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2015-05-27韩秀宏

语文学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气象科普

○韩秀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南京210044)

气象科普工作是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有效拓展和延伸。气象科普队伍建设情况更是对气象事业发展,以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有重要影响。《江苏省“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也是我省气象事业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可见江苏省气象事业发展在全局发展中的作用。此外,江苏省发布了《江苏省气象人才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该规划旨在“造就一支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推进江苏气象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该规划立足江苏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实际,按照江苏人才强局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这一富有时代特色的规划,鲜明表现出江苏省对气象事业发展的决心以及对气象人才乃至气象科普人才的要求——特别是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状况的要求。

加强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气象科普事业发展的需要,不仅是气象科普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人才强国、人才大省,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气象科普工作是为提高公民气象科学素养服务的,气象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和其科学的工作,是影响公民素养的重要因素。江苏省只有使广大公众具备基本的气象科学素养,才能满足当前和未来江苏省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建设,在全国竞争乃至世界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针对江苏省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对当前江苏省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分析,提出如下对策设想:

一、政府主导,对气象科普队伍建设给予政策支持

(一)政府健全法律法规,并给予经济扶持

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对科普投入、科普经费、科普税收优惠、科普发展基金已有规定,但总体来说这些政策有些笼统,具体操作不十分明确,许多政策需要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相关政策需要细化补充。我国气象科普政策法规中对气象科普人才的细则过于表面化,对具体的培训机制、优惠政策、鼓励政策没有细化,下级部门很难根据政策做出具体工作实施。政策法规的不健全不利于气象科普事业的发展,间接影响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只有政府把握政策的导向,才能指引人才建设方向。

以《科普法》为依托,为法律基础,地方政府应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气象科普人才政策法规,政府把握政策动向,细化政策操作,建立完整的政策流程,明了详细。同时要加强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保证政策完善的重要步骤,也是政策落实的重要部分。政府不仅应在法律上给予支持,还应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足够的资金支持有利于气象科普队伍建设的完备,充足的经费支持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

(二)科学分配市、县气象科普人才,加强基层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农村是气象灾害多发、重发地,农民是易遭受气象灾害的群体,基层对气象科普的需要更大。受多种因素制约,基层气象科普工作者多是一职多岗。一支全方位、完整的气象科普队伍,不仅要立足于人口较多的城市,还要关注基层气象科普人才的分布和工作环境。

为了科普惠农,气象为农服务,政府应鼓励气象科普工作者有组织、定期、分组到基层进行气象科普工作,鼓励更多的气象科普工作者留在基层,为基层服务。省政府、省气象局也应给予留在基层贡献的工作者荣誉和适当提高工作待遇。同时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帮助在基层奋斗的气象科普工作者,帮助他们传播气象科学知识及农业灾害防御指南,使气象科普辐射乡村、惠及农民。

针对基层气象科普队伍不健全的现状,基层相关部门有必要适当引进专业气象科普人才,建立灵活用人机制,从实际出发吸纳和聘用社会人才,不断壮大基层气象科普队伍。另外,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地方骨干到上级学习,提高科普传播针对性和实效性。基层气象科普工作者平时就要加强学习,提高科学传播能力、驾驭基层工作的能力和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建立健康、科学的传播氛围。

(三)鼓励气象科普工作者进行科普创作

为促进气象科普队伍的完整性,丰富气象科普内容,气象科普创作是气象科普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江苏省气象科普作品缺乏,不仅因为缺少专业气象科普创作人才,还与相关政策有关。为了激发气象科普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可在成果出版上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气象科普作品出版。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支持气象科普作品的创作出版,如设立气象科普作品出版基金,对作品的出版进行资助。另一方面,鼓励气象科普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职称评定和作品创作挂钩,制定行之有效的创作鼓励机制,从而建立气象科普创作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鼓励气象科普创作者创造优秀的科普作品、展教品,并推荐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做好对优秀气象科普作品的评奖工作。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中,7项科普著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刷新科普著作无法迈进国家科技奖项的记录。其实在国外就有专门为科普设立的奖项,如澳大利亚设有“尤里卡科普奖”,印度设有“国家科普奖”,韩国设有“振兴奖”。因此江苏省可设立气象科普著作相关奖项,从而激励更多的气象工作者进行科普创作,为气象科普工作加上一股中坚力量[1]。

(四)完善气象科普工作者竞争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由于江苏省气象科普成绩不被纳入成绩考核范围,导致气象科普工作者积极性不高,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很有必要的。积极营造鼓励气象科普人才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

首先,建立以气象科普业绩为核心,由品行、学历、能力和贡献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估体系,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任用干部、人才,同时重视人才考核,将气象科普人才的培训、考核、培训反馈与待遇结合起来。

