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影视艺术中“空白”手法的运用

2015-05-30纪朝锋

理论观察 2015年9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电影文学

纪朝锋

[摘 要]影视剧作为文化艺术作品,无法对故事的发展做面面俱到地回溯,只能依据电影制作者的创作动机选取最典型的故事进行表现,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密切的部分就要被省略,这些被省略的部分只能留给观众去揣摩、填充,这便构成了影视剧的“空白”。

电影艺术中,“空白”艺术的表现范围很广,镜头语言的运用、影视构图、色彩搭配、声音运用等方面都有体现。影视剧中,“空白”艺术手法是意象传达的重要表现手法,它所形成的虚境与具体可感的形象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艺术形象体系和引人入胜的艺术意境。影视剧中的空白为观众留下大量的想象空间,观众可充分“走进”作品,深入去挖掘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主题,运用“空白”艺术手法分析影视作品,大大拓展了作品的意蕴。

[关键词]空白;文学;电影;空镜头;接受美学

[中图分类号]J9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9 — 0132 — 02

一、“空白”手法在各艺术领域的运用

(一)“空白”手法深受老庄思想影响

老子的“大象无形”,庄子的“得意而忘言”,司空图的“象外之象”等观点都体现了空白的创作方法,“空白”艺术手法广泛应用于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文学上,“空白”艺术手法体现为烘托、反衬的手段运用。在《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貌不直言美在何处,却通过许多人物反应来体现,即“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作者并未写罗敷体态、外貌、身材等,却只通过众人反应把罗敷的美表现地无比惊艳。绘画上,画家常常有意识地留出“空白”。清代邓石如称:“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讲的就是留白的妙处。画山水时,留白是高天浩渺;画鱼虾时,留白是静水流深。国画中的空白,看似“虚”,实为“实”,是一种以虚代实的“藏法”,失去它,就失去了特有的意境。画家利用画中“空白”,创造出笔墨无法企及的意境,成就了“无言之美”。中国传统音乐,如《高山流水》、《阳关三叠》、《梅花三弄》,无不是一唱三叹,与中国的水墨画如出一辙,浓淡得当,疏密有致,反映了创作者对“空白”艺术手法的自觉应用,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虑实结合,从而幻化出完美的音乐来。

(二)“空白”艺术与西方艺术创作。

波兰现象美学家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建构的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不同的,受文字符号的局限,作品所建构的只是一个框架,作品中存在“空白”和未知因素,需欣赏者将其“具体化”。在英伽登看来,文学艺术都是半成品,欣赏作品时,要努力填补“空白”,使文学作品变得丰满。德国美学家、文学批评家伊瑟尔伊瑟尔则认为,作品中存在的“未定点”,不是缺陷,而是动力源泉。他认为,文艺作品的语言是描述性的,语言构建的世界,无法涵盖现实世界的方方面面,“在空间意义上就是一种虚无”〔1〕 。“空白”可促使读者依据经验和想象赋予文本确切含义,对本文中的空白进行填补,进而寻找和探索作品的真谛。作品本身蕴含的不确定性和“空白”越多,欣赏者对作品的想象和补充的空间越大。缺失“空白”会使读者失去自由想象的权利和审美体验的愉悦感。美国文学家海明威在创作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冰山理论”,谈到的是创作中如何充分运用省略的艺术技巧。认为文艺作品中,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是冰山水面上“八分之一,而文章的主题深意是水中的“八分之七”。水下的八分之七不会凭空出现,省略的“空白”部分,是根据阅读者想象和体验填充的。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结尾精彩地运用了“空白”艺术手法,当主人公马蒂尔德得知用十年大好青春还清债务换来的项链居然是假的时,文章戛然而止。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为一时虚荣所付出的代价,女主人公的心酸、委屈、懊恼……很多的“空白”都只能靠欣赏者去填充,大大增强的审美空间和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空白思想用于影视艺术的必要性

影视艺术是利用声音和画面表现生活的综合艺术,影视剧艺术与其他艺术,尤其是文学作品不同的是,它更直观,即使表现复杂的情绪时,必须通过人物行为和面目表情来体现,所有画面、声音都直观进入到欣赏者的头脑中。

由于影视艺术的直观性和再现性的特征,影视剧给观众的想象空间较少。描摹式的再现剧情容易减弱影视剧的美感;复杂的情节、过多的旁白与对白,会让影视作品缺乏审美意境和想象空间。所以,影视剧的创作应该适当借鉴“空白”创作手法,处理好“虚和实”、“空和满”分寸,给欣赏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影视剧的影像结构和镜语系统深受传统绘画观念、文学理论的,影响。影视剧在画面造型、情节铺陈、人物语言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空白”思想的影响,并以此追求意境和韵味的深远。

三、在影视中“空白”艺术手法的运用

影视艺术中,“空白”艺术手法应用是多方面的,下面仅就空镜头的运用、画面构图、声音和色彩运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空镜头”

“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2〕 影视剧的思想和内容,是通过一个个不断变化的镜头实现的,一般来讲,镜头中都有人和物,利用人与物的对话、动作、行为推进剧情发展,但有时镜头也会运用缺失人与物,选用与剧情没有直接联系的镜头——空镜头。

