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2015-05-30浙江一考生
浙江一考生
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先生强调知行合一,即格调趣味与人品及行为相符,则不为伪善,由此可见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格调趣味应与人品相一致。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中“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确有道理。文笔的高雅往往只是期盼,不能代表人品,但这种高雅正是内心还存有一丝对脱俗的美好愿望,虽有一定背离但不乏进取。倘若一个人连高雅认知都没有,那么这人必不可救药。
而如古句一般“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应是文人乃至我们都应追求的,即为知行合一。作者的格调情趣与人品相一致这是最终的追求。
亦如余秋雨曾说:“感谢生命给我勇气,奔向远方,去看朝阳的喷薄与梦的彩衣。”在浩瀚沙漠中有他的足迹,在欧陆古堡中曾有他的身影,他确是用生命的勇气看遍了世界,践行了言语,才有了《行者无疆》中对世界的期望。
言为心声,闻一多有,他是革命的斗争者,他敢说,更敢做。钦佩于他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说了就要做到的决心。而他也用生命践行着他的言语,知行合一,情调与品格相一致。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三毛懂,鲁迅懂,有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践行着,格调与人品相一致。
但反观当下,有些人却不懂,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一批又一批贪官落马,而下马之前他们还高唱着“为人民为祖国”。然而如此的仁义道德却与其品质相背离,相去甚远。贪官的言行不一,格调与品质不一恰恰映射了一类人,而贪官的下场也警示着我们,文笔与言语格调的高雅是必要的,但应与人的品质相符合,至少不可相去甚远,而应努力践行着言语,做到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不无道理,性情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则下笔悠远,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是对文人也是对我们的要求,做到格调趣味与人品一,言行一,知行一,才是对文章的尊重,也更是对自己及生命的尊重。
让心灵如文笔一般高雅,做到文如其人、知行合一。
得分:40
【病根剖析】
文章观点不明确。从标题及第1段还有下文忽隐忽现的文字看,观点是“知行合一”,但考生也没有抛弃作文的材料:格调趣味应一致,但不一致也有道理。所以,每一部分都有“格调趣味应与人品相一致”的提示,又有“言为心声”的强调,而论据的内涵一部分指向言为心声,一部分指向言行合一或不一,一部分指向文如其人。这就造成全文的观点多个,论证多头,思维混乱。
因为是以“知行合一”为题,所以文章一开始便引述心学大师王阳明的观点,但考生不太明白知行合一的概念,于是硬拉上近似材料中的“格调趣味与人品相符”的观点,并加上了“行为”二字,得出结论“由此可见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其对概念的理解从一开始便走偏了。
又因为材料明确告诉考生“格调趣味与人品的一致(背离)”,写作过程中无可避免地要联系到材料中的观点,包括“言为心声”,所以考生既放不下材料中的观点,又依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产生了另一个观点,于是,便弄得什么都不是了。
此外,因为论点多个,考生难以驾驭论据对论点的论证,更难以把这些论据加以分类,于是论据杂在一起,不能归到各个观点的“门下”,且论据列出之后没有分析,论据似是而非,尽管许多段落都点到“知行合一”,但又似乎是论证“言为心声”,又似乎在论证“文如其人”,导致论证混乱不堪。
材料中虽然明确点出“言为心声”,但理解能力稍弱的考生可能难以将“言”理解成书面语言、艺术语言,所以“言为心声”对“文如其人”造成了干扰,而且从许多考生提到要发自内心、要写真生活真感情可见,这一干扰很“成功”。
再者,论证碎片化,缺乏一个自上而下的整体性的论证,让读者在多头论证的左冲右突中,难以找到一条明晰的论证思路。
【对症下药】
一、从材料中获取明确的观点。从文章来看,该考生的写作能力并不太强,所以不必另作他思,取材料中的现成观点成文即可。这样,既可以保证论点不偏,又可以减少思考的时间,便于在脑中搜寻切合论点需要的论据。这对写作能力中等偏下的考生是最实用的一招。
二、对论据进行归类分析。从整个论据的倾向性来看,比较适合论证“文如其人”,所以,可以将三毛、鲁迅举例扩充到近似余秋雨一例的篇幅,然后指向“文如其人”作些简要而又切合全体论据需要的分析。既然是议论文,论据和将论据引向论点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三、依据以上两条分析,标题自然要作调整。若拟题能力比较差,那么可以采用现成的“文如其人”即可,或者能体现格调趣味与人品一致这一观点的其他标题。
四、论证过程要有一个有迹可寻的思维显示,比如开篇提出相一致的观点,然后举例论证,阐释证明,为了让论证较辩证,可以顾及不一致的例子,但必须阐明不一致的理由,最后表达自己的愿望再强调自己的观点。
对于作文水平尤其是议论文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观点选择、论证展开、论据使用、结构安排越简单越好。今年的高考作文说到底在审题上是不难的,但有许多学生写成表里如一、内外(心口)一致,甚至知行合一,这就造成了偏题甚至离题。在有限制的写作中,考生的选择理应在限制之内,所以说写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考生审题后,要有一个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的观点,这一观点引导着考生论据的选择与论证的展开,使考生能集中精力朝向明确的方向去论证,直到总结成文。教师在议论文写作指导中,要给底子薄、能力弱的学生一些实在的指导以及基本的训练,使他们能够改变这一多头论证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