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句关系的意象图式——以系联图示为例

2015-05-07○秦

语文学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复句关联词例句

○秦 川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成都610068)

一、现象分析

邢福义(2001)在针对复句的分类研究中,认为:“复句的关系分类,其着眼点是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复句关系一般由关联词标记出来。同样一组分句,在不同的关联词上可以展现出不同的关系,如在“我打碎了玻璃”、“买了一块新的”之间添加关联词。

(1)如果我打碎了玻璃,我就得买一块新的。

(2)因为我打碎了玻璃,所以要买一块新的。

(3)我只有打碎了玻璃,才会去买一块新的。

上述例句中,分别显示了假设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

邢福义(2001)认为这是由于关联词具有的显示与选示等动态特点决定的。“两个分句之间本来隐含某种关系,人们运用表示这种关系的关系词显示出这种关系。”如例句(1)显示了“打碎玻璃”与“买一块新的”这两个动作分别是假设行为与应对假设的行为。而与例句(1)对应,例句(2)例句(3)体现了客观上pq之间存在有两个及以上的关系,选择不同的关联词,显示的关系会有不同。

尽管分句之间会存在多种关系,但是关系的数量上是有一定限制的,在一些分句之间,我们并不会使用某些关联词。如:

(4)我一边打碎了玻璃,一边买了一块新的。

(5)我不是打碎了玻璃,就是买了一块新的。

(6)我不但打碎了玻璃,而且买了一块新的。

上述关联词显示的是并列关系、选择关系、递进关系。而这些例句在日常生活中,除非特定的语境下的口语才会出现,书面语中基本不出现。从语感上说,我们不会选择对应上述关系的关联词连接“打碎玻璃”与“买块新的”两个分句。

按照传统复句分类形式来看,例句(2)到例句(3)是属于偏正复句,句子的主要意义落脚于正句之上而例句(4)到例句(6)属于联合关系,分句之间地位平等。但是存在有联合关系的关联词引导的例外情况,如:

(7)我先打碎了玻璃,然后买了一块新的。

上述关联词显示的是顺承关系。

可见一些大类或者小类不同的关联词可以引导相同的一组分句,有一些则不能。对于产生此类现象的原因,传统复句研究采取了回避,或认为某些关联词具有跨类属的能力。这违背了复句分类中“从关系出发,用标记控制”(邢福义2001)的基本原则。

二、推导关系的系联图示

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王寅2007):思想、知识、意义来源于感知体验。而感知体验即人类身体利用互动的形式对空间范畴中地点、方向、运动等进行感知。基于互动体验而产生的意象图式可以构成理想认知模型,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范畴化,最终获得概念意义。意象图式是直接反映互动体验的最基本认知形式。因此,我们认为,复句分句之间的抽象关系是同人类身体感知经验有密切联系的,而意象图式则是联系其中的桥梁。

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是Lakoff与Johnson结合过去的图示理论提出,Johnson对意象图式进行定义(1987):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再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效应。Lakoff(1987)分析了意象图式具有动态性特点,即它是一种通过连续活动组织和理解互动体验的结构,其次,它可以联系起大量反复出现的具有相同结构的互动体验。

意象图式的类型多样,我们以复句意象图式中的系联图示为例,详细分析在该模式下,可以反映哪些复句关系以及这些复句关系是如何通过意象图式表达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首先我们要明晰系联图示的定义。意象图式是对人体身体经验的高度抽象的结果,其形成的图示多种多样,至今仍未有穷尽。但有不少已经得到基本认可,而系联图示(the link scheme)就是其中之一。Lakoff(1987)分析了系联图示的特点:身体经验是母体与婴儿之间靠脐带联系,倚靠物体以固定自身位置,用绳子连接两个物体等;结构成分为两个实体,其中的系联关系。基本逻辑为若实体A连着B,则A可能受到B的影响,控制或依赖B,这种关系是相对的,A与B相连,则B也与A相连。系联关系并不一致,由实体决定。如教师与学生,以施教与受教的教学关系相联系,而领导与下属则以统属关系相连。

