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2015-05-30张勇朱学才

东方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研究

张勇 朱学才

【摘要】建立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由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复杂性,中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衔接无论是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仍处在初步的不完善阶段。本文试从中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衔接在模式、途径、等方面做初步探讨,提出对策。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起步于20世比80年代,历经30年,取得显著进展,中、高职已经实现了形式上的接轨,但是尚缺乏完善的体系,衔接过程还有待进一步优化[1]。30年来,中高职衔接的理论研究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分散到综合,由外在形式到内涵的过程。本文力求阐明我国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中高职衔接简述

中高职衔接能够结束中等职业教育的终结性局面,使其毕业生拥有继续接受高一层次教育的机会,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理想的生源,促使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健全。中、高职教育的共性为中高职衔接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主要表现在:第一,鲜明的技术性和职业性特色;第二,注重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与训练,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三,较直接的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2]。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3]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独立结构类型,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升学考试择优招收中职毕业生;二是一体化结构类型,即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有如下五种形式:四年一贯制、五年一贯制、3+3/4+2模式、六年一贯制、四五套办制等。上述几种衔接模式的内涵与运行机制虽有不同,但其着眼点均在于:一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政策和教改措施给予中职毕业生继续接受高职教育的权利;二是通过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型人才;三是改变中等职教“二流教育”等的不良声誉,以相互协调发展的方式提高中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水平。

二、中、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中、高职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中高职的衔接,如:对高职缺乏了解、普通高等教育热、就业市场高消费和劳动用人制度不规范等,严重影响了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发展。此外,职教政策定位不完善、投入政策偏差、招生政策偏差以及中高职管理体系脱节等,也阻碍了中高职教育内部的有效衔接,造成不同程度的错位[4]:发展比例失调导致基石错位、办学各自为政导致管理失位、招生制度限制性导致渠道不畅、培养方案脱节性导致衔接目标不统一、专业内容重复、课程设置分层化、教学实施偏向化等问题[5]。由于中高职衔接上存在的问题,致使学生素质教育衔接上存在五个“脱节”即:培养目标上的脱节、文化基础课知识掌握上的脱节、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脱节、学生管理模式上的脱节、创业创新自信心上的脱节。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主要有[6]:中职学生家庭情况复杂,大多数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理性成熟超前而社会性成熟滞后,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性不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差,集体观念和责任感淡薄,叛逆心理和自卑心理强等。因此,针对以上“脱节”情况与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学生素质教育衔接的主要内容有:职教理念、教育过程、校园文化、学生管理等方面的衔接[7]。

1、教育理念的衔接。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中职要把提高学生的基础文化理论水平与就业素质并重起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以中职为基础,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赢得就业优势为目标,实现合理的衔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促使中高职相互衔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教育过程的衔接。中高职学生所处的年龄段不同,思维观念、学习能力也大有不同,在此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应有所区别。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源头。相同系列的中职和高职才能直通,培养目标只有层次上素质高低的差异,而无类别上素质结构的不同。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专业基础理论为轴心,通过把知识转化为技术与技能,进而合成职业能力的循环。中、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是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培养两种不同规格的人才,必将形成两种不同层次的人才智能结构模式。因此,职业教育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专业和课程建设,明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

(2)专业建设。需加强中高职规范化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工作,中职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又可适应高职招生对学生文化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同时,高职专业设置是中职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专业设置面的宽窄,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

(3)分层提升。无论是中职阶段,还是高职阶段,课程都应围绕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条主线,每一条主线都应将归口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成组课程”。建议将原有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刚性的课程结构变成由文化课模块、实训课程模块组成的活动的课程结构,以供不同背景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组合课程体系,选择适宜内容进行学习,以便在课程编排上沿主线分层推进,明确前导和后继的关系,使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均能随课程的教学进程,沿主线一环扣一环向上拓展和提升。

(4)区别对待。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兼顾生源素质差异,以有效解决课程衔接问题。要有效兼顾不同生源的差异,建议改变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实行完全学分制。学校根据生源知识结构特点,对于专业课程、文化课程、技能课程的学分要求要有明显的差异。这样,既可以使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学习得到加强,文化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也可以使中职生源文化基础得到强化,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如此,便可使不同起点的学生,均能达到最终目标。

3、校园文化的衔接。中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各有侧重点,但均须引入企业文化。可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坚持主流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促进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在包容中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具体说来可实施如下措施:中职一年级安排认识实习,中职二年级侧重融入,中职三年级进行实训,高职一年级进一步提升,高职二年级深入发展。此外,还可借助于网络平台,全面开展校园活动。

4、学生管理的衔接。高职院校须加强中职的教学质量跟踪与监控,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建立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统筹、协调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工作的开展,着眼于学生的能力与社会的需求,促进中高职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借鉴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模式[8],高职院校还可优化机制构建,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同时加大硬件设施的建设以及健全管理体制等,以达到学校管理层次的衔接。在学生管理体系构建中,应注重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9],包括辅导员与学生干部,分别发挥其在学生管理中的组织指导作用;注重学生安全稳定体系建设,包括学生信息系统、安全稳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同时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需落实综合素质课程,组织建设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并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10]。

三、结语

为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中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性,针对中高职一体化学生素质教育衔接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在实践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2]董绿英.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3]刘爱英.中高职衔接主要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8卷第1期

[4]金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5]孙梅.浅析中高职衔接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J].生物技术世界,2014

[6]孔庆红.中高职一体化学生管理工作衔接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3

[7]郭翠兰.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职教论语,2007.3

[8]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模式与思考[J].青年文学家·教育论丛,2013.9

[9]袁媛.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5.2

[10]朱真然.基于中高职衔接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体系构建[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1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五年制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改革探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