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5-05-30齐国民

广西教育·B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高中生物创新能力

齐国民

【摘 要】教学要实现知识的传递和创新这两个目标。目前,高中生物教学有不少仍然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文在分析高中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 创新能力 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B-0115-02

创新能力指的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扩展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包括创新行为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活动。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学习能力一方面包括学生获取、掌握知识方法和经验的能力,如阅读、理解、搜集资料、分析问题等;另一方面包括学习态度和信念,如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好奇心等。分析能力是指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的技能和能力,分析能力与学生的知识积累、分析工具和方法的水平以及共同讨论和合作交流的水平密切相关。综合能力强调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察和认识的技能和本领,综合能力包括思维的统摄与整合、积极吸收新知识、提出创新型问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将创新能力具体化,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标准化知识观的影响

高中生物教学受到传统知识观的影响,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对专家标准化解读的一种传递。教师通过分析、理解教材及其辅导书,然后通过传授教给学生。学生就是知识的容器,被动地吸收单一性的解读,没有自我的理解和创新。同时,在对问题的解答上,传统知识观倡导答案的唯一性,对知识的理解只有一种角度,学生只是在教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机械地训练,这种模式挫伤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二)封闭式课堂教学的影响

高中生物知识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是高中生物创新的源泉,生活中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生活中的现象能够激发学生创造。高中生物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束缚在书本知识和随堂练习上,学生只是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知识,在随堂练习中巩固知识。再者,课本知识是结合全国高中生的基本特点编写的,具有一致性的特征,在内容上无法突出学生个体的个性化特点,在一般意义上无法实现知识的创新。这两者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高中生物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制模式,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尽可能地解读知识、分析知识,学生通过记笔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解读。课堂教学基本上没有关于学生活动的设计,师生互动单一地表现为封闭式的问答模式。在内容的理解上只有理解程度的区别,没有理解角度的区别,同伴交流只表现在作业的辅导上。这种没有学生参与和没有思想碰撞的课堂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学生主体的课堂

新课标提倡改革传统的教师中心的课堂模式,增加学生活动的设计,擴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具体来说,首先,需要建立宽松的课堂氛围。在传统的知识观中,教师的知识和威严受到推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更多的发言权。学生的问题意识较差,对教师的解读没有质疑,即使少数学生提出疑问,也会被教师强烈制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压制,不敢大胆地提问。课堂教学成为消灭问题的课堂,而不是产生新的学习问题和探究兴趣的课堂。其次,建立学习共同体,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新课标强调,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构建学习共同体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础,按照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的方法进行分组,每组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以团体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知识的成长。再次,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教师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引导学习共同体开展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学习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展示。例如,在《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粮食短缺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困难,让学生思考光合作用的意义,如何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以及衡量光合作用的指标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新内容的学习中。教师根据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的条件,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明反应和暗反应。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类蘘体上光反应的动态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进行小组讨论。弄清光反应的部位、条件,色素吸收光的用途,光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ATP的流向与转换等。小组在探索的基础上思考暗反应的过程,明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展示的过程要求全员参与,展示的方式不受限制,学生可以讨论设计自己内容展示的方式。班级学生在小组展示后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促进组间和班级整体学习。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是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是自主建构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建立开放性课堂

知识的创新是在不断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产生的,而这种新知绝不是停留在书面作业上的机械练习,而是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的个性化组合和创新。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一是吸收生活中的重要素材和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和情感体验。例如,在《人口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教学过程中,课前将学生分成3个小组,分别以“我国、我县人口的现状和前景”“人口增长对我国、我县生态环境的影响”“怎样协调人口和环境的关系”为课题,进行外出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将生活中的重要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调查对我国的人口情况和环境状况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师通过探究问题将新内容进行分解,并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调查活动和展示中自主学习新知识。二是将课堂学习扩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增加知识的灵活运用。例如,在《腐乳的制作》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发酵的技术制作腐乳。这就将学习到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在多次尝试腐乳制作的过程中,知识的内容得到更加深化,并得到灵活应用,同时,通过腐乳成品的分享,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由此去认识和掌握其他发酵产品的制作过程,进行尝试,进一步扩展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已经逐渐普遍,各高中学校逐渐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是在运用过程中却呈现出单一性的特征,多媒体技术只单纯地为教师的教服务,而没有促进学生的学。发展高中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丰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内容,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在《绿色食品的生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自主地搜寻资料,资料的内容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等。以此作为展示绿色食品生产过程的重要资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设计自己的展示内容,展示可以采用动画、ppt、音乐、现场操作等方式,通过形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网络技术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当学生遇到不明白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回放进行观看和重新学习。在课堂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上传自己展示的资料和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习能力。这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运用。

综上所述,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教学改革,建立开放式的学生主体课堂,促进知识的自主建构,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高中生物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