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电视纪录片《琢玉》

2015-05-30姜楠

写作(中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未来玉雕市场

姜楠

摘要:电视纪录片《琢玉》主要围绕“天下玉,扬州工”展开,由扬州玉雕文化的历史开始,讲述了当今玉器市场的混乱和暗淡的前景。因为原料的过度开采,和田玉资源已接近枯竭,不少商家只能选择劣质的玉料进行雕琢,然后暗中抬高价钱、鱼目混珠。而玉雕大师汪德海一直遵循着“因才适用,量料取材”原则,不仅在技艺上精益求精,也从不吝啬自己的经验。他和刘月朗一起,试图培养扬州未来的玉雕人才,并一直为此努力着。“扬州工”需要呵护,更需要淬炼。“玉不琢,不成器”,乃至理名言,对人对物同样适用。

关键词:玉雕; 文化; 市场; 人才; 未来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43(2015)09-0076-2

玉雕是扬州最富盛名的传统手工业。扬州的玉雕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明清时期扬州玉雕曾经盛极一时,但凡对古玩业稍有涉猎,一定听说过一句行话:“和田(天下)玉,扬州工”。新疆和田地区,以盛产美玉闻名于世,而上好的玉料,却非要运到千里之遥的江南名城——扬州,才能雕琢成精美器物。扬州被公认为加工大型玉雕的首选之地。这造成此地聚集了各种各样的艺人,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扬派玉雕风格。特别是当今最为盛行的海派玉雕的发展,追根溯源,底蕴是扬州人打下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海派玉雕的代表人易少勇大师直言不讳地说:“海派玉雕就是师承于扬州玉雕。”

扬州玉雕的市场体系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备。从古至今,新疆人都到扬州来卖玉料。而且,扬州玉雕大师众多,吸引了很多高端买家前来定制、加工、购买玉器。特别是大件玉雕的雕琢,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为数众多的玉雕作坊、工作室的聚集,也形成了产业积聚的效应,各种配套行业齐全。

但正是因为玉雕市场的利润丰厚,很多玉石商人、玉雕技师蜂拥而至,使得小小的湾头镇市场饱和,而且制度混亂。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为数不少的商家都存在用“岫玉”,也就是“岫石”来冒充和田玉的情况,不明真相的普通买家往往会上当受骗。甚至还有商家在介绍玉石的时候,可以模糊地介绍为“青海和田料”,而事实上就是一般的青海料(北京奥运会奖牌所用材料)和昆仑料。

我希望借由这个片子表达对于扬州玉雕的寄望,也希望向外界传递出:扬州玉雕的瑰宝们——玉雕大师仍然还保留着最基本的风骨,也有着像刘月朗这样的良心商人。希望更多的人注意到玉雕这个技艺,越来越多的领域注意到扬州玉雕的发展,并保护好这个技艺。也希望扬州琢玉技术不仅源远流长,还有更好的前景发展。

这是一部主要讲述了扬州玉雕和扬州玉雕大师的专题工艺型电视纪录片。

片子主要围绕扬州玉雕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现如今国际市场的形势展开,以及当今市场因为经济形势衰弱,出现了短时间内的混乱以及严重的人才流失。有良心的玉石商人和在国际上享有殊荣的玉雕大师站出来,希望拯救市场、培养人才,将扬州的玉雕文化宣扬光大,并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创新发展出更优秀、更具有现代美感的玉雕作品。

扬州玉雕是中国玉雕工艺历史上的一大重要流派。历史上的扬州玉器在成器的题材、种类及工艺造型上均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不可复制的艺术风格。现代的扬州玉器兼有“南秀北雄”的风格及典雅秀美、玲珑剔透的艺术特色。现代扬派玉雕创作者运用“量料取材、因材施艺”的琢磨工艺规律,不断提高“相玉”水平和能力;同时,广泛汲取民族绘画、艺术雕塑的营养,使得他们创作的玉雕作品逐渐脱离单纯工艺品的属性,而具有了艺术性的表达。

声名鹊起之后,困难随之也而来。最大的拦路虎就是价格的飞速增长,玉石产量的日渐稀缺,导致这几年价格涨得离谱。想要创作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珍品,难的是找到价格适当又品质上乘的玉材。

纪录片的主人公是扬州玉雕界的魁首人物汪德海大师。他技艺全面,既有高超巧妙的设计能力又有娴熟深厚的雕刻功底,多年来精品佳作不断面世,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类大奖百十余项,被国内外众多玉器爱好者争相推崇和收藏。曾多次在国家级玉石杂志《天工奖》中作为主体人物出现,也曾连续获得七届天工奖金奖。

汪德海的作品总是在求新求变,。2006年他的作品不见一个人物,而到了2007年,作品风格又转变成贯穿整个画面的人物。他说创作好像吃菜,不能总吃一个味道,否则很快会被市场淘汰。“也许我的作品相对比别人的好一点,但是艺无止境,目前来看还没有特别满意的作品。”他说这不是谦虚之词。山子雕不仅要考虑正面、侧面、背面地要相配合才行。比如正面柔美,侧面就要有些力度,来平衡整件作品。他在片中说道,其最注意的就是因材施用量料取材,从来不会因为自己想要雕一件作品就去随便选玉石原料。“那是对玉的不尊重。”这是他在片中一直强调的。

