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与大学写作教学之我见

2015-05-30唐小玲

东方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

唐小玲

【摘要】网络语言的产生具有独特的时代背景,它是互联网技术不断革新,不断普及的必然产物。网络语言不受传统语言规范的约束,与传统规范的语言相比,网络语言具有鲜明的创新性、趣味性、颠覆性。网络语言给大学写作教学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一是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受到影响;二是语体教学受到严重冲击;三是传统语言文字的审美观被扭曲。面对网络语言的挑战,大学写作教学应当合理应对: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规范语言、利用网络语言,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提高修养、强化阅读,积淀写作素质。

【关键词】网络语言;大学写作教学、写作素质

一、网络语言概述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

《中国网络词语词典》对网络语言进行了这样的定义:网络语言指的是为了提高交谈输入速度,网民对一部分的英语词汇以及汉语词汇进行一系列的改造,在改造过程中进行文字、符号以及图片的变形、随意链接等一类网络用语。从语言规范的角度上来看,网络语言中不少属于别字、怪字、病句,却深受网民的喜爱,“火星文”一度被视为网络语言的昵称,受到青少年的热捧。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的产生具有独特的时代背景,它是互联网技术不断革新,不断普及的必然产物。网络语言不受传统语言规范的约束,与传统规范的语言相比,网络语言主要具有以下三点鲜明的特点:创新性、趣味性、颠覆性。

1.创新性

宽松的网络环境以及相对自由的言论氛围使得网络语言具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这种开放自由的空间为追求标新立异、张扬个性、喜欢自我表现,崇尚创新而又思想活跃的年轻网民提供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空间,突破传统语言语法、语义的规范、标准的约束去创造新词新语。网络语言的创新性既体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如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新语的创造,对常规语法的突破等,又体现在文字上突破原有书写符号的局限,创制新的形音义的结合体,如字母词、数字词、图形符号等。“PK”、“正能量”、“元芳,你怎么看”、“白富美”、“高富帅”、“萌萌哒”、“么么哒”等等词汇虽然不符合语言表达规范,但创新了表达形式,含义丰富,生动形象。尤其是通过词汇的变异,或赋予旧词新意,或正义反用,如“灌水”原指向容器中注水,现解释为“在网上发表长篇大论而又空洞、“水分”含量高的文章。

2.趣味性

网络语言被大学生热捧的另一原因就是其具有十足的趣味性,很好的迎合了大学生的喜好。以“打酱油”这一词为例,很多青少年与朋友进行交流时往往会蹦出“我是来打酱油的”这样一句话作为自嘲,在娱乐了自己的同时也娱乐了他人。

3.颠覆性

网络语言的颠覆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传统语言表达规则的颠覆。这种对传统语言规则的颠覆在网络语言中非常的常见,其中以字词之间的随意搭配、随个人喜好自由创造为主。例如当前火热的“然并卵”一词其实是“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的缩写。原句为网络用语,意思是“然而并没有什么用”,是一种自嘲,表示做的事情没有什么意义。二是对传统语言表达形式的颠覆。例如用数字代替汉字,“1314”表示“一生一世”,用英文字母缩写“BT”表示“变态”,用“BS”表示“鄙视”,用“2B”表示“二逼”。也有汉语与英文混用,例如“hold住”表示掌控住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用语的颠覆性极大的丰富了语言的内涵。

二、大学生写作现状

当前大学写作教学主要包括这样两大类:论文写作、应用文写作。大学写作的体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学术论文、科技论文、调查报告、新闻特写、文学评论、书信、广告词、项目书、活动策划等等。

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以及网络语言的出现给当代大学生写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复制严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搜索引擎功能被大学生熟知。在大学写作中,不少学生习惯性地拿出手机、电脑对写作内容进行百度,大量的粘贴复制,往往几分钟就能凑出长达几万字的一篇论文。长期习惯性大批量网络复制使得大学生失去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谋篇布局能力急剧下降,同时也造成了“抄袭”危机。

(二)词汇匮乏

从大学生课程论文中来看,词汇匮乏是其课程作业中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主要关注专业课的学习,写作课只列为辅修课程。由于充足的课时与有效的相应的语言专项训练,遣词造句抓襟见肘、言不及义不准确、语不得体等成为大学生写作的通病。

大学生写作中“失语”现象凸显也是当前大学生写作现状之一。不少大学生将使用网络语言、创造新词视为一种时尚,对汉语规范的长期疏离和忽视,造成大学生语言词汇的匮乏,进而影响了大学生的语言积累及表达能力。在网络交际中得心应手,一旦脱离网络交际语境后在社会交际中却言不及义,笔下生涩成为了困扰大学生的一大难题。

三、网络语言对大学写作的影响

笔者认为网络语言的大行其道给大学写作教学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受到影响;二是语体教学受到严重冲击;三是传统语言文字的审美观被扭曲。