其次,实施多种奖励机制,鼓励气象科普人才做出成绩。精神奖励上,可开展“优秀气象科普标兵”、“最美气象科普工作者”等评比活动,对先进人物进行表彰,对在业务、科研、管理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和成绩的人员予以奖励。同时对业绩突出的气象科普工作者在职称评审、岗位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增加气象科普工作者的荣誉感和成就感。物质奖励上,对高层次、高素质气象科普人才,特别对学科带头人和队伍骨干人才,在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等物质待遇上采取激励政策。从而在精神、物质上调动气象科普工作者的激情,使气象科普队伍充满拼搏向上的氛围[2]。

最后在干部任用上,要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如论资排辈、不给年轻有能力的人才机会、干部使用上的求全责备、分配上的大锅饭等。同时要进一步树立干部人事管理中的新理念,如“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整体开发观念。思想观念转变才能在人才建设上顺利发展[3]。总之,人才的管理、使用、发展需要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用人机制、培养激励机制等,制度上的保证才能稳定人才、吸引人才、聚集人才,从而营造出人才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二、联合高校,培养高素质气象科普人才

江苏省气象科普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科普人才队伍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是气象科普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根本保障,也是一项涉及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复杂系统工程。一方面目前江苏省乃至全国气象科普人才的培养尚未形成规范的、有效的机制,气象科普专业尚未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独立的本科专业和研究生教育的一级学科点和二级学科专业。另一方面江苏省极度缺乏专业、高层次气象科普人才,气象科普队伍的建设是当务之急。也就是说气象科普队伍建设需要联合高校,培养适应实际的高素质人才。

(一)在高等院校开设气象科学传播专业及研究方向,培养具有气象科普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纵观国内外,科学传播专业已引起关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已开设科学传播专业或研究方向。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有地球与环境科学新闻的双硕士学位课程,以培养既有科学知识又有新闻能力的研究生。哥伦比亚大学新闻传播领域学院在全美位列前三,据201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环境工程专业排名第28位,可见此专业是在强大的学科建设基础上开设,同时也可看出高校越来越会培养全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伦敦大学下属的四个学院都开设了科学传播的课程。部分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开设科学传播专业,提高非科学传播专业学生传播技能。国内,部分高校已开始探索和尝试在本科教育中开展科普本科教育,如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在新闻与传播本科教育框架下开展科技传播本科教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从2004年起,招收科技传播专业硕士生;复旦大学从2005年起,在哲学系设置科技传播与科技决策专业,作为第二专业供校内本科生修读;专业建设主要为研究生培养服务,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国内科学传播专业研究还很薄弱。气象科学传播专业更是空白,影响未来气象科普人才的培养。江苏省欲在气象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创造辉煌成绩,不仅要培养具有专业科学素质的气象人才,还要培养气象科普人才,才能为开展公共气象服务添砖加瓦。结合当前人才需求情况以及江苏省的实际情况,作出如下设想:

首先,江苏省应以部属和省属重点师范高校(如南京师范大学)为依托,构建气象科普人才师资队伍的培养体系。支持、资助部属和省属重点师范高校以培养优秀气象科学教育或气象科学技术教育教师和未来气象科学或气象科学教育家为目标,开展本科专业建设,努力培养适合当前江苏省气象科普的乐教、善教的气象科普师资队伍。

其次,在如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已开设气象学专业的重点大学,推动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气象科普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由气象科学通识教育、气象科普专业教育和气象科普实践技能教育三大板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符合实际的教材体系,既能确保学生具有宽广的气象科学知识视野,又能提升学生气象科普专业学术素养、科学素质及气象科普技能,培养专业的气象科普人才。

再次,在江苏省部分高校已经设置新闻与传播本科专业的高校设立气象科技传播与普及(科普)专业,或者在传播学、教育学、科技哲学、科技史等专业或学科基础上设立气象科技传播与普及本科教育方向,拓展气象科普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基础和专业发展空间,逐渐建立专业覆盖广、渠道层次多、类型丰富多样、布局合理的气象科普人才本科教育培养网络,从而,建立健全高校气象科普人才培养有效、健康发展的合理机制[4]。

(二)推动高校和大众传媒“伙伴计划”,培养“双料”气象科学传播人才

建立双向实习基地,整合资源,利用高校科研成果多、人才多、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及传媒界丰富的传播渠道、实战经验等优势,进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培养人才。在这方面,江苏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支持,促进高校与媒体的互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媒体界得到锻炼,做好气象普及新闻报道,在实践中充实提高自己,提升写作和传播能力。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做出努力,如邀请知名专家、名记者、名编辑等经常来校开设讲座、指导写作等,使学生有切实的收获[5]。

