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画心声总是真
2015-05-30浙江一考生
浙江一考生
心灵是人类最纯净最天然的一块圣地。心灵的取向,决定了一个人成败兴亡的道理。有古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心灵里急躁的,在行动之中总是急急忙忙的。而心灵里冷静乐观的做事永远是那么淡定与乐观。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可是,有人在表面看似是一位正直之人,而在做事之中便会显示本性。
人与人最好的交流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这在学习与生活之中尤为明显。在交友之中,有的人外表看似无害,内心却充满黑暗,你可以从他平时的行为处事的做法中发现这一点,尽管他会极力隐藏但你还是可以发现蛛丝马迹。重要的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在交友过程中,想与一人坦诚相对而他却躲躲闪闪,这样的朋友最终都不可能成为最好的朋友。
比如著名的科学家霍金,虽然上帝在他最风光、最黄金的时代,将他禁锢在轮椅之中,但是他一点也不感叹世界对他的不公,反而通过会思考宇宙的大脑,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他的研究成果表明了霍金心灵的那一种不屈的、乐观的、向上的精神。这样使霍金成为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廉颇也有老矣尚能饭否之憾,虽然没有被重用还是表现了他那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刘备三顾茅庐,表现了刘备求善若渴,求贤若渴,与诸葛亮的心灵与心灵的交谈实现了三分天下,蜀汉大业,却也因为自己的心灵本性的暴露,导致功亏一篑,心画心声总是真。每个人的行为举止、言行无不透露出自身的情感与心灵的本性。那原本纯真的心灵在当代社会消失了。
在当下社会中,很多人都去追求功利,文章,报纸,电视,也都充满了心灵的贪念,追求功利的态度。丢失了雷锋精神,丢失了吃苦的精神,丢失了大同世界中孔子的追求。只有这样在现代的社会的眼中名与利是其最重要的成分,只有这样才使得这个社会成为这样。如果人人能拿出心灵的真诚,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世界上最美丽的图,都出自心灵,世界上最美的文章来自心灵。心灵是人类最美丽的地方,只要人人都展现出心灵,你也用心去寻找,用爱去发现。心灵中的那份真实就在你旁边。
得分:30
【病根剖析】
这篇作文得低分的根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审题不准,明显偏离了题意。今年高考作文在命制形式上仍沿用新材料作文的方式,题目材料有两段话:第1段指向一个写作角度“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即“文如其人”);第2段则提示了另外一个针锋相对的观点:“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即“文未必如其人”)。两段话已框定了命题的内容方向,暗示了考生“写什么”。据此,考生应当围绕“文如其人”或“文未必如其人”或两者的辩证关系来立意,否则即为偏题或离题。而本文题为“心画心声总是真”,显然是误解了第2段材料中“心画心声总失真”这句话的本意。且本文也并未围绕这句话来写,大写“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特写“心灵的真实”,却与“文与人”并无直接的关系,完全偏离了材料给出的观点展开讨论,作文基本上处于自说自话状态。因此文章在审题的角度上即已被判定为三类卷,分数定位为35分以下。
2.论证乏力,材料与观点游离。文章的主要事实论据集中在第三段,考生依次列举了霍金、廉颇和刘备三则材料,以此来论证观点“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之重要。可实际上这三则材料之中除了“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展开心灵与心灵的交谈”这个素材与观点还算切合之外,其他两个素材分别得出的结论“霍金心灵的那一种不屈的、乐观的、向上的精神”和“虽然没有被重用还是表现了他那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却基本游离在这个观点之外。第4段又另起炉灶,论述“当下社会人们追求功利,充满了心灵的贪念,追求功利的态度”,从反面论证了“拿出心灵的真诚,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这一观点。与前文的观点“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又产生了偏离。
3.病句层出,错别字(注:已修改)比比皆是。从第一段的“心灵的取向,决定了一个人成败兴亡的道理”到最后一段的“只要人人都展现出心灵,你也用心去寻找,用爱去发现”等句子,均为病句。这些低级的错误也是本文得低分的因素之一。
【对症下药】
针对以上弊病,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把握审题要义。根据材料来作文,审题立意就不能偏离材料规定的范围而自行确定,必须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纵观近几年的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无论是2014年的“门与路”,还是今年的“文与人”,均由两类性质相近或相反的材料组成,要求考生弄清两者的连结点,再根据这个点去推导和确定立意。今年的作文题中已明确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和要求,材料中的“文如其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一致”“背离”等关键性词语,有助于把握题意,明确写作范围和写作重点。弄清材料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并紧紧抓住关键词来写作,是避免材料作文偏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积累丰厚素材。北大温儒敏教授认为,当下语文学习的一个普遍“弊病”,就是学生读书太少。很多高中毕业生,都没有读书的兴趣与习惯,甚至没学会如何完整地读一本书。今年浙江卷作文题是一个引导高中生以读书为“奠基”而进行写作的命题,不仅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而且检验考生的阅读积累。不论是写“文如其人”或“文不如其人”的观点,都需要丰厚的素材来支持,都需要读书来“奠基”。相信这样的命题不仅仅暗示了写作变革的方向,也暗寓了以后几年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语文学习有必要回归“原点”——就是多读书、读整本书、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
3.学会论证说理。今年的作文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论证说理能力,作文阅卷组负责人之一陈建新老师说:“能否有效证明一个观点,让读者心悦诚服,这是一篇论述性文章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考生在素材的运用上,要弄清楚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议论文中的记叙要求具有概括性和针对性,议论文是为了“以理服人”,首先考虑的是说理的需要,所以议论中的记叙,常常写得相当概括,重在把能证明论点的部分叙述清楚,其他关系不大的部分则从略。在叙述事实材料作为论据后,还必须围绕论点对论据加以分析,挖掘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实现材料和议论的连接,使论据和论点紧密结合,水乳交融,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次作文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注意训练理性思辨的能力,能够选定观点,以素材支撑观点,并选择合适的论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