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和探索
2015-05-30梁书秀王永学
梁书秀 王永学
[摘 要]为了应对国家战略性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海洋开发人才,国内四所院校利用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的优势,开始培养开发海洋资源技术人才。根据国内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概况,分析研究海洋空间资源开发技术及其知识体系的要求,提出和建构海洋空间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分析其课程体系设置和相应的人才培养保证机制,培养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复合型人才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140-02
一、引言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是针对海洋中各种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体系,可分为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海洋矿产资源勘探、海水资源、海洋空间、海洋能源等开发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对持续发展所需的资源和能源供给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把与海洋资源开发相关的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了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海洋开发人才的迫切需求,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和同济大学等高校率先开始培养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本科生人才。
海洋环境的复杂性与其资源分布的立体性和多层次性,给人才的培养提出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相关人才必须具备基本的海洋科学知识,另外一方面针对不同的海洋资源自身的特点做到术业有专攻。目前开设该专业的几所高校对本科生人才的培养都依托本校各自的教学、科研优势平台,进行各自培养体系和目标的建设。如:中国海洋大学侧重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南京师范大学侧重开发与保护培养人才;同济大学重点培养海洋矿藏资源开发技术方面的人才;大连理工大学则侧重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技术。
二、海洋空间资源开发技术及知识体系要求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技术是指人类向海岸带、海面以及海底空间延伸所采用的高新技术。现代海洋空间资源开发技术应具有与海洋环境相协调、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海洋空间开发技术已经从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延伸到生产、通信、电力输运、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开发利用。与传统的港口运输工程建设相比,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复杂得多,其规划设计需要与城市规划、海洋地质、海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海洋管理等学科交叉与融合。
大连理工大学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通过实施精英教育,实现培养精英人才的总目标。依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原港口、海岸和近海工程专业的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培养能够掌握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人才,在海洋、交通、水利、土木、能源、城建等部门从事将沿海城市岸线资源和所属的海域空间资源进行规划、设计、施工、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复合型人才。
为了满足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复合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其知识体系包括三方面:水利工程——满足工程规划、设计能力、施工的能力要求;海洋科学——满足资源管理与保护知识的要求;城市规划——把海域空间资源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进行规划、管理的能力要求。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复合型人才应当是指具备完整而系统的跨学科或专业知识与能力,并能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可适应和胜任多个工作领域的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易陷于毕业生没有系统地掌握跨学科或跨专业的知识、不具备较多方面的能力、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的困境。因此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给高校如何按照培养目标切实地培养出复合人才提出了要求。
根据大连理工大学到2020年左右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目前的人才培养必须改变过分注重专业教育的现状,在本科课程中强化通识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遵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第二,突出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第三,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使专业方向模块更加符合复合型人才对专业的要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第四,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高等学校要在通识教育观的指导下,加强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统一发展。
综上所述,培养复合型的关键在于:(1)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确保课程设置的系统性。(2)根据专业的跨学科特点,设计相对完整的学科课程群,保证各学科的系统性。(3)对于高校来说,实践教学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设计合理的实践环节,使学生的各学科的知识点相互渗透、融合,促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和综合能力,有效地保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培养体系的建设
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技术人才培养知识体系来看,专业要融合工学、建筑学、海洋学、信息学等专业的知识。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保证系统性,使各学科知识点相互渗透、融合。
■
图1 2012年大连理工大学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
课程体系配置流程图
新课程体系较好地体现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几个原则。(1)设计相对完整的学科课程群,保证各学科的系统性。首先该专业属于水利工学专业,在大学通识、公共基础课程和大类平台课程设置中体现了水利学工科高级技术人才的较完备的知识体系。而在工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的城市规划概论和滨海景观学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学生对城市规划学科基本知识的需求。海洋环境与荷载、海岸动力与地貌学、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及数字化技术、海洋资源与管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构成了学生在工程海洋学方面相对完备的知识体系。同时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中也较系统地实现了建筑学、海洋学与水利工学各自的系统性和相互的渗透、融合。如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海洋环境与荷载、海岸动力与地貌学,专业课中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属于工学和海洋学的融合;海洋资源与管理作为海洋学的一部分,城市规划概论为建筑学的一部分,又同时为海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原理与方法这门工学课程服务。(2)设计合理的实践环节,使学生的各学科的知识点相互渗透、融合,促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和综合能力。在实践环节的设置中,秉承了大连理工大学工学注重实践的特点,设计了测量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验、钢筋混凝结构课程设计、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及数字化技术课程设计、海洋空间开发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海岸带保护与修复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共9门与专业方向相关的实践环节,特别是后三个课程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逐步培养学生将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新的知识和综合能力,从而具有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保证机制
为了有效地保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多类型的实践基地。从教师整合与培养、创新教学模式与宽口径的毕业设计实践三个方面为复合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依托大连理工大学海洋工程研究所雄厚的师资力量,利用原港口、航道和海岸工程本科专业的基础和经验,组织和调整有关教师,整合相关力量,并注重对他们进行跨学科培训,使其能够尽快胜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任务,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利用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基地和先进设备条件,开展科学试验和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最后在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阶段将依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从海洋、交通、水利、城建不同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科研或管理实践,以期达到复合型人才的能力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倪国江.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重点[J].海洋技术,2009(1):133-136.
[2] 方东.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其反思[J].高教探索,2008(4):135-136.
[3] 孙莱祥,张晓鹏,刘凡丰.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M].北京:高等教出版社,2005:187.
[4] 许桢英,王匀,李萍萍.工科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3):85-88.
[5] 孟庆研.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60-61.
[6] 黄江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