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开发

2015-05-30卢丽虹王志慧

大学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课程改革高职院校

卢丽虹 王志慧

[摘 要]课程开发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核心内容,课程开发的质量是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象征。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课程开发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新举措。需要探讨协同创新的定义、本质、特点及理论背景,分析我国高职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在协同创新理念指导下阐述高职课程开发的技术,并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企业文秘英语为例对高职课程开发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协同创新 高职院校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24-03

一、引言

课程开发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核心内容,课程开发的质量是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象征。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课程开发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新举措。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了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从而迫使学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合作,了解并掌握行业企业的最新岗位工作标准和要求,促使学校进行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但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学方法未能满足企业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课程内容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本文以协同创新为导向探讨高职课程开发,即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与具体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以行业企业的工作过程为基础,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促使学生能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达到零距离上岗的目的,从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

二、协同创新的理论背景

(一)协同创新的定义、本质、特点

协同创新就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协同创新已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活动的新趋势,成为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通过国家的引导和机制安排,帮助研究机构、企业及大学发挥各自的优势、整合资源,以达到各自的优势互补。

协同创新有整体性、复杂性、层次性及动态性等特点。协同创新各要素是有机结合而不是简单相加,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组成系统的各要素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协同创新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层次,遵循着不同的规律,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

(二)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

科学技术与市场需求促进了科研院所、企业及高校的合作及协同创新。技术及科技的多元性又有利于促使企业实现创新、促进市场需求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水平创新人才的摇篮,也是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结合实践。企业是实践主体之一。因此,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一是有助于了解、掌握企业的前沿技术;二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经费来源,以支撑学院各项研究及管理工作的开展。

国内关于协同创新理论的研究并不多,且主要是宏观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了创新过程中企业内部各职能及企业与环境协同的思想。国外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多是从其与企业、市场如何合作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借用协同创新的理念,主要用于指导高职课程开发。文章的协同创新专指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是一个狭义的概念。

三、我国高职课程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课程的定义,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解释,课程是“课业及其进程”。如果涵盖课程的工具性,则课程“就是教学内容期间进程的总和”,或者说“课程就是有组织的教学内容”,“是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也有的学者认为,“课程是对学校教学内容、标准和进程的总体安排与初步设计”。总之,课程开发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采用、考核评价的方式、实训方式等环节。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工作任务的分析不够细致,过于笼统;课程设置模仿学科课程框架;课程内容选择脱离工作任务,教学方法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课程目标的定位模糊,过于宏观,与工作目标相差甚远等。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学校没有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未能与企业深度合作。

课程开发最重要的就是对工作任务的分析。工作任务的分析决定着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最终产品的质量。高职院校基本都认识到了工作任务分析的重要性,但现有课程体系与工作任务分析结果的课程体系还是很相似。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对工作任务的分析过于笼统、粗糙,忽略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课程设计者们难以表述课程的具体内容。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只关注了如何根据工作任务来确定教学内容,却没有做到如何根据实际工作任务来安排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的排序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更加符合逻辑。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仍然依据学科课程来设置。

为了提高教学内容的岗位针对性,课程教学内容必须根据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来确定,这样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地培养。因此,教学内容是否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是我们判断高职课程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四、高职课程开发的技术

高职课程开发必须确定开发的课程符合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因此,课程开发的每个环节都必须有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这是现代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本质要求,也是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提高科技竞争力的现实要求。课程开发模式一般有三种: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环境模式。高职课程开发最常用的是目标模式,它包括四个阶段: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和实施课程评价。

(一)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就是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达到什么状态。首先,课程目标确定前需要确定社会需求、企业需求,包括劳动市场条件、教育决策需求及专家意见等。其次,了解教学对象,包括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基础、学生的兴趣及学习特点等。

(二)选择课程内容

高职课程内容的确定需要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人员的协同合作。首先,要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在微观上确定与课程开发有关的职业活动内容。这包括三个层次:1.工作岗位分析。通过岗位分析确定这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及工作态度的要求。2.工作职责分析。对岗位群的工作职责进行分析,以确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3.工作任务分析。进一步分解工作任务,得到每个单元所有具体的职业活动,以此来确定职业所需要的专项能力。在内容选择方面,从工作任务转换到课程计划,从职业能力标准转换到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者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分析工作任务后要进行教学分析。教学分析是联系职业工作能力与教学要求的纽带,其主要目的是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便可获得职业必须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然后将一系列的专项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或模块,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教学内容。

(三)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确定后则要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和编制。要打破思维定式,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排序,并安排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等,即编写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其次,安排课程的教学进程,如周学时表和课时表。同时,还需提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以便使教学过程服务于总体的教学目标。

(四)实施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主要是对课程实施的进程和结果进行检查。课程评价的结果不仅仅取决于学生参加考试的结果,而且取决于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选择、确定,以及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实施、组织及其结果评价过程的正确与否。

课程考核一般采用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两种方法相结合,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由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组成。教师要对课程每个模块或每项工作任务进行能力、知识、素质三方面的考核,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给予表扬鼓励,对做得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学生对完成每项工作任务的目标、进度、采用方法的合理性、质量、完整性等进行自评,并填写相应的自评表格。

五、高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开发实例

(一)分析行业企业的文秘岗位工作要求,开发企业文秘英语课程

企业文秘英语是笔者主持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依据行业企业的需求,在分析了涉外文秘工作任务及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开发的。

(二)基于协同创新的企业文秘英语课程内容设计

新技能的更新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与行业企业紧密配合,协同合作。没有基于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学校则无法掌握、了解前沿的技术,也就制定不出前沿的、紧跟企业需求的课程标准,也不利于学校进行能够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教学改革。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企业文秘英语通过岗位需求调查及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系统分析,确定企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学校与企业协同合作,分析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由此设计了10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每个模块对应一个典型的文秘工作任务。

(三)基于协同创新的课程评价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企业文秘英语的评价方式采用了学校与企业协同合作的方法:虚拟公司与工作现场相结合,既在虚拟公司的环境下考核,又在真实企业的文秘岗位中评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注重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又注重期末考试成绩;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考核相结合,既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考核学生的语言和文秘技能;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既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又注重让学生互相学习及互相评价;校内教师与企业人员相结合,考核人员既有校内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也有校外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英语能力和文秘技能的评价。

六、结语

课程开发与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教育工作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智慧,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课程的改革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课程设计者的投入程度。本文仅为抛砖引玉,以促使学术界更加重视课程的开发与改革,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由量到质的提升,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 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3] 刘要悟.试析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教育研究,1996(4).

[4] 卢丽虹.高职国家精品课程《企业文秘英语》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

[5]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 陈劲.协同创新[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课程改革高职院校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