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中职卫校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2015-05-30刘庆苗

广西教育·B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中职化学途径有效性

【摘 要】阐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有效教学策略的特点、步骤,针对中职卫校学生化学学情,探讨提高中职卫校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中职化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B-0113-02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今天,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全体学生都爱学、乐学,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获得发展,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有效教学策略的特点是要引起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它可分为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估策略三个阶段。在中职卫校中,大部分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非常薄弱,有的甚至未学习过化学这门课程,因此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大,对化学有一种“怕难”心理,从而给化学课堂教学带来困难。本文从有效教学策略的阶段入手,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课前充分的准备

课前充分的准备是有效教学策略的第一阶段,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建立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上,备课是“备学习”,而不是“备上课”,是为学生学习而准备,而不是为自己好教而备。因此,教师必须熟悉教材中的全部内容,掌握大纲与各章节的衔接和要求,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尤其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知识,一定要在分析教材要求的深度和广度基础上分清主次,抓住关键“精讲”,使知识的主线能在学生思维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如高教出版社的中职化学教材中无机部分共有五章,应抓住第一章《走进物质的微观世界》并把它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讲透,因为后面各章和有机部分的教学内容,大多以物质结构为基础,所以把前面的这个主要矛盾解决好了,后面的从属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该章中的“原子结构”为重点中的重点,它是学习元素周期律、化学键、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同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因渗入量子化学的初步知识,比较抽象,属难点内容。教师可通过准备直观教具和使用直观语言,进行通俗易懂的比喻,使学生深刻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四个方面的基本规律。又如讲授各类有机物性质时,教师要抓住“官能团结构决定化学性质”这一重要规律,着重讲解官能团与化学性质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官能团与其性质的内在联系,进而分析、比较、区别各类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异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准备,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为深刻。

二、激活已有知识沉淀,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化学概念反映物质在化学运动中的特有属性,它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印象,经过反复思考,借助分析、比较等方法,在认识中产生冲突而形成的。它的形成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知识沉淀,启发和引导学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联想,促进理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已有概念知识的基础上,经过主观能动的抽象思维活动,温故知新,正确理解和运用概念。例如讲“胶体”时,可从初中学过的溶液出发,推陈出新,不断深化:先演示高锰酸钾的配制过程,复习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现象,引出一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所得的混合体系——“分散系”的概念,再把溶液的“溶质”、“溶剂”与乳浊液、悬浊液中的“一种物质”、“另一种物质”进行分析、比较又引出“分散质”和“分散剂”的概念。然后再从溶液不分层,悬浊液易分层的现象,分析出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是决定分散系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接着出示氢氧化铁溶胶,分析它之所以“比較稳定”主要是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溶液和悬浊液之间,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丁达尔、电泳、布朗运动等现象)的分散系,最后引出“胶体”的概念。

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诸如四种不同深度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元素、原子、核素、同位素等可以采用列表方法进行新旧概念对比分析,这样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确相关概念的联系、区别、共同点、本质属性与个性,更加准确地理解概念。

三、创设教学情境,达成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应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精讲、画龙点睛,让出更多的课堂时间给学生多练,消化吸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醛和酮”时,先提问乙醇和异丙醇发生氧化的生成物是什么?请学生板演反应方程式,指导学生找出生成物的结构特点,引出醛和酮的官能团,导出课题。授课过程中采用边问边答形式分析醛基和酮基结构的异同,师生共同得出这两类物质化学性质必有异同的结论。演示乙醛、丙酮分别与班氏试剂的反应,根据反应现象分析能否生成氧化亚铜沉淀的原因。紧接着让学生用化学方法鉴别乙醇、丙醛和丁酮。这种创设更多的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对醛酮结构异同及化学性质的异同等知识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和应用。当发现有错误时立即纠正或讨论,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让课堂取得立竿见影的好效果。

四、融会贯通,结合生活实际,使教与学生动有趣

中职卫校化学课程是选择与医学专业较为密切的化学知识和有关实验为教学内容,为学习医学基础课及专业课打下必须的化学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既重视化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教学,又要有机渗透医学知识的讲授。这样可以满足医学生早日接触医学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结合教材内容,可介绍某些元素和营养成分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正常量,如果缺乏或过量会导致何种病;某些常用的化学药品在医疗中的作用等。加强与生化、生理、药理等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丰富教学内容。如“酚”、“生物碱”中,让学生先查阅资料,找出生活中和这几类物质有关的常见食品,并说出这些食品的日常功效,由此教师引出食品包含的这些化学成分对人体的生理作用。如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加强毛细血管弹性和消炎抑菌的药理作用;咖啡碱具有兴奋、利尿、强心解痉和帮助消化等生理活性,所以饮茶对人体有益。而吗啡、类固醇激素是国际奥委会规定的违禁兴奋剂,具有使心血管系统紊乱的作用,对人体危害极大。人们的衣食住行与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与渗透。针对学校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可结合教材联系农村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所熟悉的现象来理解化学知识,在化学知识指导下分析、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化学现象,使学生更生动直观地理解化学知识。如讲尿素的性质时,联系氮肥的使用方法;讲氯气、硫、苯的用途时,联系有关农药的注意事项;讲淀粉的水解过程时,联系用淀粉含量丰富的农产品制糖、发酵酿酒的基本原理等。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进行分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就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加强实验,培养学生动手、独立思考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形成有关化学现象的清晰感觉,巩固化学理论知识,对教学评估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怎样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首先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抓住本质开展积极抽象的思维活动,把现象和思维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灵活的归纳法和演绎法进行总结,就会收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豁然开朗的效果。例如,在做同离子效应实验时,先让学生在点滴板上用PH试纸测2mol/L醋酸的PH值,然后加入少许醋酸钠晶体再测PH值;在2mol/L氨水中滴入酚酞液,再加少许氯化铵晶体够,再测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习观察醋酸钠和氯化铵晶体颜色的变化,并思考这些变化与酸碱性强弱的关系。然后,继续做实验,在甲、乙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2mol/L醋酸,在甲管中加入少许醋酸钠晶体,最后在两试管中分别加入大小相同的锌粒,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比较现象(气泡多少)并解释原因。实验报告表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同离子效应理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其变化,归纳出三个实验的共同点。这样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动手和综合能力。

要使实验教学获得更有效的效率,教师还必须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演示严格规范,勤于巡视指导,培养学生使用仪器和实验操作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综上所述,教师应用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最基本的渠道。通过以上的教学策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

[2]孔企平.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J].小学青年教师.2001(8)

【作者简介】刘庆苗(1977—),女,广西田阳人,学士,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讲师。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中职化学途径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探讨应用意识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中职化学学生实验意识培养问题浅析
探究式教学在中职化学中的应用
中职化学课堂导入现存问题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