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援外教育培训教学效果途径刍议
2015-05-30王勇范勇
王勇 范勇
摘 要:援外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的主要形式,其教育培训内涵建设的重点应是合理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出色地完成国家援外培训项目。文章基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原理,探析援外培训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通过研究分析指出,应以国家援外教育培训方针政策为出发点,以培训主题、特点和培训对象知识背景以及培训需求为重点,遵循教育培训的基本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采取切实有效的培训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培训效果。
关键词:援外教育培训;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援外人才培训工作对于巩固和加强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开展援外培训理論研究,是保证援外培训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目前,关于援外培训的教学组织管理,中国学术界对其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作为援外培训项目主体实施单位,要在援外培训实践工作中加强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理论体系。文章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气象国际培训工作为例,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为理论指导,从教学过程组织方式与具体教学方法策略这两个方面,探析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实施途径。
二、教学过程组织方式探析
短期教育培训相比于高等学校学位教育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在培训方式上更加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之间的高度统一。在教学组织过程中,以受援国具体国情为重要依据,科学制定相关培训教学内容。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培训手段,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拓展学员的科学视野,不断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围绕职业培训基本要求与需求,制定培训教学大纲
援外培训教学内容的制定主要考虑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该行业的国际组织即世界气象组织职业标准为依据,保证培训教育的规范性,使受教育培训者通过培训获得与职业岗位相匹配的职业技能。
第二,加强培训需求的调研,尊重受援国实际业务状况及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大纲的设置调整。
第三,考虑培训实施单位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科方向等因素。培训主题的选取要使所开展的培训内容充实、有效、有前瞻性,也可采取合作办学的方式,跨单位、跨行业进行开放培养、联合培养,优势互补,为学员提供全面、系统的培训。
2014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组织承办了“巴基斯坦气象和地震预测与防灾减灾研修班”。该研修班将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学科分支——气象学和地震学结合起来,使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科学问题有机地融入到一个培训项目中。这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有助于学员获得广博的学术知识,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思维能力,提高其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二)精心组织师资队伍,加强面授效果
由于短期培训具有时间短、学员来源广泛、学员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等特点,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较好的培训效果着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培训项目承办单位在组织、选聘教师时考虑到三个方面:
第一,由于国际培训以英语为主要授课语言,因此要求教师一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外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求教师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理解中外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学员乐于接受的知识传播方式。
第二,要求教师以多边活动作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更多的是强调教学活动应是双向、多向的交流活动,这有助于教师对于学员认知程度的把握,实时调整授课方式、方法以及课程进度。
第三,由于培训课程设置要求有别于学位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教学内容要更加紧密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在选聘教师时应提高来自业务部门的专家参与培训授课的比例。该类型专家对于相关职业的工作内容、操作技能、职业标准体系更为熟悉,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学员提高具体的业务水平,帮助学员解决实际业务工作中的难题,使培训更具有效性、实用性。
(三)组织学员参加学术论坛、知识讲座以及学术会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积极组织学员参加与培训主题相关的论坛、讲座和会议,使受训人员深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前沿动态,培养其创新探索精神。同时,通过参加此类活动,还可以促进各国之间在科学研究、业务方法、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经济、技术和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中,国际合作与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四)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实践技能培训的比重
当今国际教育中,“21世纪核心技能”的培养成为教育培训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技能是跨越国界,也是多方面的。为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原则,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员深入社会、深入业务部门,通过提高实践课程比重,培养学员基本技能的养成,促进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实施主体单位应围绕受援国的实际需求与培训项目的专业特色,并在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他相关保密规定前提下,在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教学实习基地,签订实习协议,完善实践教学人才培训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在这一过程中,信誉好、品质优的中国企业也可以借此机会向学员所在国推荐其产品,扩大双向合作领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与多家气象探测装备研发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训合作机制,建立相应实践实习基地,加强学员动手能力培养,提高其掌握核心技能的能力。
(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强调网络、多媒体手段的应用
新媒体时代,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成为学员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气象国际培训为例,组织学员参加学校与中央气象台之间的天气视频会商活动,使学员有机会参与国家级天气预报实际业务工作,促进学员与该领域专家间的交流,增强学员对中国业务部门工作流程的感性认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使枯燥复杂的天气演变过程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员面前,有助于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六)充分发挥隐性教学方式的辅助培训功能