1.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受到影响

如上文所述,网络语言具有极强的颠覆性,这种颠覆性主要表现在对传统语言规范以及传统语言表达形式的颠覆上,如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杂糅,生僻字、错字、别字随意镶嵌,表达方式不伦不类,甚至它曲解正常词汇,网络语言对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颠覆严重影响了“语言规范”,这种反常规语言只会引起语言文字的混乱,而大学生对此却见怪不怪,极为推崇。大学生还处于对社会认知的阶段,对于语言的掌握尚未定型,长期处于网络语言环境下很容易将网络语言当成正规的语言表达方式去应用,久而久之,学生对于正规语言无法辨别,对语言的正确使用能力也会大幅下降。

2.语体教学受到严重冲击

王德春在《论语体》一文中认为:“要培养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场合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就必须让他们掌握和熟悉各种语体”①。网民摆脱了传统书面语言的规范,利用语码混用、谐音替代生造词语、歪曲字词的本意等表现形式,严重偏离了传统语言的表达习惯。网络语言作为社会方言,有其特定的语境,由于语体、语境、语意知识的欠缺,大学生将极具口语化特点的网络语言用于写作使用书面语体的应用文,必然导致语用错位。文不切“体”,言不入“体”,语不得“体”已成为大学生写作的痼疾,既损害了汉语书面表达的庄重性、严谨性、典雅性、得体性,也不利于其今后在正式场合写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各类语体的文章,更妨碍了其与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交往对象的正常交流。

3.传统语言文字的审美观被扭曲

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寓意深刻、精妙,魅力无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些网络语言直白、粗鄙、恶俗, 其中讽刺挖苦、咒骂、贬义的词不少,如网络上充斥着“SB”、“TMD ”“748(去死吧”)等粗俗、戾气的词语,“屌丝”,“我靠”“我擦”“草泥马”等词语既有损语言的健康、纯洁 ,又失去了汉语音节的音乐美,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对我国语言文字的审美欣赏。

四、大学写作教学应对网络语言挑战的策略

面对网络语言的挑战,大学写作教学应当合理应对: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规范语言、利用网络语言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提高修养、强化阅读,积淀写作素质。

(一)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规范语言

“现代汉语言主要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它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交际工具,对维护国家统一,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遗产,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写作的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受规范化语言教育最好课堂,同时也是写作教师向学生传授规范化的语言写作技能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面对当前网络语言对大学写作教学的挑战,教师应当在写作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多加引导,让大学生意识到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性,意识到语言文字对民族文化的承载与传承的功能,自觉肩负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只有让大学生们从本质上认识到网络语言对于语言规范的冲击,意识到网络语言的本质,才能真正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进一步的规范自己的语言,有意识地甄别网络语言,不再对“炫、酷、拽”的网路语言盲目追求。

(二)利用网络语言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

网络语言是传统语言学与现代高科技产品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语言体系,具有形象鲜明、简洁高效等特征,网络语言对于大学写作的影响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语言能激发大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大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对“规范语言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冲击”②。鉴此,大学的写作教学不应盲目地封杀网络语言,我们应当为大学生营造出一个宽松的写作氛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让他们自由地创造出更多的新词语、新结构、新文体来增强表达效果,丰富写作内容;利用大学生对于网络语言的热捧,提高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关注;利用网络语言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写作能力,让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乐于创新思维。同时,加强对大学生运用网络语言的引导与指导,在写作教学中强化语言文字规范意识的教育,使大学生养成使用健康、文明、规范汉语的习惯,

(三)提高修养、强化阅读,积淀写作素质

笔者认为大学生写作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中文基础的薄弱直接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质,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不足,“三观”不正。大学生写作能力、尤其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大学写作教学的开展与学生自身的阅读面、个人修养状况、写作素质有着重要的关系。笔者认为大学写作教学应当注重学生修养的提高、阅读的强化以及写作素质的积淀。

第一,强化大学生的阅读宽度与深度,强调阅读经典佳作对大学写作的重要作用。对名篇佳作的阅读能够让学生品味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强化文化底蕴。与此同时,学生在对经典佳作的阅读中能感悟汉语的美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规范的书面表达方式。第二,加强人文教育,尤其是语文美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将写作和做人结合起来,将写作和思考生活结合起来,提高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与运用语言的能力。第三,为学生创设提高语言文字素养的平台,如通过诗社、文学社、戏剧社、书法协会、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和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接受祖国优秀语言文化的熏陶,不断提升写作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德春;论语体[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1期

[2]南通大学文学院. 公民网络用语亟须强化规范意识[N].光明日报,2014-12-30.

[3]杨立英.如何应对“网络语言”的挑战[N].中国教育报,2006-2-14.

[4]江南,庄园.网络语言规范与建设构想[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

[5]李铁范,张秋杭.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与规范原则[J].修辞学习,2006(2).

[6]吴艳.网络语言与语言教育的盲点[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3):66-69.

[7]李天嵩.关于作文教学的断想[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7):64.

[8]宁方民.网络语言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及规范[J].教学与管理,2005(5):54-55.

[9]杨林.浅谈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冲击[J].中学语文,2005(23):18-19.

[10]蔡贤富.网络对学生写作的影响[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70-71.

[11]张新村.要警惕作文中的另一种声音[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0):26-27.

[12]王英.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J].新闻前哨,2009(8)

[13]南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应用写作现状调研报告,www.docin.com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模因传播的规范化探索
浅析网络语言变体的特点
网络语言现象的文化思考
网络语言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从模因看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
我看“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