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手段与导学案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机统一
2015-05-30沈超
【摘 要】在化学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设备的交互优势,充分发挥多媒体微课视频及课件在视觉和听觉方面的感染力与导学案的有机统一,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现代教育设备 导学案 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B-0070-01
恰当、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可增强师生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和质量。而利用导学案又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保证学习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完成基础导学
多媒体课件引入化学课堂,把师生带入了一个清新又神奇的世界。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时,创建优美的音乐,将学生带入轻松的教学情境,用动画展示在微观世界里水分子在电离的条件下先分裂为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使学生理解了整个微观的变化过程。再利用导学案中的基础导学,对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展开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的疑问。实验证明:学生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的帮助下,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提高显著。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迁移、合作探究得到体现,学生能很轻松地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导学部分。堂课就生动体现出了容量大、节奏快、效率高。
二、多媒体与实验绝妙配合,形象直观,突破教学难点
化学实验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帮助记忆,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全面、清晰、准确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5%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新型的动态的教学辅助形式,它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对学生来讲有很强的感染力,容易被学生接受。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等物质的内部变化和形成过程更加形象、逼真地呈现出来,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的有效性显著提高。现实中一些难以演示的实验,在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动画的形式却能很好地模擬出来,如氢气的爆炸。多媒体课件与化学实验两者可相辅相成,在实验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技术可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我们在讲授电子在核外的分层排布时,进行实验演示后,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动态地形象地把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呈现给学生看,让学生把实验现象与多媒体技术展示的理想状态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布的理解。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轻松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三、将现代教育手段与导学案有机统一,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导学案中的课前预习只是学习新内容的热身运动,许多知识还得依靠学生去开展合作探究才能掌握。一般来说,学生在完成预习案的过程中会留下许多未知的知识,也会有许多的问题等待去解决。在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这些问题,并进行知识内化。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导学案一步一步地进行探究,开展合作性学习。此时,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根据情况,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辅助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这些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后如果学生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或微课视频在交流群中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学生把现代教育手段和导学案结合起来,主动地进行学习,找到知识的突破口,很自然地实现从感性认知到能力的转换,轻松地把握每一课的教学内容。
四、合理设计导学案,与现代教育手段结合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导学案的设计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无法理解的难点给以引导。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教师设计导学案时,要贴近生活,要具有启发性、引导性和趣味性,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设计上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以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拓展提高设计,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并善于发现和勤于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让能力提升于无形之中,让能力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沉淀,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换和迁移。
导学案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使授课内容由知识向能力转化。因此,教师要通过导学案的设计,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并在微课视频及课件的帮助,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多媒体与导学案在教学中有机结合是一种发展趋势,但现代教育设备只能当作一种手段来辅助教学,不能包办一切,怎样合理运用它还需要我们长期去研究。
【参考文献】
[1]杨万栓.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01)
[2]张戬.多媒体课件与化学课堂教学[J].湖南教育·教育综合版,2007(09)
[3]孟飞.“导学案”编写与使用策略的探究[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1(12)
【作者简介】沈超,甘肃省临泽县第三中学教研组长,中学一级教师,化学学科骨干教师。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