(三)推动继续教育培养气象科普人才

现阶段我国科普人才培养渠道主要有两种:一是高等院校培养科普专业人才;二是继续教育培养科普专业人才。就目前江苏省气象科普人才状况来看,继续教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江苏省气象科普队伍中,兼职人员较多,专职人员也需要定期进行职中培训。最常见的培训形式是系列培训班、报告会、讲座等,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科普工作发展趋势、科普工作方针政策、科技传播方法和组织管理方面,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专题科普项目培训,对气象科普技能并不能起到实效。在这种情况下,建设多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很有必要。江苏省要保证气象科普人才培养制度化、规范化运行,就必须建设一批与人才培养类型方式适应的长期、稳定的培训基地,在有条件的高校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科技馆、科技传媒机构,设置气象科普人才培养、教学基地,逐渐完善气象科普人才培养网络。

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的有效性对气象科普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江苏省培训体系来看,尚需改善:

1.培训体系加强总体战略指导。培训机构在对气象科普工作人员培训的过程中,不仅要扮演行政支援的角色,还要全方位了解气象科普人才发展战略的要求,分析人才未来发展需求。在全面了解全省气象科普人才储备情况下,制定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符合本省人才特征的高效培训体系。

2.挖掘气象科普工作人员的核心需求,多层次、全方位培训。改变以往培训中出现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救火工程”现象,开展符合人才需求的核心业务与技能的培训。根据气象科普人才发展目标预测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打无准备之仗,提前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培训过程中,将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放在多元体系中,向外延拓展。针对气象科普工作人员的特殊性,考虑气象科普人员具体特点,制定不同的课程和训练技法,使得培训方法和内容适合被培训者[6]。

三、社会参与,支持气象科普队伍建设

气象科普队伍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对气象部门的统筹,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还需要社会各界对气象科普队伍建设以及发展的配合。气象科普队伍的建设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社会参与有利于队伍建设进程的加快,同时起着监督作用,既为队伍建设提供帮助,又起着镜子的作用。

一方面公民应积极配合,建言献策。气象科普队伍建设有利于公民科学素质提高,气象科普队伍建设应急民之所急,根据公民实际需要,建设为人民服务的科普队伍。另一方面社会团体应为科普队伍建设及其发展出谋划策。发展科普工作及建设气象科普人才队伍不仅需要政府支持,还需要民间组织各显神通,多渠道开源,全方位扶持江苏省气象科普队伍建设。如传媒界为人才建设提供实践技能培养,此外还可以协助对典型事例的宣传,通过报刊或网络,引起各界对气象科普队伍建设的关注在建设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帮助,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气象科普队伍建设的舆论环境;出版界应鼓励支持气象科普工作者发表作品,给予出版优惠;地方科协组织应参与人才队伍建设,尤其在活动组织和培训活动上做出配合和帮助;民间企业或个人应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培养经费。总之,江苏省建设培养气象科普人才队伍不能仅靠政府单一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多方支持,集合社会各方的力量,才能推进科普队伍的建设。

面对当前日新月异的气象科学发展形势,加强建设江苏省气象科普队伍是江苏省气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江苏省公民科学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新的形势需要江苏省建设一支对江苏省气象科普事业发展有引领和推动作用的专业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创新型气象科普人才队伍。一支完善、健全的气象科普人才队伍离不开政府、高校、社会力量等多方面的培养和支持。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社会和气象科普事业培养实用的后备人才。社会相关部门需要配合高校为人才培养添砖加瓦,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政府需要完善体制,在政策的制定上更加高效、科学、完善。构建“政府引导、高校联合、社会参与”的气象科普工作社会化格局,使气象科普成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和公共气象服务效益的重要内容。唯有多元化打造气象科普人才培养和建设体系,才可以提高科普人才的科学知识素养。江苏省只有公民科学素质提高,全省的经济、文化、政治才能欣欣向荣地发展,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李国甫.我国科普人才短缺原因分析及对策[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2]梁珊珊,谢金霞.贺州市气象部门人才发展战略的探究[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1).

[3]赵大庆,王虹,代付.辽宁气象部门人才队伍建设状况与对策[J].辽宁气象,2003(3).

[4]任福军,张义忠.打造高效的科普人才培养体系[N].学习时报,2012-02-06(7).

[5]万群,沈扬,杨湘杰,沈琼.高校科普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策研究[J].学会,2009(2).

[6]任嵘嵘,郑念,孙红霞.我国科普专职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科普研究,2012(5).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气象科普
气象树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科普达人养成记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大国气象
科普漫画
美丽的气象奇观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