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2015-05-30浙江一考
浙江一考
常言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个人的言语可以体现他的内心独白以及他的品格,一个人的作品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性情、一个人的价值。
小时候,大人们常教我们要好好练字,这不仅锻炼你的耐心,更多地能去除你的浮躁,只有内心是平静的,你才能认真地练完它。书画同样能反映一个人的情操。
你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遒劲有力,入木三分。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毅力有决心的人,他坚强,他刚毅,那么他书法的遒劲有力、入木三分的特点,不正是他性格、品格的最好体现吗?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李白,无时无刻不体现着浪漫的气息。李白的生活是浪漫的,是充满情愫的,他有着浪漫的情怀。他敢爱敢恨又充满着多愁善感,他所创作的作品无不从骨子里透出一股浪漫的气息。
与李白相反,苏轼则是一派豪迈。“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无不体现着雄姿英发的豪迈,字里行间透露一种豪气。
他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他生性豪迈,难怪能写出如此豪迈的大作来。如果他像李白那样生性多愁善感,每天都借酒浇愁,没有一点豪迈的气息,他能作出这样豪迈的诗词吗?我想这大概是很困难的吧?所以说文如其人啊!
人们的一言一行,其实也如文章一样体现着一个人的性格品行。有些人总喜欢丢三落四的,这就说明他是一个不细心的人,而有些人做事,却能有条理,有秩序,这不正反映了他细心有条理的性格吗?
当别人踩了你一脚,你是骂回去呢,还是微微一笑然后释然,这也体现了你的修养啊!前者肯定是一个缺乏道德的人,没有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别人;而后者却体现了他良好的修养,他宽容,他懂换位思考。这样的一言一行不仅仅能看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能看出你的道德如何!这与“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所体现的是一样的。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让我们从阅读中去体味作者的性格,去体味作者的百味人生吧!
得分:40
【病根剖析】
这篇文章的毛病,首先是以举例代替议论分析,有套话作文之嫌。其次是核心概念理解不准确,导致偏离题意:只写“人品”没写“作品”,更没写“作品”与“人品”的关系。
作文中考生的观点是明确的:赞成“文如其人”说,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几次强调文章观点“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文章可谓开篇点题,阐述了自己对“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的理解,还结合生活经历,简单介绍了写字需要内心平静、画画能反映人的情操的感受,扣题可谓是紧密的。
接下来,考生却没有对“言能为心声”“文能如其人”的理由展开具体的理性分析,只是列举了王羲之的书法反映了王羲之的坚毅品性、李白的诗作反映了李白的浪漫情怀、苏轼的词作反映了苏轼的豪迈……无疑,举例是围绕观点的,材料与观点也是一致的,但这样的写法陷入了“套话作文”的泥潭:论述角度单一,没有分角度展开;举证材料烂熟,使用的都是一些人格比较完善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例;文章结构僵化,首尾穿靴戴帽,中间塞进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这种写法已经受打击好多年了,但考生还是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文章后半篇,考生狭隘地理解了“言为心声”中“言”的含义,不明白材料中“言为心声”之“言”,指代的就是“作品”——文学作品甚至文艺作品,而片面地把“言”理解为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论”,所以,考生在文章中只论述了人的言行与“人品”之间的关系,而撇开了“作品”,根本不提“作品”与“人品”的关系了。这样就造成了文章部分偏离题意了。
【对症下药】
要纠正套话作文,就需要考生记住套话作文的“三标志”:分析平面化、材料烂熟化、结构模式化。然后针对这“三标志”,有意识地从三个方面进行写作: 第一,对中心观点从多角度展开阐述,做到条分缕析,尽可能分层概括出分论点。
第二,阐述分析之后,尽可能选择古今中外具有一定陌生感的各行各业各领域的典型事例,进行有分层次的分析。
第三,在文章结构上,可采用并列式结构、对比式结构或层层递进式结构,杜绝简单堆砌同一角度事例的现象。
要对材料核心概念的理解进行纠偏,就需要考生结合材料整体进行阅读,全面理解核心概念的所指,也就是说,要把这个核心概念放在材料中理解其语境意义,而不是断章取义,孤立地理解这个核心概念的字面意。考生需要在平时的阅读中养成正确、全面理解语境意的习惯。考生平时要多进行阅读理解、立意审题理解,同时与阅读力优秀的老师、同学一起探讨研究,以印证自己的理解,丰富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