一、关于主题的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组很容易会让人联想起即将逝去的东西,事实上也是如此。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凋零和无人继承有很大关系。悲哀的是,有很多古老的技艺,直到他们的传播人去世,都没有后代去继承,从此以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无人去保护,无人去关心。本片的主题是玉雕,相对来讲是“非遗”中幸运的一种技术,因为其利润庞大而吸引了众多人去关注、去学习继承。但也正是由于其利润庞大,市场的混乱在所难免。本片正是以玉雕界大师和玉石商人代表为主线,讲述了玉雕的发展、未来和保护。

二、关于故事梗概

这部纪录片正是以玉雕界大师和玉石商人代表为主线,讲述了玉雕的发展、未来和保护。如今的新疆玉石商人千里迢迢将玉石原料运到扬州市湾头镇上的市场,这个不足20平方千米的小镇上终年充斥着切割机嘈杂尖锐的切割噪音,玉雕技师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雕琢出一件件美轮美奂价值连城的玉石作品。有的是单独的工作室,有的却是规模庞大的玉器工厂。鱼龙混杂间,自然有人鱼目混珠。

市场的混乱迟早会引发外界对于扬州这个玉雕界魁首的信誉质疑。所以有人站出来,试图用自己的行为和力量来挽回扬州玉器市场的形象和荣誉。他们立身端正,以自己为标杆,不计回报地培养下一代的玉雕技师人才,常常用上千万甚至上亿的资产投入换取一块难以复制的美玉,只为让最美的玉石提供给最优秀的玉雕大师最优良的玉雕技术。

他们,是扬州玉雕界的未来,也必定是将要载入玉雕史册的人物。片子的末尾有一块重达22吨的“玉山”,精美绝伦世所罕见。主人公刘月朗先生说要雕刻八年才能完工,那时候他就要退休了。

三、关于摄影

第一次独立作业的确给我带来了很大不便,摄像、采访和沟通都要一个人独立进行。一个女生踽踽而行往往存在着很多不便,一个人扛着脚架和摄像机去取景的过程中,常常因为场景和镜头的不可逆性而出现镜头模糊或者画面不够美观、歪斜的情况,使得在后期剪辑的时候不得不放弃一些珍贵的镜头,很是可惜。包括同期声也是如此,在采访过程中常常不能保证环境的安静,也就不能保证收音的完整。

这也是历练的一种吧,可以拥有一个完整的、属于自己的毕业作品,即使吃太多苦都是值得的。单反的摄像功能也不是特别的完善,在很多时候,光线的不足都会让画面带上噪点,即使调整了曝光指数也不能完全弥补。玉器成品的美轮美奂和质感也就不能完美地呈献出来,让我觉得很是可惜。

四、关于风格定位和节奏

这个片子的主要风格是纪实,记录如今玉石市场的真实状态、商人之间的买卖、玉雕技师去市场挑选原料时的争论和讨价还价。我希望最真实地还原这个状态,让大家知道那些精美的玉器后面,还有着很多人的付出。他们每日坐在嘈杂的玉雕切割器前,忍受着水流的寒冷和机器的杂音,一丝不苟地为我们奉献最优美的,最精致的手艺。

片子的节奏不算太快。我原本是想拍出一部美轮美奂的,动辄便是极品玉雕成品画面出现的片子,但是真正了解这个行业之后,我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美丽背后总会有辛酸和痛苦,那些辛苦将原石从千里之外的昆仑山脉搬运来的玉石商人、那些默默在机器前辛劳工作的普通技师,我们同样不能忽视。我们应当感谢他们的付出,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他的一半。

五、后期剪辑方法

纪录片的剪辑相对其他片种而言会简单很多,不需要特效,也不需要过多的铺陈音乐。但正是因为如此,才更加考验我们对于主题、主线的铺陈。对于节奏的把握尤其重要,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如何从大段大段的采访中提炼出来,然后拼凑在一起,精简却不粗陋,不能让观者觉得突兀或者拖沓,都要仔细认真地考虑。

在主人公汪德海大师的采访方面更要注意,不能大段大段地铺陈,而要根据主人公的言语和观念,适量地加入合适的空镜头。不可拥挤,也不可言之无物,很重要。

六、关于影片的诉求

我希望借此片促进扬州琢玉技术发扬光大,为之带来更好的前景发展。商人的爆炒、金钱的诱惑,令本应心态平和的玉器加工业人心浮动。而造就一名合格的扬州工,除了天赋,还至少需要十几年的潜心苦练。没有适宜的环境,能锻炼出像江春源、顾永骏那样对艺术孜孜以求,对各种诱惑“心如止水”的工艺大师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扬州工”需要呵护,更需要淬炼。“玉不琢,不成器”,乃至理名言对人对物,同样适用。

参考文献:

[1]譚.陈强.《纪录之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2]高鑫.《电视纪实作品创作》[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3]刘浩.《纪录片的虚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刘道荣.《赏玉与琢玉》[J].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社,2003

猜你喜欢

未来玉雕市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璀璨玉雕 美在装饰
托夫勒引发的“未来”探讨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浅谈房产测绘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与体会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玉雕创意设计断想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