隐性教学是指包括正式课堂教学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能够影响人的教育活动,是课堂显性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教学沙龙”、“午后茶座谈”等作为隐性教学组织辅助形式在国外大学中比较盛行。为顺应外国学员乐于接受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开辟专门的咖啡屋、工作坊、运动室等平台,为学员与教师在课余相互交流提供条件。这种自由、平等、轻松、活泼的隐性教学方式在案例分析讨论方面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其增强了学员的参与度,调动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学员与教师间的情感交流,成为课堂面授形式的重要补充形式。
(七)重视参观考察环节,体验中国文化魅力
通过援外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对华友好人士,也促进了受援国对中国客观、真实了解,宣传和展示了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从而使援外教育培训实现为国家外交战略服务的目的。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增进国与国之间的理解互信,《商务部关于印发对外援助培训项目管理规定的通知(商援发[2010]241号文)要求每个培训项目均应安排赴外省市参观考察,并安排考察欠发达地区,使学员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国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在开设与气象主题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开设了诸如“日常汉语”“武术”“剪纸”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体验课程。一方面可以丰富学员的知识面,在专业知识学习期间,能够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活跃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种文化软实力的输出,增强学员对华亲切感,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进情感交流。
(八)做好培训效果评估与后续跟踪
在设计评估系统时要充分考虑评估因子的信度、效度、区分度、难度,对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学员学习效果评估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具有普遍意义的评估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同时也要做好工作失误的归因分析。对于学员归国后的跟踪联系工作,培训实施单位也要积极开展联络、調研工作,这对于今后培训主题立项选取、培训组织管理方式改进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三、教学策略基本原则
教学策略的合理使用可以促进培训效率的提高。影响学员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具有多样性、时代性等复杂特点,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在此基础上深刻把握培训教学教育规律。要以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策略基本原则为依据,探析适用于外国学员短期培训的教学策略。
(一)分解性原则
培训项目承办单位要围绕培训主题,严格执行培训项目实施要求,分门别类、有计划、有步骤地讲授培训内容,杜绝毫无章法、随机拼凑课程来消磨授课时间的做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将文化体验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进展课程、考察参观、实践教学等课程板块有机组合起来,既考虑到专业知识技能讲授的内在规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学员的心理接受能力,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
(二)过程性原则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主张采用发现法让学生作为知识信息的加工者、探究者。这对于应用实践性强、主题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培训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相比于中国学员较为内敛的性格特点,外国学员更愿意接受自我学习探索的教学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更多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师生间的互相协作。这种培训教学方式让学员体验了自我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员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索的热情,使得解决科学问题的途径变得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学员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教学法,是在学员独立完成某个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对此进行评析,所以需要授课教师具有宽广的胸怀、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去引导学员。这种行动导向教学过程要求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并设计教学情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在举办“天气预报员培训班”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培训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将天气气候系统演变发展过程作为“黑箱式”案例,鼓励、引导学员从自身认知水平出发进行判断分析。教师从中可以发现学员的思考盲区,纠正学员的思考误区,通过教师外因引导,调动学员内因的积极性,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员对授课内容感兴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由于培训教学职业倾向性强,所以罗杰斯的这一学习理论主张,对于制定培训教学内容是值得参考的。教学内容要更加突出对学员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以国际气象培训为例,由于印尼处于赤道附近,基本无热带气旋影响,所以对于来自印尼的受训学员可以简略讲授热带气旋知识。但对于来自诸如菲律宾、越南这些国家的学员,由于其所在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影响,故该类培训班提高了热带气旋动力学原理知识的讲授比重并且补充讲授了热带气旋监测、预报、预警等防灾减灾管理经验方面的知识。
(四)迁移性原则
培训过程是一种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学习再提高的过程,所以对于学员而言,在培训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许多新概念、新原则、新方法、新技能。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采取学习迁移的方法使学员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新内容。根据学员的认知水平,将新内容与学员已知的内容进行比较,将已学过的内容迁移到新内容中,这样才有可能帮助学员快速掌握新内容。
(五)特定性原则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有法但无定法,要依据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因素合理采取教学方法。由于援外培训学员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习惯、知识背景、个人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较大差异,这就要求培训承办单位前期做好调研工作,将学员的相关背景信息提前通告授课教师,使授课教师能够对不同培训主题、不同背景的学员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贯穿于整个教学组织实施过程。加强学员培训需求调研,针对学员认知水平,围绕培训主题的特点,即采取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谋划教学过程的顶层设计、优化教学策略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培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庆奎,苗月霞,许艳等.中国援外培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乔鹤,沈蕾娜.国际教育发展最新趋势研究——2012~2014年度国际组织教育政策文本解读[J].比较教育研究,2015,(37).
[3]顾建民.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黄正夫,吴天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