邵敬敏(2007)认为在主观认知中,一个现象或事件作为出发点和另一个现象或事件之间是存在语义联系的,而其中一种联系便是“事理联系”,即两个现象、事件内在逻辑事理关系,按照常理、常规、常态,存在有两种可能,一是由事件X可以推导得出结论事件Y,另一个是X不能推导出Y,反而得到与Y相反或相对的Z。邵敬敏将二者分别定义为“推理关系”与“违理关系”。我们认为,“推理”与“违理”并不是一对相反的概念,都是对客观事件的推导,是系联(link)不同事件的纽带,因此统称其为系联关系中的“推导关系”。

以两个分句构成的分句为例,分句包含的语义内容可以看作是一个客观事件,两个客观事件之间存在联系性,若前一个客观事件完成或发生,则会对后一事件产生影响,甚至导致后一事件发生。一旦成立这样的联系性,则建立了一个具有“推导关系”的系联模型。我们将事件与联系看作为构建该模型的基本要素,并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构成以下的基础意象图式:

“违理关系”的结果事件C也是由事件A推导出的,但是其与事件B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质上,是以事件B为前提,推导出其相反或相对的事件C。因此,在事件B与事件C之间存在新的推理关系。但这种推导关系是隐性的,并不直接表现出来。同时事件C的内容与事件B的内容相反或者相对。为了表达这种相反的概念,我们采取逻辑学中的表达方式,将事件C表达为-B。

结合“推理关系”与“违理关系”,我们可以完成系联模式中“推导关系”的意象图式模型:

其中事件A到事件B是“推理关系”,事件A到事件-B是“违理关系”。

上述图示有以下几种特点:第一,事件A是事件B的前提,为事件B的发生提供了背景;第二,事件B是背景之中图形,必须在背景之中才能感知;第三,推导的方向是既定,即由A推导出B,具有时间上的顺承性质。

我们以常见的几组复句关联词为例验证上述意象图式是否可以正确表述复句间的关系。

推导关系中的“推理关系”:

(8)因为他原是国民党军队的一个营长,所以当地群众和他的部下背地还是称他“张营长”。(马勇《新“鸿门宴”的故事》)

(9)第2局中奥沙利文先拿下33分后中断,随后宾汉姆连得64分领先,77:49胜出这局1:1平。(新浪新闻)

上述例句,包含两个分句,且分句各自指代一个事件。例句(8)就包含有他过去曾是国民党军的营长以及群众与战友称呼他为“张营长”两个事件。两个事件的关系是常理下的“推理关系”,由于当过“营长”,所以,按照常理,其他人就可以称呼其为“营长”。“国民党军营长”是“被称为张营长”的前提,而“称为张营长”必须是在“成为国民党军营长”这一背景事实下发生。句义上,必须是先“当过营长”,后被称为“张营长”,具有时间顺承性。

例句(9)中,台球规则规定,只有在击球中断后才会出现选手交换击球。因此后一事件“宾汉姆连续得分”必须是在前一事件“奥沙利文击球中断”发生后才能出现。前一事件是后一事件发生前提,之间是顺承发展的。

推导关系中的“违理关系”,也可以用上面的意象图式加以解释。

(10)这些洞穴虽然没有水电供应的便利,但是,冬暖夏凉,也挺舒服的!(尤今《音符跳跃在山穴里—记西班牙吉卜赛人》)

(11)在唐以前,即使像魏晋那样的衰世,也优于后代。(罗耀九《辛亥革命前章太炎的封建意识试析》)

(12)幸亏她老人家的胃口好,否则我真替她担心!(默僧《镇定安详的重庆》)

上述例句也包含两个事件,如例句(10)包含两个事件:事件A是“洞穴中没有水电供应”,事件B是“洞穴冬暖夏凉,十分舒服”。事件之间是推导的关系,即讨论洞穴的环境,并以此为前提极性评价。但是,推导过程是违背常理的:没有水电供应的居住环境,是不舒适的,然而句义表达的事实正好相反。事件A并没有推导致一个符合常理的事件,反而是推导到了与事实相反的事件B的情况。

例句(11)中,事件A魏晋那样的衰世,以常理推导,并不优于后世,但是事件B反映的是衰世优于后世。

例句(12)事件A老人家胃口好,那么常理上是不需要让人担心的,但是事件B反映的是“我”替她担心。

而如“一边……一边”等关联词反映的关系并不符合上述的意象图式。

(13)上班工作的时候,一边工作还一边喝啤酒,这使不了解他的人太难以接受了。

(14)上班工作的时候,如果工作就喝啤酒,这使不了解他的人太难以接受了。

“工作”与“喝啤酒”是两个独立的事件,但“工作”并不是“喝啤酒”的前提,时间上并不存在顺承性。

三、焦点—背景的凸显

在同一意象图式下反映的复句关系,其意义上也有各自的特点。传统复句研究将对每一类关系都进行描写,但分类标准并不统一,如,条件复句着眼于前一个分句是否充当条件,而因果复句则需要考虑复句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

