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传统良知向社会良知的转变及其现实意义

2015-05-30刘棕楠程现昆

理论观察 2015年9期
关键词:良知伦理

刘棕楠 程现昆

[摘 要]关于良知的学说古已有之,传统观点带有先验主义色彩和个人主义的明显特征。而当今的社会强调的社会良知及环境良知是由古代良知观念,经一定历史条件转化而来的。本文针对研究传统良知①、良心的当代发展进行分析,并对其成因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新的认识。

[关键词]良知;伦理;生态良知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9 — 0099 — 02

我国“良知”之说,由孟子首倡,由王阳明将之发展至极致。但传统良知由于其先验主义和个人主义特征,越来越不适于解决当今社会的道德冷漠问题。在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下,以及政府的宣传导向下,使得人们对具有广泛道德共识、且具有普世性的社会良知,以及由社会良知衍生的适于当今社会的环境良知,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各官方媒体对社会良知、生态良知的关注度,也持续上升。社会良知和生态良知由传统的个人良知发展而来,日益成为超越当今社会道德困境以及环境问题的重要出路。

一、当今社会良知观异于传统个人良心

在发展阶段和性质不同的社会中,由于社会实践方式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不同,人们会因之而具有不同的良知观,良知、良心问题的本质也因之而不同。古今良心观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存在一个转换与发展的问题,其转换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不同社会阶段人们不同的生产实践方式。现时代的良心观无疑不同于传统的良心观,但是现时代的社会良知观又无疑是由传统良心观发展而来的。由此可见,古往今来,良知观念有一个转换与发展的过程。

良知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人们内在的良心本质的变化、外在的社会媒体的宣传、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进步等诸多原因造成的。因此,可以通过考察社会良知、环境良知的发展过程了解来了解当代社会良知观念与环境良知观及其特点。这无疑对当前的善的人心观念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近些年来,媒体对社会良知关注程度不断上升的数据(如表1)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地认识到:社会良知已经在类似的报道中占据较高的比例,这恰恰说明在我国当今社会的发展形态之下,社会良知以其社会性、普适性、集体性的特点,避免了传统的儒家学良知观中的强调个人和与生俱来的自发的所谓“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1〕〔3〕的先验主义元素,更加始于当前道德失范问题的解决和集体道德出路的探究。这也是官方媒体与政府机构、为社会层面的道德冷漠现象开出的一剂良方。

二、由传统良知到现代良知的发展过程探究

(一)人群联系紧密度与社会化发展程度、以及社会舆论的宣传,促进社会良知问题的产生和传播。

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从原始社会处于原始自然状态的茹毛饮血,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自然物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手工时代,再到工业革命以来的机械化大生产的开展,以及近现代以来的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等为新特征的当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由处于个体孤立或家族孤立的原始自然中的初级社会形态,过渡到封建城邦半自然的社会群体状态,再演进到初级工业化时代近代社会产生,直至今天全球化、信息化的自媒体成熟的人类社会。“地球村”已经将人类社会广泛的联系在一起,这使得整个人类形成了统一的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整体大聚居、紧密联系的同时,由良知困境引发的社会道德失范问题便日益的凸显出来。人类越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紧密,社会化、全球化程度越高,社会良知问题的出现的也就越大,社会良知问题引发的道德困境就越多。

同时,媒体的不当宣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全球化的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自媒体、流媒体等信息宣传的巨大效能,这是任何古代社会都无法想象的。媒体和网络将本来互补不联系的全球变为地球村,小区域小人群发生的道德困境问题经媒体报道和评论很快会形成全社会关注、全国性新闻,甚至传播为世界性新闻。这就是会使局部的道德问题演变为全社会、全球性质的道德问题,是局部、个体的良知困境变为社会、人类整体的良知。

(二)人类文明的进步,使得传统良知问题的伦理学思考深度广度不断加强

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使得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文明结出累累硕果,人们从道德哲学或伦理学的角度更加深刻的探究良知问题,兼容并蓄,使得东西方文明成果日益交融、整合,这使得人类的“普世道德”“普世价值”在不断争论中得以完善、共享。现代人的行为与古代社会相比更加具有完善的道德标准和道德特征,许多古代社会不认为是良知困境或者较为模糊的伦理边界,在现代社会却逐渐清晰起来,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通过对传统良知问题的伦理学挖掘,以及道德哲学的反思、批判和不断建构,人类会更加从现代崭新意义上的社会良知去不断规范现代社会人类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这不仅是对传统良知的改造和升级,更是对现代有序社会的重要建构。所以,现代良知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以及现代伦理的核心问题。

