非常的繁琐,甚至会降低计算正确率。而是先进行分割,把不规则图形分割成若干份。然后尝试平移、旋转或对称等运动形式,抓住这些运动时大小是不会改变的。看看能否把不规则图形通过转换,重组成规则图形,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方法就是化归思想的体现。

如:(右图),一看这个题目,有些学生觉得无从下手,部分学生会在中间加条辅助线,把阴影部分分成两部分,然后经过繁杂的过程计算出它的面积:

①的面积:3.14×102÷2=157(cm2)

②的面积:3.14×102÷4=78.6(cm2)

20×10=200(cm2)

200-78.6×2=43(cm2)

总面积:157+43=200(cm2)

然而细观察分析,这题我们完全可以运用化归思想,通过分割,把上面的半圆分成2部分,然后通过旋转,四分之一的扇形分块填补到下面的扇形中,这样把不规则的阴影部分重组成长方形,然后计算它的面积。如图:

这样,不规则的阴影部分通过平移,可以拼成一个完整的长方形。从而就可以简便计算:总面积:20×10=200(cm2)

这里的分割法就是此题的“关系键”,通过分割——尝试运动——重组,把不规则图形的计算转换成以前学过的、会计算的规则图形,不但降低了计算的难度,還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借助想象,把部分图形还原成整体图形,不断深化化归思想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这说明,任何的学习,都要把学生陌生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内容,化生为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那么当学生在遇到变式题目时,就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不会的图形与学过的图形有什么关联,然后想一想,能把陌生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吗?然后动手补一补加以证明。这就是化归思想的体现。可见,在练习时,合理运用化归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更简便地解决问题:

如: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中有这样题目:求中间红色部分的周长是多长?

学生都能知道周长在哪里,却不会,因为没学过求圆弧长度的方法。但是学生已经会求圆的周长,只是他们没有把两者联系起来。此时我们不妨先让学生进行想象:这个周长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像类似,?能进行补一补,补成这个图像吗?它与这个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通过想象,补形之后(如右图。)原来一条弧的长度是这个圆的周长的1/4,而圆的半径就是正方形的边长。把原本陌生的圆弧的长度,转变成学生熟悉的图形,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这里运用了先想象,再补形,然后转化,把陌生的圆弧转化成熟悉的圆的周长,明白求圆弧的长度计算,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计算出圆弧的长度。

其实,像这样将分散的或部分的知识放入整体中,会使解题更加的浅显易懂。如求右图阴影部分的面积,我们就可以关注其整体部分,将阴影部分放入三角形和小正方形中,就可以用S△BCG+S□FCDE-S△BDE的方法求出面积。

再如3(x-4)=24,解方程时就要把x-4看做一個整体;这样的方法尤其到初中的姐方程组作用更大。

总之,用化归的方法解决问题,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培养化归思想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持之以恒,作为教师,必然都知道化归思想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不仅是课堂教学要有意识地渗透化归思想,在练习时也要引导学生运用化归思想解决题目。通过练习的设计,让化归思想贯穿整堂课的始末,甚至是延续到课外。但是应用数学化归与转化的方法去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可以遵循。因此,我们还是要根据问题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利用动态的思维,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寻求出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化归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逸卿.习题设计需“有去有回”.教学月刊.2014(10);

[2] 梁秋莲.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 小学数学教育.2012(3);

[5] 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整体思想化归思想数学模型
AHP法短跑数学模型分析
活用数学模型,理解排列组合
领悟数学思想?提升解题能力
浅议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整体思想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实践探讨
浅议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整体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化归思想的应用
对一个数学模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