我们认为,在意象图式下的分句之间表现是依靠“焦点-背景”理论(figure-ground),构成复句关系的多样化。

“焦点-背景”是以认知语言学的凸显原则(prominence)为基础的理论,其反映的是人在认知事物时感知与背景的关系。心理学家Rubin最先提出“焦点”与“背景”的概念,并利用著名的“脸与花瓶的幻觉图”说明该理论:

如果视点放在黑色部分,可以视为两个人在对视,如果视点在白色部分,可以看作是一个酒杯。但是我们无法同时观察到上述两种现象,因为在同一个图形中,焦点与背景是分离的。

Talmy(2000)对“焦点”与“背景”进行了定义:“‘焦点’是一个移动的或概念上可移动的实体,它的路径、位置或方向被认为是一个变量,相关问题就是这个变量的具体的值。‘背景’是一个参照实体,它有一个相对于参照框架静止的场景,焦点的位置、路径和方向可以通过这个参照框架描述。”“焦点-背景”反映了人对于事物的认知顺序。

在语言表达中,凸显的焦点不同,句子的形式与意义也会产生差异。如:

(15)石头填满了盒子。

(16)盒子装满了石头。

上述例句结构一致,描述的也是相同的场景,但在语义上是不一致的。这是因为作为焦点的主语与背景的宾语不同导致的。

复句的推导意象图式中,构成图示的各个部分作为焦点,得到凸显,从而产生不同的复句关系,并影响关联词的使用。

(17)只有坚持国家的统一,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团结。(《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18)因为坚持国家的统一,所以实现民族的团结。

(19)先要坚持国家的统一,然后实现民族的团结。

从意象图式来看,上面的例句都属于以“推理关系”相连接的系联模式,前一事件按照常理推导出后一事件。但在语义上,这三个例句各不相同。因为各自凸显的焦点不同,造成了复句关系的差异。

将前一事件作为图示中的焦点部分进行凸显,后一事件为背景。重点表述前提条件,必须在前提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后一结果。例句(17)中,“实现国家统一”是重点,“民族团结”必须在前者完成后实现。

将后一事件作为图示中的焦点部分进行凸显,前一事件为背景,重点表述推导的最后结果。例句(18)中,国家的统一提供了一个前提背景,而实现民族团结是以前提背景为诱因,最终取得一个结果。

将两个事件间推导关系的方向作为焦点部分进行凸显,两个事件作为背景,重点表述两个事件的线性发展规律,时间上具有顺承性质。例句(19)中,表现的是事件的先后顺序。“违理关系”亦可以根据“焦点-背景”理论进行分析。

小结

复句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关联词使用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观点从意义出发分析分句的关系,将不同的关系独立开来,定为不同的复句范畴。但是实际语料可以发现,一些分句,语义相同,但关系不同,并以不同的关联词为标记反映出来。

但是分句体现的关系是有限的,我们认为,一组分句能体现的所有关系,以认知的角度分析,其反映的意象图式是相同的。而为了实现表义上的区别,采用了“焦点-凸显”理论,凸显意象图式的各个构成要素,从而形成传统认识中不同的复句关系。

本文提及的系联模式是复句意象图式中的一种,主要由两个事件以及事件之间的推导关系构成,其中推导关系分为符合常理的“推理关系”与违背常理的“违理关系”。依靠对图示的各个构成进行凸显,形成焦点与背景的对立,从而使复句关系得以彰显。

[1]Johnson,M.1987.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Lakoff,G.1987.Women,Fire,and Dangerous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Talmy,Leonard.2000a.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 I: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Cambridge,MA:MITPress.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邵敬敏.建立以语义特征为标志的汉语复句新系统刍议[J].世界汉语教学,2007(4).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8]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商务印书馆,2014.

猜你喜欢

复句关联词例句
高中挚友情谊长
Your high school friends are your lifelong friends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复句韩译研究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关联词的秘密
关联词的秘密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