(三)现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处理人和环境关系的困境使得生态良知问题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

生态良知在我国古代传统伦理学中已有论述。古代许多伦理学流派中都有天人关系,人地关系的讨论,比如道家思想中强调人应该对自然有节制的开发而不是掠夺性的破坏等。古代传统伦理学更强调人和生态环境保持和谐、稳定。其中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十分重要,它从伦理、社会两个方面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了探讨,从本体论与实践论上加以分析和建构,对当今社会的生态良知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毋庸讳言,在古代社会,生态问题远没有今天这样突出,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远远没有达到影响人类生存的程度。而当今大到水污染、雾霾、植被破坏、土地沙化等问题,小到城市居民绿化、环保、流浪动物保护等,都使得环境良知教育以及缺乏环境良知导致的困境日益凸显。每个公民个体的环境良知累积起来影响这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因此,有必要积极借鉴我国古代生态良知的思想,以积极建构我国现代社会的生态新良知。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去不断保护我们的环境,建构我们美好的家园。

(四)现代致良知的特点与分析

当今社会的冷漠现象往往给我们的心灵以重击。正如“活熊取胆”事件、“小悦悦”事件,等等。我们在惋惜生命的消逝,世人的冷漠与残忍的同时,更应该冷静下来思考:是什么造成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不顾及动物的生命与尊严?是什么造成了“小悦悦”事件中路人们的冷漠与旁观?仅仅是道德的缺失和良知的缺乏吗?也许与几个世纪以前的王阳明先生不同,我们在探究“致良知”的途径时候,应该考虑社会的发展阶段以及当下的社会现实,从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切实的经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中去不断建构我们现代的良知,进而培养当代人们的社会良知。在社会物质文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让人们的精神素养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水准。

三、方法与对策

首先,应在关注全社会、全体公民的价值观教育上下功夫。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少数人良知的泯灭,是非观、价值观发生的错乱,这都从反面印证了社会大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在结合中国传统优良道德文化的同时,提倡植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良知是超越个别性的良知问题的重要途径。只有形成社会性的良知,达到官方的善的共识,形成整个社会、民族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和价值理念,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公民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高度统一。

其次,进一步强调以德治国。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和程度上重塑国人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行为,使得全社会形成普遍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真正使整个社会尊重道德、践行道德、享受道德。这是我国社会内涵式发展,以及箱子更高层次迈进的重要体现。

再次,应加大政府在文化、教育、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和投入。只有学校等教育机构大力弘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纠正传统良心观念中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部分。新闻媒体树立社会爱心人士的典型,宣传见义勇为的好人好事。在树立“雷锋”“孔繁森”“郭明义”等典型同时,继续发掘社会中的“最美清洁工”“热心医生”“最美女教师”“全国道德模范”等优秀典型事例的评选与发掘。让群众在媒体宣传中体会道德榜样的正能量,体会公众共识基础〔4〕上的社会良知,并提高群体道德修养。

第四、全社会都应在加强对环境良知的认识,加大环境良知的宣传上下功夫。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全球化、信息化使得环境问题日益深入人心。如何看待环境问题,社会大众对我们的环境拥有怎样的道德责任。公民群体应该保有何等的共识性的自发的环保意识、环保爱心,确立怎样的社会共识性环境是非观念,这都是确立环境良知的基础。因此全社会无论是民间力量、官方力量都应不失时机的加强环境良知宣传,让社会大众明确社会良知进一步升华为环境良知的重要意义和必然趋势。

社会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们的身心关系不和谐所致。因此教育社会大众对传统良知、良心观念进行辩证分析,认识到社会共识性的社会共有良知观念,在社会良知、生态良知问题上,做到现代社会群体的知性统一。这是传统良知向当代社会良知过度的必由之路。

〔参 考 文 献〕

〔1〕李大健,梁方丽.论良知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培育〔J〕.云梦学刊,2013,(01):15-18.

〔2〕程现昆.科技伦理研究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152.

〔3〕王阳明全集(卷四十一)序说 刻文录叙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575.

〔4〕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8:346.

〔责任编辑:陈玉荣〕

猜你喜欢

良知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良知
良知与知识之辩:陶望龄论“学”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论《觉醒》中的伦理关系
从变译理论看翻译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