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15-05-30龚凌云

继续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机械制造课程体系

龚凌云

摘 要:综合职业能力提升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文章通过对机械制造类各岗位职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提出基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途径,即围绕机械制造类职业岗位设置及岗位能力要求,将专业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及专业素质(发展)课相互串接设置课程;融入技能大赛赛题,创新专业课程内容及教学组织等,探索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情况,展示了课程体系构建后的成效。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高职院校;机械制造;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教育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应“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装备制造业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与合作能力。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提出要加快珠三角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现代装备、汽车、钢铁、石化、船舶和海洋工程设备等。到2020年,珠三角的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要超过50%。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必须系统地对职业能力开发教育理念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并与我国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人才培养相结合,从而使职业能力开发教育理念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最终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能适应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此外,职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就业,关系到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开展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伴随着“德国工业4.0 ”“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出台,外显的、单一岗位技能化取向的职业能力本位日益遭到挑战,有专业能力无社会适应能力的“专技人员”日益为人所诟病。为此,专业课程体系要从专技纵深型课程向注重精神品质修为的复合型课程转变,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从岗位就業导向向“可就业、能择业、敢创业” 导向转变。

本文以机械制造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点入手,寻求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途径。

一、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职业能力构成分析

综合职业能力的构成一般来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专业能力。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此能力强调适应性、针对性;第二,方法能力。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此能力强调合理性、逻辑性、创新性;第三,社会能力。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此能力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三种能力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它们是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的。

通过对历届机械制造类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分析,以及机械制造行业需求与发展的长期跟踪,提炼出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在机械制造类行业主要岗位及这些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二、基于机械制造类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途径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期,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驱动,中国机械制造业的专业人才需求在未来将有一个巨大的空间。我国机械制造类高等职业教育在数量上和规模上快速增长,并培养了众多的机械制造类专门人才,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然而,机械制造类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上的扩大未能有效地缓解我国工业对中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紧缺的现状。

(一)围绕机械制造类职业岗位设置及岗位能力要求,将专业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及专业素质(发展)课相互串接设置课程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现行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就业企业需求不直接相关的现象十分严重。这是由于有些学校延用学科化专业课程设置,造成毕业生“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此外,有些学校过分追求“零距离”就业,把高职教育办成了中职教育,使得培养的学生技能单一,并且专业潜力不足。因此,应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教育模式。

通过调研机械制造行业及相关企业,修订机械制造类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压缩理论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性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和建构与之相关的原理知识。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及对应机械制造各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选取来自与专业相关企业典型工作案例与工作任务,建立工作性的学习团队,搭建开放性的平台,拓展学习时间空间。在课程学习与训练中,设置贴合真实的工作环境,并结合机械制造行业主要岗位的必须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与理论专项训练,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来自实践,理论指导实践。

将各个专项训练组合进行综合训练。综合训练在选题上,更强调工作任务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在职业岗位上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学生在工作性的学习团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倡导学生体验式学习、自主性学习。将专业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及专业素质(发展)课互相串接,深入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把课堂学到的知识技能真正地运用到工作当中。

(二)融入技能大赛赛题,创新专业课程内容及教学组织

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竞赛活动。

目前我国各类型的职业技能竞赛引入了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由企业参与竞赛项目设计、标准制定、技术支持及培训工作等。在项目选题设计上参照了企业的生产所涉及领域,在项目内容设计上充分展示企业生产活动过程及体现所需的技能。这样学生从进行比赛训练就开始了解企业工作过程,适应企业工作流程,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能很好地对接。

职业技能竞赛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的一项综合能力的考核,不是单一知识与单一技能的运用,在备赛中学生之间及学生与教师之间,需共同探讨与钻研竞赛内容,做了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的情境式教学模式。在比赛过程中十分强调与注重团队成员的分工、协调及配合,这也正是我们培养高职学生所需要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专业课程的改造中,利用历年的竞赛规程与竞赛项目进行综合教学设计,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一致。并以周实训的方式进行专项实践训练,让学生从任务的要求到任务的学习再到任务设计再到最后的制作,完成整个项目内容流程,了解和熟悉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以达到实现与企业岗位的零对接。例如,在近几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在此过程中,引导与训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

(三)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应最大程度地满足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课程体系开发要遵循“确定专业面对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这样一条逻辑主线。开发过程中, 要从专业服务的岗位( 群) 工作任务调研入手, 并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 分析、归纳、总结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 再经过科学的分析, 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 构成专业课程体系。

本着“既关注初始就业又兼顾岗位升迁”的原则,专题调研参加工作6年以内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升迁经历及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并了解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由调研资料得到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同时综合考虑因技术发展而形成的新岗位,确定2~3个主要就业岗位、2~3个次要就业岗位,并征集这些岗位上的80~100个具体工作任务。

选聘企业生產、管理等一线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专家组。专家组根据专业面向岗位的实际工作状况,将80~100个具体工作任务归纳为校内学习的10~15项典型工作任务。根据“一一对应”的关系,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成同名称专业课程。

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根据“新学徒、普通技工、高技能人才”三个职业能力发展阶段共同提出了对应的“入门、专项、综合”三个学校学习阶段。根据高职学生入学时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提出在入门学习和专项学习阶段应设置必要的基础课程和基础技能实训项目,综合学习阶段还要开设专业技能考证选修课程。

专家组和学校教师一起根据专业课程知识与技能的综合程度和教学过程中获得物化学习成果的难易程度,对专业课程按照“入门、专项、综合”三个学习阶段进行评级分类,同一阶段的课程,再根据课程之间的衔接要求进行排序。

教师将每一门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组织成3个以上的实训单元,每个实训单元都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入专业理论和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工作过程要素,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进行重组。

针对课程在课程体系的作用,以“关联驱动”为目标,注重对前序课程的综合运用与能力提高,突出“实用性”,同时,注重后序课程对职业行动的能力提升,突出“突破性”,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根据机械行业不同岗位对职业能力要求的不同,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应本着对职业的直接适应性的原则进行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文化基础课在内容的选取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及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专业素养的培训。专业基础课以实用与够用为原则,优化课程内容,精简课程门数,加强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专业课则要体现不同岗位对技能和知识的要求,在课程内容选择时结合培养目标,注重专业特色及课程质量,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及职业能力为目标。

对此根据机械制造类行业职业能力的分析及要求,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进行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如图1所示。

三、基于职业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成效

基于职业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后,课程内容的实用性、综合性与职业性增强,突出了不同制造类岗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确保了学生的层次、职业适应性及可持续发展,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参加2012年由教育部举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工业产品造型及快速成型”赛项获得了二等奖;参加2013年由教育部举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机器人”赛项获得了三等奖。近3年来,机械制造类专业90%以上在毕业时都取得了计算机辅助绘图员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在对毕业生回访中,用人单位表达对了培养出机械制造类专业毕业学生的欢迎,也涌现了一批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杨克林,吕卫华,杜立刚.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系统化培养途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

[2]吴健.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高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3.(4).

[3]胡建波,汤伶倒.职业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J].职教论坛,2008,(2).

[4]展海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2).

猜你喜欢

综合职业能力机械制造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一体化课堂分组教学中确定展示学生的策略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施途径与策略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改革分析
快速原型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研究
浅论节能设计理念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应用
机械自动化技术运用和为来趋势
在实践教育活动中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