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政治课堂的三种形式
2015-05-30张叶
张叶
【摘 要】构建和谐政治课堂,指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关注人的生命价值意义,让学生认识生命、体验生活,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政治课变得有真实性、有说服力。
【关键词】政治课堂 活力 人文 和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B-0036-02
政治课蕴涵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新课改下,构建放得开、有生命色彩、师生共鸣的和谐政治课堂,有助于指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关注人的生命价值意义,让学生认识生命、体验生活,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政治课变得有真实性、有说服力。
一、构建放得开的政治课堂
首先是老师放得开。因为课堂有了学生的生命活动,就不可能一成不变,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在备课时全都预测得到,教师应按课堂的具体行进状态来设计教学,根据课堂随时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安排。在教学实践中有活力的课堂都是按动态的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的,而不是按照教师备课时规定的路线亦步亦趋的。教师的创造才能和创造乐趣,在处理这些活动的情境中得到发挥与体现。学生也因为教师顾及了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生命活动的多样性,也会满怀热情参与课堂学习。当师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时,课堂也就脱去僵死的外衣,显露出无限的生机来。
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试图也想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但又常常被头脑中的“教案”所束缚,如何看待老师这种想放又放不开的矛盾状态?笔者觉得要以宽容态度,积极尝试与实践,不断反思,不断体悟,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首先丢开教案的牵绊,带一本政治书上课堂!有时,甚至可把政治书搁置讲台一隅,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当然,丢掉教科书和教案,不等于不备课。相反,丢下教科书和教案的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前更要做足“功课”,至少要做到,上课之前,心中有课,即目标在心,课堂构架在胸。其次,在政治教学中应当“放开”胸怀,接纳各种模式进课堂。就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的自由运用或是交替运用本身,就是一种“异彩紛呈”的精彩。
其次是学生放得开。爱因斯坦说:课堂教学不能是事先预设程序的再现,也不能是教师一个人的“解说”、“表演”,学生参与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基本前题。“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因此,在课堂中应该多以正面引导为主,以表扬和肯定为主,激发学生的热情。“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课堂要足够精彩,就要有足够的智慧。我们要相信,讲台下坐着的几十个孩子,他们的智慧往往会远远超出我们教师,所以,我们的课堂一定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并大胆地处理这些生成,相信精彩就会在瞬间绽放。同时,学生之间需要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相互启发,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共同获得提高。比如,课堂中的小组交流,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注意内外向性格的学生的组合,成员之间通过互相带动,内向的、不爱表达的学生会越来越放得开的。
二、构建有生命色彩的政治课堂
(一)关注教师的生命。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来自学生对教师的肯定和包容。幸福是一种追求,一种存在,一种渴望,更是一种信念。幸福应该就在我们的课堂里,在学生的笑容里。只有和谐向上的课堂文化,才能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激活教师的创造力。首先,教师自身要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自爱才能传递爱,才能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通过互动传递给学生;其次,要对自己的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热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有利机会,坚持以生为本,将生命教育的观念融贯于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生命教育不但要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同时也要让教师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二)关注学生的生命。课堂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强调严明纪律是应该的,但让学生“如履薄冰”,就会少一些轻松和欢声笑语,少几分幽默和神采飞扬,少几分亲和与关怀。“大言稀声”,在和悦中改变学生错误的言行,“宽容、和谐、尊重、机智”是课堂成功的基础,也是我们追求和认同的课堂理想,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心灵健康成长。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表现如课前准备、课上发言、合作探究等要给予激励性评价,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注意发挥学生的长处,使他们感受成功,体验乐趣。例如在《经济生活》“多变的价格”一课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走入社会调查研究,完成有关市场商品价格变化情况的小调查,再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各自的调查报告及调查结论,并设计问题组织讨论,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归纳出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合作与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综合探究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可以以小组汇报、辩论的形式展示出来或课下以墙报的形式呈现,使学生在成就的感受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以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去进行探究。
2.教师在教好教材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利用和开发其他课程资源。凡是对学生有影响的、有教育意义并能促进学生成长的资源都可以加以利用。比如,把教学和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国内国际各种时政新闻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图片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献、专家讲座、社会教育基地、网络资源等展现出来。
3.笔者觉得时政的新奇性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课堂更加生动,更富生命力。笔者想以后在政治课堂上尝试进行时政演讲,让学生用3—5分钟时间想全班发布最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励和升华,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在与国家、社会、他人的联系中产生,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三、构建师生共鸣的政治课堂
让学生同教师、同教材产生共鸣,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能展现师生真实表现力。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应用教材又根据具体情况,超越教材,超越“课堂”,就是充满知识、交往、生命、智慧、魅力的理想课堂。
(一)要做到寻找师生“共鸣点”,精心备好教学内容,使之贴近学生生活。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如果教师在授课时能将法则、公式、原理等看似枯燥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也许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际上,基础教育课程的知识起点就是源于生活的发现和启示。它不同于高等教育的探索和研究。而我们的教师过于重视落实知识点的教学,而忽略了与生活的联系,使得本来应该是活生生的知识变成了枯燥无味的知识点。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与学生一起形成教学上的“共鸣点”。 如在教学“不同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影响程度不同”这一观点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情景:同学们,你们平时有没有帮妈妈买过菜?最近家里常用消费品中,有没有价格变动得比较明显的?这些消费品价格上涨后,你还继续买吗?而黄金等贵重饰品呢?……学生热情高涨犹如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
(二)要尝试角色转换,加深师生思想联系和感情信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往往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去落实知识点,应用知识点。但如果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不同的视角再来审视这些知识,会不会生出另外的认识和思考?
假如,教师在讲述知识时,特别讲述一下自己最初对此的认识偏差、迷惑乃至错误,后来的纠正、明晰和提高。对于这样的讲述,不必担心会动摇自己的地位,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加入对话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因此教师在关注自己教学的同时应该更关注一下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过程。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比直奔自己的教学任务而言意义更大、效果更好。既要了解自己的教学,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认识知识、把握知识,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才能成为“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过程,也才能真正成为一堂“高效课堂”。“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这种广泛的交流会大大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甚至是崇拜感。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生与教师就是这门艺术的创造者和受益者。和谐政治课堂的构建,需要我们政治教师不断努力,为学生创造出一个个充满了交流、合作、对话、互动的和谐课堂。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