空镜头因为没有人物的参与而显“空态”,但是却“空纳万物”。法国老一代电影导演阿尔贝特·冈斯说:“每幅画面,都有内核——灵魂”。电影中的空镜头是一种写意的虚笔,衬托环境、渲染情绪,创造作品意境美和节奏感,如《城南旧事》中秀贞母女出走一场戏,前面一组空镜头,大雨倾盆,四周是一片黑沉沉的景象,给人一种暗示与渲染。当秀贞母女消失在茫茫夜雨中时,镜头仍停留在屋内:地上的小包袱,一闪一灭的小油灯。若明若暗的烛光,给观众一种不可名状的不祥之兆。日本电影《幸福的黄手绢》,讲述了罪犯勇作出狱后想见见失散多年的妻子。影片结尾处勇作坐在汽车上影片反复插入空镜头:记忆中故乡的街市、曾经居住的房屋、嘈杂人群、飞速旋转的车轮。通过空镜头的反复运用体现勇坐矛盾的心理:没有足够的勇气见妻子?妻子是不是已经改嫁?

(二) “静场”

电影叙事中,声音与剧情发展应时时应和,即声音和画面要统一。但有时创作者为服务剧情、强调艺术效果,会舍去声音,创设“静场”效果。“静场”是声音层面的“空白”艺术手法的运用。

在情节发展中,无声是阐释影视内涵的重要的技巧,鸦雀无声有时会比喊声震天更富有威慑力,更让胆战心惊。美国影片《饥饿游戏》中为表现紧张的剧情发展采用很多“静场”。挑人前,少年们站在空场上,少男少女却屏住呼吸,等着死讯的到来,“静场”设置,将人们的不安和畏惧心理表现地淋漓尽致。在宣读名单后被点到名字的倒霉者留下,其他人全部散开时,出现静场,体现这个人已精神恍惚……剧中,伊夫蒂恩考试中第一箭偏得离谱,她恼羞成怒,竟然射掉了主管手里拿着的苹果,闯了大祸。在宣布分数时,用了一个“静场”处理,把紧张的气氛渲染到了极点。伊夫蒂恩的分数是主持人最后公布的,公布时,主持人似乎故意制造紧张空气,停顿了两三次才说出来,使这个场面静的慎人。

(三) “消色”

客观世界是多姿多彩的,随着数码技术的革新,影视的色彩愈加丰富、色彩斑斓。“而当创作者不依据色彩客观实际状况,凭个人创意,对色彩重新组织而构成的场景乃至全片的色彩基调或总调,就称为主观色彩的运用。”〔3〕 对色彩的剥夺,是一种“消色”处理,是在色彩运用方面的“空白”手法。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分两条线索,一边讲述部分现实,一边讲述回忆部分。制作者对过去的剧情用彩色影片演绎,将现实世界用黑白色演绎。这种色彩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作者心理。回忆中,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幸福美满,画面五彩斑斓。但是现实生活却截然相反,不经事的弟弟妹妹被送走,生活如此艰难,如此窘迫和无奈。一个小时的影片黑白部分近四十分,消色处理十分恰当地体现了影片的主旨和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四)“悬念”

悬念属于情节安排上的空白,恰当地运用“悬念”,可使作品整体显得含蓄蕴藉,同时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最精彩的还在后面呢,现在别停止阅读,刺激着受众的兴趣或悬念。”〔4〕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和深远的启迪。

美国电影《致命伴侣》讲述了俄罗斯黑帮老大肖恩的理财顾问皮尔斯因卷走了巨资而被追杀的故事。电影中最大的悬念是整容后皮尔斯是谁?这个悬念把观众连的黑帮和警察都弄的神魂颠倒。直到影片最后,才让观众知晓滑稽、憨直、与女主人形影不离弗兰克就是国际刑警和俄罗斯黑帮的都想找到的皮尔斯。

悬念增加了影视剧的情节发展的波澜,增添了观众的观赏兴趣,增添了影视剧作品的艺术魅力。悬念作为影视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观众的重要艺术手段,它能增强叙事的紧张度,使观众对片中人物命运、情节的发展保持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五)模糊

电影重在叙事,电影人在电影制作中逐渐摆脱单一的线性叙事方法,在叙事结构设置悬念,在情节叙事策略上设置“空白”,增强作品的多义性、模糊性,使观众充分发挥想象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

电影《黑炮事件》是运用模糊手法典型的影片。有人认为,赵书信经过一场挫折之后,长时间地观看孩子作游戏,是他童心的再现,他从孩子身上看到了未来;有的认为,主人公通过砖头倒下的连锁反应,联想到国家结构的弊端;有的却认为,屡遭挫折的知识分子感到成人已无指望,只得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也有的况也讯它表现的是对落后于时代的惯性的反思……这场戏的模糊意念由于影片主人公刘于枫运用他多年揣摩的“模糊表演”手法来表达,达到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在影视剧中,“空白”艺术手法是意象传达的重要表现手法,它所造成的虚境与具体可感的形象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更完成了完整的艺术形象体系和引人入胜的艺术意境。

〔参 考 文 献〕

〔1〕〔德〕沃尔夫冈·伊泽尔.审美过程研究〔M〕.霍桂桓,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66.

〔2〕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1.

〔3〕梁明.电影色彩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8.

〔4〕〔以色列〕雷蒙·肯南.叙事虚构作品〔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224.

〔责任编辑:蔡 军〕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电影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